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帅
(北京市海淀区东升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北京 100192)
慢性疾病主要指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冠心病等)、糖尿病、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这几种疾病。慢性病无法彻底治愈,需要长期治疗,并发症多,致残致死率高,患者经济负担重。世界卫生组织将患者依从性定义为患者服药行为、调整饮食以及生活方式的转变与医疗或非医疗健康专业人员提供的建议相一致[1]。目前慢性疾病患者用药依从性较差,我们在积极的探索能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的方法,也需要对慢性病因素干预,从而使得慢性疾病得到防控处理[2]。患者的年龄、经济能力、文化程度、病程及给药方案等均会影响患者对药物治疗的依从性[3]。在本次研究中,应用信息技术管理慢性疾病患者用药的依从性,现将不同干预方法的应用报道如下。
选取2018年2月~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慢性疾病患者1800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通过临床检查被确诊,本次实验与研究均为患者自愿参加。按照随机、平均分组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0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女464例,男436例;观察组采用信息技术对慢性病患者进行干预,女486例,男414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告知患者用药时间及注意事项、不良反应。
观察组:应用信息技术管理模式,定期提醒患者用药及生活方法的改变通过发短信,督促患者做好自我管理。让患者使用管理APP每天上传用药视频,管理者用远程监测,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
观察两组慢性疾病患者用药依从性,详细记录相关数据并做比较。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对比两组患者用药依从性:对照组患者用药依从性为40.00%显著低于观察组的64.44%,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用药依从性比较 [n(%)]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活水平的追求也不断上升。慢性病患者没有按时用药与改变健康的生活方式,最终会导致并发症的发生,患者的经济负担增加,加上慢性病需要长期治疗,患者很容易出现松懈的状态。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大多慢性病患者对药物知识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因慢性病患者多需要长期服用药物,服用药品名称、数量、服用时间以及服用方法等也十分繁杂,患者也常常会出现漏服、多服或者少服的情况,影响药物对疾病治疗的持续性。有些患者自我保健意识不强,对所患慢性的危害认识存在一定误差,有的认为自身病症有所缓解或病症已消除后,便抱着侥幸心理,停止服药的行为。还有的患者对自身疾病产生严重恐惧心理,多次在不同医院进行就诊,有的甚至偏信信听,从无证诊所或个人手中购买所谓“偏方”治疗,因不同医生对患者病史和身体健康了解存在一定偏差,所开药方往往有很大出入,导致患者重复用药,产生用药不良反应,如偏头痛、视力下降、血压骤然上升或下降等等,又会使患者对药物产生不信任。还有的患者家属对患者关心不够,使患者对治疗产生抵触心理,拒绝服药治疗等等。而信息技术应用于慢性病患者,通过远程监控,督促患者做好自我管理,也可使患者对医护人员的满意度提高。患者保持良好的用药依从性可以减少其住院天数及住院花费[4]。慢性病管理变得很重要,所以信息技术会在医学领域得到很快的发展。
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的用药依从性为64.4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年龄、经济能力、文化程度、病程及给药方案等均会影响患者对药物治疗的依从性[4],由此可见通过信息技术对慢性病患者进行干预,可以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
综上所述,用信息技术对慢性病患者进行远程管理,会缓解目前紧缺的医疗资源,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得到提高,具有值得被临床推广应用的优越价值。同时,应加强健康宣教工作,使患者早及认识到慢性疾病康复治疗对健康的重要性,提高患者对慢性疾病康复信心。有针对性的将慢性疾治疗常识给患者进行详细讲解,说明其并发症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以及不合理用对健康的影响等等,使患者坚定点胜疾病的信心,积极主动配合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