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历 荣 陈 湘 舸
提 要:考察新时代的科学方法是以“新”字为视角,由此抓住并着力分析它的新基础、新内涵、新方略,从而得以全面深入地认识和把握新时代。具体而言,新时代的深厚新基础主要有新思想、新经济、新政治和新文化。新时代的新内涵主要包括新矛盾、新使命、新蓝图和新期望。新时代的新方略主要包括坚定政治性、突出人民性、全面系统性和战略兼顾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郑重提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毫无疑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一个有着极为重要的实践价值和深远影响的重大判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我们面临的新时代,既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代,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关键时代。”②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11页。正是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党的十八大之后的五年中有了长足进步,取得了历史性巨大成就,由此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代”的新时代。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经历并在继续经历承前启后相互衔接的三个时代:毛泽东时代、邓小平时代和习近平新时代。毛泽东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是萌芽。虽然毛泽东曾经提出在中国搞社会主义要考虑中国的国情,要有中国特点。但是到了20世纪60年代,由于国际上的“反修”斗争和国内“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以及未能跳出前人书本上的框框及前苏联模式,从而中国特色并不显著,也不稳固。当然,毛泽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问题上还是有值得肯定的贡献,就是他有这样一个基本观念:在中国搞社会主义,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要依据中国的实际,不能照抄照搬书本上和他人的东西。这对后来者无疑有重要启示作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无论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了显著的发展进步。在理论上,邓小平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要思想,强调提出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在实践上创造性地提出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经济特区、实行“一国两制”等举措。但由于“左”、右思潮的严重干扰,尤其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影响,使得邓小平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同时,还要花大力气于“四个坚持”,在普遍意义、一般层面上,关注解决如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问题。因此,虽然邓小平提出“特色社会主义观”, “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63页。。但是,纵观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所倡导和实行的一系列改革,如实行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认定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等大的决策与作为,就它们的实质来看,还是属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普遍性问题。就是说,这些问题,不仅仅是我们国家,而是一切社会主义国家,尤其是经济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共同面临,从而也需要着力解决的共性问题。这就意味着,这一时期还没有解决好“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问题。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所以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都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大时代课题,这就是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②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十八大之后的五年中,对于这个重大的时代课题进行了极为艰苦而富有成效的探索。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大踏步前进,取得了空前伟大的成果,交出了一份令全国人民满意、举世瞩目的答卷,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车轮顺利地进入了新时代。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伟大的历史进程及时做出正确判断,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最重要的一个理论成果和思想亮点。它表明我们党正确地揭示把握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科学地划分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历程的历史阶段,表明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认识水平。因此,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个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判断,亟有必要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探析和认识。很显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蕴涵两层含义:一是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说明新时代不是制度变革时代,它依然是社会主义,不是其他什么主义,即社会制度属性不变。二是它又处于新时代。这说明新时代与此前的时代又有不同,意味着“变”,如果不变,当然就无所谓新时代。所以要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就要紧紧抓住“变”字做文章,以它为切入点。这种研究方法有利于全面且深入地认识和把握新时代,其科学性在于实际运用了比较研究法,从而在对于新时代与此前时代的比较中,凸显出新时代所具有的新的东西、新的特征。而从“新”字这个角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作为一个内容十分丰富的系统,主要包括新基础、新内涵与新方略。
新时代之“新”,首先表现在它的基础上。人类历史上任何的新时代,都曾有其广博深厚的新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也是如此。一般来说,只有当新基础已经形成,并且逐渐取代了旧基础,从而使旧时代丧失了赖以生存的基础之时,新时代才会应运而生。由此来看,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意味着新时代的新基础已经形成。当然,这个新基础同此前时代的基础有着承前启后的密切关系,继承和保留了此前时代有价值的因素。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所指的那样,“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但是,新时代的新特征又是十分显著的,具有许多此前时代基础中所没有的新东西。这些“新东西”恰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形成的“母体”,是它赖以成立的根基。因此,要深入认识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首先要了解和确认新时代的基础。
概而言之,新基础主要包括新人、新事、新物等。新人,即有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勇于作为与善于作为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有团结稳定而坚强的领导核心。新事,即有深层次的、根本性的历史性变革,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从而塑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面貌。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等“五大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新物,即有全方位的、开创性的历史性成就,如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强军兴军开创新局面、港澳台工作取得新进展、全方位外交布局深入展开、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著,这些成就夯实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雄厚基础,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等“四大实力”进入世界前列。
具体而言,新时代的深厚新基础主要有:
(一)新思想。时代是思想之母。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思想领航。新思想是新时代的灵魂,是新时代前进征程上的指路明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①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5月19日。由此可见,新思想在新时代的新基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新时代的新基础诸构成要素,当首推思想基础。而这个新的思想基础,就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②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邓小平曾经说过:“只有结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91、191页。他还说过:“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准确地说,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样才是真正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②《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91、191页。据此可以说,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提供了新的指导。我们坚信,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领航,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巨轮在新的征途上必将乘风破浪胜利前进。
