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德
提 要: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着眼于新时代中国面临的新形势新使命新任务的重大战略;乡村振兴道路,是一个立足于新时代中国面对的党情国情民情社情的特色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视野宏阔,内涵丰富,影响深远,内在蕴含着理论创新、价值导向、制度保障、改革动向、组织保证五个重要维度,集中体现了这条道路的社会主义性质,鲜明昭示了这条道路的中国特色。
党的十九大,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这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选择,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必有之义,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深刻理解乡村振兴战略的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系统梳理、科学认识乡村振兴战略蕴含的理论创新、价值导向、制度保障、改革动向、组织保证等重要维度,对于在新时代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坚实的传统文化基础和丰富的经验总结。通过总结历史、思考现实和把握未来,在理论上取得了新成果、实现了新创新。
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继承空想社会主义关于城乡关系发展相关思想和理论基础上,立足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现实,深刻指出城乡由分离到融合的历史逻辑和发展规律,形成了科学的城乡关系理论,为无产阶级政党和国家在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推动工农一体、城乡融合提供了根本的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马克思恩格斯指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一个民族内部的分工,首先引起工商业劳动和农业劳动的分离,从而也引起城乡的分离和城乡利益的对立”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90页。。针对城乡分离的社会现实,马克思恩格斯进而提出,“彻底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 通过消除旧的分工、进行生产教育、变换工种、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 以及城乡的融合, 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08-309页。。马克思恩格斯以深邃的历史眼光、深刻的实践洞察、鲜明的价值立场,将城乡融合作为社会发展的理想状态,作为城乡关系的终极目标,作为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必然选择和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同时,马克思恩格斯以历史性视野、开放性视域、创新性视角深刻指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65页。。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发展思想指引下,立足我国城乡发展实际,把握时代发展大势,顺应人民群众期待,不断深化对我国城乡关系发展的规律性认识,在新的历史环境和时代条件下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发展的思想,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做出了新回答、进行了新探索、形成了新总结。从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理念,到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两个趋向”重要论断,再到党的十七大提出“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重要部署,到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重大战略,将“城乡融合发展”第一次写入党的文献和章程,集中体现了全党坚定意志和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实现了我们党在新时代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农城乡关系的认识新飞跃、思想新觉醒和理论新创造。
马克思曾批判机械唯物主义不理解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只看到人是环境产物的一面,而不理解环境正是由人改变的,进而指出“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8-49页。。在5000多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中,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璀璨辉煌的中华文明,曾经引领着世界发展潮流,彰显着中华民族富强兴盛的辉煌历史,成为世界人类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华传统农耕文明是中华文化的鲜明符号,是中华文明的特殊基因,是中华民族的历史财富。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华农耕文明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是维系乡风文明的重要纽带,要深入挖掘和传承中华传统农耕文明,进一步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内涵。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走中国特色乡村振兴之路,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提出的更高质量、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新目标和新举措,其蕴含的丰富内涵、深沉思考和价值理念,既传承了中华传统农耕文明的优质基因,又升华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实现了中华传统农耕文明的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
高度重视“三农”工作是党的独特优良传统和重要历史经验。中国共产党90多年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发展历程,之所以从一个胜利走向又一个胜利,其中很重要的光荣传统和根本经验,就是始终立足农村实际、高度重视农业、正确处理农民问题,将中国最广大农民群众紧紧团结在自己周围。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在于选择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最终夺取政权”的中国特色革命之路,新中国建设的基础在于依靠“农村支持城市,建立国家工业体系”的中国特色建设之路,新时期改革的推开在于总结了一条“农村引领城市,总结成熟经验”的中国特色改革之路。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不能忽视农业、不能忘记农民、不能淡漠农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就“三农”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和部署安排,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战略定位,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的“三农”理论,集中体现了我们党“三农”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特别是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并在之后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指示批示,从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深刻阐述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的“七条道路”,到2018年两会期间在山东代表团提出“五个振兴”的科学论断,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不断丰富和深化,外延不断拓展和完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承、深化和拓展了党的“三农”工作思想,是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坚守人民立场、坚定人民情怀、坚持人民至上,始终是中国共产党最鲜明的底色、最显著的特征和最高扬的旗帜。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永远是中国共产党扛在肩上、放在心头的使命和担当。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农民是我们党最终夺取革命胜利的基本依靠力量,是我们党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要动力源泉,也是我们党长期执政的坚实群众基础。革命时期的“打土豪、分田地”是为了广大农民翻身得解放,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运动是为了广大农民恢复和发展生产,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家庭承包经营是为了广大农民过上富裕生活,正是因为我们党始终在经济上保障农民物质利益、在政治上尊重农民民主权利、在精神上激发农民发展活力,因而得到广大农民的衷心拥护和坚定支持。