付歆颖 孙宜 黄茜
脑卒中是由于各类脑血管病变导致的,具有发病急骤的特点,患者多在短时内出现局限性、弥漫性脑功能损害征象,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可分为大卒中、小卒中和静息性卒中,而根据病理可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两种[1-3]。脑卒中患者脑干及吞咽功能的颅神经核受损,导致延髓麻痹,因此,发病后多伴有吞咽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属中医“舌蹇”“暗痱”“喉痹”范畴,中医治疗方案干预卒中后吞咽障碍具有一定的优势。现对我院采用针灸法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对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干预效果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抽签法选择我院2017年5月至12月收治的脑卒中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伴有吞咽功能障碍。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0例,男10例,女20例,年龄55~71岁,平均年龄(65.9±5.3)岁,平均病程5.9 d,脑出血患者5例,脑梗死患者25例;对照组30例,男12例,女18例,年龄57~69岁,平均年龄(63.3±4.9)岁,平均病程5.1 d,脑出血患者2例,脑梗死患者28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对比研究。
1.2 纳入标准 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的相关标准;年龄55岁以上;伴有饮水呛咳、吞咽困难等症状。
1.3 排除标准 精神疾病患者;失语患者;拒绝或中途退出本次研究者;其他原因导致的假性球麻痹患者;洼田饮水试验分级评定处于3~5级者。
1.4 方法
1.4.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及干预,包括营养管理、口腔运动训练、口腔感觉训练、球囊扩张干预等。
1.4.2 观察组 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进行针灸法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针灸法:选择华佗牌30号针灸。选穴:双侧风池、完骨、翳风。指导患者平卧,常规消毒,针向喉结方向斜刺、震颤、缓慢进针2~2.5寸,以提插捻转泻法施针,高频率捻转1 min,患者咽喉部有针感,留针30 min。针刺后不得气者采取刮法、循法催气,1次/d,治疗15 d。神经肌肉电刺激:采用便携式低频电刺激治疗仪给予低频电刺激,利用方波和三角波电流刺激颈部肌群,测出肌肉收缩阈值,辅助电极置于颈后第7颈椎处,采用点状电极,置于双侧下颌三角处,波宽700 ms,双向方波,波幅为0~25 mA,刺激时间2~3 s,间歇5~6 s,30 min/次,1次/d,治疗15 d。
1.5 判断标准和观察指标 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判断患者吞咽功能障碍分级,1级:一次性饮用30 mL温水不发生呛咳者;2级:分2次饮用不发生呛咳者;3级:可一次性饮用,但有呛咳者;4级:需2次及以上饮用,同时伴有呛咳者;5级:无法全部饮下,频繁呛咳者。
采用健康生活质量调查量表(SF-36)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包括生理方面(职能与功能)、健康方面(总体健康、健康变化与精神健康)、疼痛、情感职能、社会功能及活力,0~100分,评分越高说明患者生活质量越好。
吞咽功能量表:对吞咽时喉运动、吞咽喘鸣、吞咽后喉功能及重复吞咽情况进行评价,最低分18分,最高分46分,评分越高,吞咽功能越差。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进行数据处理,各量表评分情况采用(±s)表示,行t检验;临床患者吞咽分级采用率表示,Z检验,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吞咽分级比较 观察组1~3级患者比例为73.3%,对照组1~3级患者比例为33.3%,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P<0.05(表1)。
表1 两组患者吞咽分级比较[n(%)]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各因子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 单位: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 单位: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吞咽功能量表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前吞咽功能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吞咽功能量表评分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P<0.05,治疗后观察组吞咽功能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吞咽功能量表评分比较(±s) 单位:分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吞咽功能量表评分比较(±s) 单位:分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P值观察组 30 31.16±2.53 21.79±1.27 <0.05对照组 30 30.68±3.56 24.68±1.56 <0.05 P值 >0.05 <0.05
吞咽功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的主要并发症,发病率极高,其中约有90%以上的患者可有效恢复吞咽功能[4-5]。脑卒中患者脑干及吞咽功能的颅神经核受损,导致延髓麻痹,患者的面颊肌及舌部肌肉处于麻痹状态,因此无法完成正常的吞咽功能,可能因摄入营养物质不足而导致死亡,也会导致误将食物吞入气管中,造成肺部感染,导致窒息。因此脑卒中患者言语及吞咽功能障碍须给予及时的治疗。
吞咽困难常发生在口腔期与主咽喉期,单纯采用康复治疗无法促进病情彻底康复。肌肉电刺激主要通过对神经无法控制的肌肉产生刺激,促进其收缩,从而矫正或替代肢体、器官等已经丧失的功能[6-7]。因此针对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应用电刺激治疗仪给予低频电刺激不仅能显著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障碍,还能促进患者各种症状的改善,从而达到改善预后的目的。
研究表明[8-9],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可能是因窍闭神匿,神不导气所致,口舌咽喉等关窍失能,无法发挥正常的吞咽功能,因此,中医认为治疗的关键在于利窍通络、醒脑开穴。风池穴是人体的穴位,别称热府穴,在头额后面大筋的两旁与耳垂平行处,所属经络为足少阳胆经,其穴义是胆经气血在此吸热后化为阳热风气,为胆经要穴,“胆主决断”,向咽喉方向深刺,可增强其醒脑开窍,通利咽喉之功效,此外,针刺风池穴具有扩张椎基底动脉的作用,能够增加脑血流量,改善病损脑组织的血氧供应。完骨穴是足少阳胆经的常用腧穴之一,位于耳后乳突的后下方凹陷处,在胸锁乳突肌附着部上方,针刺完骨穴可宁神、清热、祛风。翳风穴归属手少阳三焦经,缓解治疗耳聋耳鸣、头痛牙痛、面神经麻痹等作用,针刺翳风穴缓解口噤不开,醒脑神。规范的针刺治疗各穴位,可调理舌咽神经、舌下神经与迷走神经等,促进神经冲动释放,从而强化神经反射功能[10]。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吞咽等级、吞咽功能评分及生活质量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这说明针刺法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对改善吞咽功能、提升生活质量具有较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针刺法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有助于改善卒中后吞咽能力,改善吞咽障碍症状,提升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