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浩宇,姚型柱
(广元市第一人民医院,四川 广元 628000)
全身麻醉是一种常见的麻醉方式,可短暂抑制中枢神经系统,麻醉后可出现骨骼肌松弛、痛觉消失等表现,减轻患者术中机体痛苦,但也可能引起应激反应。右美托咪定对心脑肾等主要脏器具有保护作用,可减轻应激反应,减少不良反应发生。本文将对手术治疗患者应用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啶辅助全身麻醉,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8年3月~2019年3月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82例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41例,男23例,女18例,年龄19~68岁,平均(44.54±5.55)岁。对照组41例,男24例,女17例,年龄20~67岁,平均(44.32±5.71)岁。
两组患者麻醉诱导方式相同:舒芬太尼0.4 μg·kg-1+咪达唑仑0.05 mg·kg-1+顺苯磺酸阿曲库铵0.2 mg·kg-1+丙泊酚1.5~2.0 mg·kg-1,静脉注射。气管插管后,连接麻醉机,呼吸参数1:2,氧气浓度100%,潮气量8~10 ml·kg-1。观察组患者使用右美托咪啶0.5 μg·kg-1+0.9%氯化钠20 mL,对照组仅使用0.9%氯化钠20 mL,微量泵注入,时间10 min。
对比两组患者麻醉前、麻醉后5 min、15 min的Ramsay镇静评分以及不良反应。
采取SPSS 21.0进行数据处理,不良反应等计数资料采取(%)表示,Ramsay镇静评分等计量资料采取(±s)表示,采取x2或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麻醉前,两组患者Ramsay镇静评分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后5 min、15 min后,观察组患者的Ramsay镇静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Ramsay镇静评分对比(±s)
表1 两组患者Ramsay镇静评分对比(±s)
组别 例数 麻醉前 麻醉后5 min 麻醉后15 min观察组 41 1.40±0.62 1.98±0.55 3.22±0.58对照组 41 1.42±0.59 3.32±0.49 3.98±0.56 t—-0.150 -11.648 -6.036 P — >0.05 <0.05 <0.05
观察组发生恶心呕吐2例,寒战高热1例,苏醒躁动1例,发生率9.76%;对照组发生恶心呕吐3例,寒战高热4例,苏醒躁动5例,发生率29.27%,差异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97,P<0.05)。
全身麻醉是一种常用的麻醉方法,其目的在于维护生命体征,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使其平稳渡过围手术期。但研究发现,单纯使用全身麻醉可能产生较强的应激反应,需要辅助镇静药物,提高麻醉效果,减轻应激反应。芬太尼是临床上常用的麻醉辅助药物,可降低脊髓兴奋性,但可能产生骨髓抑制或心动过缓,有学者认为,使用右美托咪啶辅助麻醉可达到更佳的效果。
作为一种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药,右美托咪啶分布半衰期约为6 min,消除半衰期约为2 h,见效迅速,且作用持久,镇静作用良好。研究发现[1],使用右美托咪啶辅助麻醉,可减少芬太尼、丙泊酚使用剂量,且对患者心率、血压影响较小,无成瘾性,对呼吸系统抑制较小。同时,由于其半衰期较长,可促进神经内分泌改变,患者血流动力学波动较小,其镇静效果与自然睡眠相近,安全性良好。以往有研究显示[2],全身麻醉患者苏醒躁动发生率约为12.9%,辅助右美托咪啶患者发生率为41.9%,差异明显。在本次研究中,麻醉后5 min、15 min后,观察组患者的Ramsay镇静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率发生率为9.76%,对照组为29.27%,差异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充分显示了辅助右美托咪啶麻醉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可提高镇静效果,减少苏醒期应激反应,稳定患者生命体征,与以往报道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对全身麻醉患者使用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啶辅助麻醉效果良好,可提高麻醉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