进入21世纪,中央连续出台15个指导“三农”工作的1号文件,重视程度之高、工作力度之大、影响范围之广,前所未有,世所罕见,集中昭示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想信念和根本宗旨。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我们党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深入落实“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生动体现,就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切实体现,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执政理念在新时代的具体表现,就是不断增强亿万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直接体现。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始终坚持农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战略地位和优先地位不动摇,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实现农业面貌、农村面貌和农民面貌焕然一新,农业农村工作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
习近平同志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思想和理念必须长期坚持、毫不动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正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新时代现实国情社情民情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和总体安排,是党的“三农”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明确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根本性问题的现实体现。
党的十九大作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的重大历史性判断,把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作为新时代中国的社会主要矛盾,明确了党和国家新的历史发展方位。就农业农村工作而言,农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这样一个现实状况没有变化,农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弱项这样一个基本状态没有变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在农业农村工作中表现得最为集中、展现得最为真切、体现得最为迫切。
着眼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时代大势,立足于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现状的现实国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看待农业农村工作,鲜明提出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总体方针,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以加快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定位新时代工农城乡关系,大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提出了“四个优先”政策措施,即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布大格局、花大力气、下大功夫,加快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的短板弱项,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全面推动工农城乡平衡充分发展。
我们党和人民群众是鱼水关系,是血肉联系。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党是人民群众的“主心骨”,我们既要高瞻远瞩引领人民群众,当好“领路人”;又要俯下身去拜人民群众为师,做好“小学生”。只有党的主导作用发挥得好,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才能更好地展示出来,取得更大进步和成就。
长期以来,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我们党始终尊重人民群众和基层一线的首创精神和实践创造,及时总结推广基层群众在“摸着石头过河”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先进经验和成熟做法,坚持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智于民,不断开拓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新局面。经过90多年建党历史的浴火淬炼、近70年建国历程的奋斗积累和40年改革开放的发展完善,新时代中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都实现了整体跨越升级,站在了新的历史方位和发展起点上,鲜明地体现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在一系列讲话和指示中,多次提到战略思维,强调战略思维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应该树立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方法。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动乡村振兴,较之以前“三农”工作的具体措施特别是新农村建设历史经验不同,乡村振兴战略首先从国家层面制定战略规划,明确2020年、2022年两个重要时间节点的目标任务,精准细化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提出以“三个重大”(重大工程、重大计划、重大行动)为抓手的具体实施路径,统筹协调、总体指导各地区各部门因地制宜、分门别类、有序推进乡村振兴。同时,党中央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编制乡村振兴规划,加强各类规划的统筹协调、有机结合、系统衔接,实现城乡之间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统一标准、统一建设,为乡村振兴绘好“蓝图”、设好“坐标”、定好“路线”,推动工农城乡一体推进、加快融合、同步发展。
习近平同志指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①习近平:《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网,2012年12月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首次明确提出“建设法治乡村”,强调建设法治乡村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是乡村振兴战略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没有法治思维的有效贯彻,没有法制法规的有效保障,没有制度规则的有力先行,建设成果是难以持久和稳定的。一方面,在党和国家层面,要在全面系统总结多年来“三农”工作成熟做法和可靠经验的基础上,将经过实践检验的一系列适合国情、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为各地区各部门制定乡村振兴相关的法律法规提供基本遵循和重要指引。另一方面,各地区各部门要立足地方实际,适应地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现实需求,回应广大人民群众现实诉求,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目标导引,主动思考,统筹谋划,积极出台相应的地方性乡村振兴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切实为乡村振兴提供法治保障。
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加快推动乡村振兴,要尽快建立健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强化乡村振兴制度供给,实现城乡关系重塑、融合发展。这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明确了重点、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从现实来看,乡村全面振兴的最大困难在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城乡之间资源要素的双向流动,因为资源要素总是流向效率高的地区、效益好的产业,农业农村自然处于弱势地位,农民自然不是市场竞争的强者。因此,实现乡村振兴,既需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需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重点是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措施安排的“制度性供给”来矫正市场、完善市场。
