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晓波 卜星源 关雪 张轶
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是指在较短时间内对一定范围内的住院患者进行医院感染状况及其有关危险因素的调查,以便能够及时预防和掌握医院感染发生现状、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和医院感染高危因素。笔者于2018年5月25日对二甲医院所有住院患者进行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旨在为及时做好医院感染预防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结果报告如下。
1.1 调查对象 选择2018年5月25日0:00—24:00所有住院患者,包括当日出院、转科(院)和死亡患者,但不包括当日新入院的患者。
1.2 调查方法 先确定调查日期,制定调查方案,并对参与调查的临床感控小组人员进行培训。依托在院患者信息查询系统和医院感染实时监测系统,采取网上调查与床旁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当日全院所有在院患者进行调查,并填写统一的个案调查表。
1.3 诊断依据 卫生部2001版《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
2.1 各科室医院感染现患率及例次感染率 本次应调查315人,实查310人,实查率98.4%,达到计划要求。发生医院感染7例,8例次,医院感染现患率2.26%,医院感染例次率2.58%(表1)。
表1 各科室医院感染现患率及例次感染率[n(%)]
2.2 医院感染部位构成比 8例次医院感染中以泌尿道感染为主,占37.5%;其次为下呼吸道感染,占25.0%(表2)。
表2 医院感染部位构成比
2.3 各科室抗菌药物使用率 调查的310例患者中,83例患者使用过抗菌药物,使用率为26.8%。标本送检43例,送检率为51.8%(表3)。
表3 各科室抗菌药物使用率[n(%)]
2.4 插管相关感染发病率 调查的310例住院患者中,共计插管21人次,发生插管相关医院感染2例,均为泌尿系感染,导管相关感染发病率为4.68‰(表4)。
表4 插管相关感染发病率
3.1 医院感染现患率 本次调查医院感染现患率2.26%,与近三年本医院综合性监测结果比较有逐年下降趋势,并且低于全国医院感染监控网3.30%的医院感染率[1],说明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工作有所成效,符合二甲医院的合格标准。调查显示:现患率高的科室为ICU病房和神经外科,其次是肿瘤血液科。分析原因以上科室收治的多是急危重症患者或老年患者,多数长期卧床并伴有基础性疾病,免疫力低下等易感因素。同时侵入性操作较多,发生医院感染概率较高[2]。提示我们应当在工作中多关注这些高危科室的日常消毒隔离及各项无菌操作,需要进一步规范和落实,以期降低医院感染率。
3.2 医院感染部位 本次调查感染部位的前2位分别是泌尿道、其次下呼吸道。分析其感染原因多与尿管置留时间过长,维护不当及插管侵入性操作破坏了局部防御体系,给细菌提供了入侵门户和定植机会;呼吸道感染的原因复杂,病房消毒通风状况及患者分配隔离、看护探视等制度的执行等均可影响到呼吸系统。说明呼吸道与泌尿道感染是当前医院感染中最主要的感染部位,与文献报道相一致[3-5],而置管是引起感染关键的危险因素[6]。
3.3 抗菌药物使用及标本送检情况 结果显示,全院抗菌药物使用率26.8%,送检45.8%,符合国家抗菌药物使用小于和病原学标本送检率大于30%的标准,预防用药为14.5%,与近三年比较有较大进步,说明全体医务人员在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意识较前有所提高[7],逐步重视借助微生物检测指导临床用药,但仍需加强管理,严格掌握适应证,减少预防用药[8]。当日全院使用抗菌药物83例患者中,外科系统有33人(39.8%),送检标本7例(21.2%),说明内科系统优于外科。应继续强化病原学送检意识,规范采集标本和留取送检标本的科学严谨性,为临床提供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依据[9]。送检标本中细菌培养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前三位依次为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与文献报道结果[10]基本一致。
3.4 置管相关感染 调查发现插管相关院内感染2例。部分原因与患者自身因素导致感染有关,同时也反映了医务人员对插管患者适应证掌握、日常监测评估、维护管理不当等因素有关。说明防控工作还有所欠缺,需加强对医务人员相关知识的普及培训,加大对侵入性装置的维护和护理,减少置管等侵入性操作医院感染的发生。
3.5 根据调查研究结果 及时地掌握了医院感染发生现状和相关危险因素,明确了医院感染控制重点,便于制定切实可行的医院感染预防、干预措施、强化医院感染防控意识和对重点薄弱环节的管控,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