乡村振兴的制度性供给,要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以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为导向,以保障农民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全方位高质量地服务于乡村振兴为目标,不断激发体制机制创新的活力和动力,不断释放普惠性政策措施的效用和红利。当前,要深入推动对城乡融合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的若干重大制度创新。比如,通过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改革,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性质,强化农户土地承包权的保护,顺应土地要素合理流转、提升农业经营规模效益和竞争力的需要;围绕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的“三权分置”改革,加强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要把改革作为重要法宝,破除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藩篱,该改的、能改的坚决改,不该改的、不能改的坚决不改,充分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新活力新动力,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坚强基石,是党的农村执政基础的坚实保障,也是确保农业农村改革社会主义方向的“压舱石”。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够动摇,无论什么时候都不允许动摇。坚持和加强党在农业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地位,坚持和执行党的农业农村政策,首先就是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动摇,与时俱进地加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要在三个方面毫不动摇:一是坚持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毫不动摇地扎住这个“根”,这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和本位;二是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毫不动摇地守住这个“魂”,这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核心和关键;三是坚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毫不动摇地把住这个“脉”,这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前提和依据。
农民与土地的关系,是农村土地改革的核心问题,也是新时代深化农业农村综合改革的重大关系。处理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首在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让广大农民吃上“定心丸”,他们才会有“主心骨”。要明确土地所有权,稳定土地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稳妥推进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进一步完善设施农用地政策,探索利用农村闲置建设用地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推动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党和国家通过实施一系列支农惠农富农强农的政策措施和制度安排,大力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实现了农业农村工作的历史性发展和历史性变革。比如,全面取消了农业税,减轻农民种地负担;加大对种粮农民、新型经营主体、农业产业化企业的支持力度,增加从事农业生产人员的经济收益;改革完善财政支农惠农方式,普惠性财政支持更加全面、专项金融扶持更加有效、行业性农业保险更加具体;注重农业农村领域立法建设,通过制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法等相关涉农法律法规,切实保护农民利益,构建了中国特色农业支持政策体系。
夙兴夜寐,唯在担当,重在落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必须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力往一处用,凝聚各方共识、集聚各方力量,在实践中推进,在行动中落实。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特别是发挥党的农村工作部门在农业农村工作中的“前哨”功能、“桥头堡”作用。首先,健全完善党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建设强有力的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组织领导体系,特别是加快完善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工作机制。其次,坚持法纪法规先行,把党在长期领导农业农村工作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工作要求、政策举措等以党内法规形式确定下来,深入推动党管“三农”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和法制化。再者,加强乡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选好党组织“领头雁”,配强党组织班子,建设过硬党支部,压实基层党组织管党治党政治责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实现对党的基层组织全覆盖。最后,加快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创新乡村治理理念,丰富乡村治理形式,拓展乡村治理方式,实现乡村治理根本性转变,走中国特色的乡村善治之路。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按照党和国家确立的目标任务、确定的时间节点,细化实化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持之以恒推进“路线图”,只争朝夕落实“时间表”,蹄疾步稳、分类有序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充分发挥党领导农业农村工作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作风优势,压实责任、完善机制、强化考核,把党中央关于乡村振兴的部署安排和工作要求落实到实处、具体到实践、强化在行动,全面实行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加强党的农业农村工作部门建设,不断提高其对农业农村工作的政治引领能力、谋篇布局能力和业务指导能力,有效发挥其在乡村振兴中决策参谋、调查研究、政策指导、推动落实、督导检查等方面的作用。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人才优势是关键,人才资源是支撑。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业农村工作人才,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保证和坚实支撑。牢固树立“乡村振兴 人才先行”的思想理念,把人才培养放在乡村振兴全局中的重要位置、优先位置,切实发挥人才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农业提质增效、实现农业转型升级的内生性动力作用,加快形成人才队伍建设与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协调联动、互促互动、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加快构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管理培养机制,推动形成党的农业农村工作部门牵头、相关职能部门配合、社会主体广泛参与的农业农村人才工作格局,加大农业技能人才培养力度,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农业劳动者大军,全面提升农业劳动者职业技能水平。积极营造“重视农业、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搭建农业农村人才敢于创新、勇于实践、善于创造的发展平台,弘扬工匠精神,树立样板典型,促进各类人才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生动实践中早日成才、加速成长,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历史方位、国家的发展方位、农业农村工作的目标方位,都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对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新情况的农业农村工作提出了更高发展质量要求、更高的发展标准要求、更高的发展期待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走中国特色乡村振兴道路责任无比重大、前景无限广阔、使命无上光荣。习近平同志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①习近平:《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人民网,2018年9月23日。。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实践指导和行动指南,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推动新时代“三农”发展再上新台阶、再出新成绩、再创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