(二)新经济。经济是基础,并决定上层建筑。因此,新经济是新时代的新基础构成要素的主体,也可以说是基础的基础。新经济之“新”,突出表现在党的十八大之后的五年中,由于经济发展坚定不移地贯彻新发展理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因而发展观不正确、发展方式粗放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变,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逐步健全。因而经济质量有了显著提高,经济效益不断提升,经济增长保持了中高速,使国内生产总值显著增加,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态势具有重大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经过量的积累已经进入了质的提升阶段,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已经由满足人民的生存、物质文化需要转到满足人民的发展、美好生活需要,中国经济巨轮正在驶出历史的峡谷,进入“海阔凭鱼跃”的宽广水域。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正是由于坚持创新是发展的动能、协调是发展的基调、绿色是发展的底色、开放是发展的大势、共享是发展的目标,从而使得国民经济有了长足进步,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以空前提高。也正是由于新经济的日益壮大,而使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迫切,由此引起我们国家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三)新政治。在改革发展的推动下,新政治得以形成。党的十八大以来,持续深入的政治改革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体制基本建成。这方面的具体表现为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政治制度全面加强;党内民主和政治协商广泛展开,国家的政治生活呈现出生动活泼的新局面。党的领导被忽视、淡化、削弱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变;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司法不公问题严重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变;社会思想舆论环境中的混乱状况得到明显改变;人民军队中一度存在的不良政治状况得到明显改变;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得到明显改变;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日益完善,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行政体制改革、司法体制改革、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建设有效实施。全党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党性更加坚强。选人用人状况和风气明显好转,党内法规制度体系不断完善。不敢腐的目标初步实现,不能腐的笼子越扎越牢,不想腐的堤坝正在构筑,反腐败斗争已经形成压倒性态势。总之,习近平治国理政的理论与实践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功,在国内外引起巨大反响。这表明新政治不仅形成,而且经受实践检验,已趋于完善成熟,为新时代构建了崭新的可靠的政治基础。
(四)新文化。新经济和新政治的形成发展,为合乎新时代要求的新文化的兴起繁荣创造了良好条件。在党的十八大之后的五年中,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也空前迅速繁荣起来,为新时代构建了新的文化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弘扬,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扎实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文艺创作持续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互联网建设管理运用不断完善,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效推进。作为新时代新基础构成要素的新文化,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个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及生态文化、美丽文化和幸福文化。新文化蓬勃兴起深入人心,为中华民族构建起崭新的精神家园。而中国传统文化倡导“以文化人”,我们党也历来重视发挥优秀文化动员人民、教育人民的作用。在新文化的润物无声、春风化雨的抚育下,一代代合乎新时代需要的“时代新人”将会不断涌现,而他们是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强国的生力军,是对于新时代有重要价值的社会基础。总之,新文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到来吹响了进军号角。
在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赖以成立的新基础之后,也就不难弄清楚新时代的新内涵。新时代的新内涵根植于新基础之上,是由新基础决定的。新内涵是新时代最主要的标志和构成要素,因而是我们探析新时代着重认识和把握的东西。由于具有宽广坚实的新基础,因此,同此前的时代相比较,新时代的新内涵不仅独特新颖,而且非常丰富。正是它们使当今的新时代同此前的时代区别开来,显示出鲜明的特征。从“新”字的角度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新内涵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新矛盾。马克思曾深刻指出:“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289-290页。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理论创新只能从问题开始。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论创新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342页。准确把握时代方位、深入研究时代特征,直面时代挑战并解决时代难题,是我们党的一个理论传统和政治优势,体现我们党的政治勇气和责任担当。
“新”并不总等于“好”。新时代也存在需要努力解决的矛盾和问题。经过长期的发展,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然而,就总体而言,一方面,中国还存在横向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一是领域不平衡,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二是区域不平衡,包括东西部不平衡、发达与欠发达地区不平衡、农村与城市不平衡;三是群体不平衡,不同社会群体在共享发展成果方面有差距。另一方面,中国还存在纵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发展总量还不充分,发展程度还不够高,发展态势还不稳定。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着重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③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标志,也是新时代的重要特征。新时代最本质的内涵规定性就是新矛盾。新矛盾点明了我们党和国家工作的聚焦点和根本着力点。新矛盾的出现表明,广大人民群众在新时代新的经济文化基础之上,不仅对于物质文化生活有了新的需要,而且增加了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美好生活的需要。而这就要求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担负起满足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新期待的重任,紧紧抓住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二)新使命。每一个新时代都担负着历史赋予它的新使命。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在提出和规定新时代的历史使命时指出: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地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他指出:这个新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 党的十九大之所以明确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的历史使命,这是因为:
首先,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在中国大地上建立了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而改革开放40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中,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这一切使得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已经具备良好的条件,实现伟大复兴的可能性空前增强,我们国家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其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合乎党的最高理想、最终目标共产主义的要求。进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既实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又是实现共产主义最高理想,达到共产主义最终目标的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步骤与发展阶段。就是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共产主义伟大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同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理想完全一致的。
(三)新蓝图。为了更好地担负起新时代的历史使命,顺利实现新使命所追求的新目标、新任务,从而达到新使命所提出的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一是要使改革和开放互相促进,相得益彰,从而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二是中国要不断为人类和平发展做出新的贡献,中国人民将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根据新时代的新作为、新任务、新目标、新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擘划了我们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蓝图:“从二○二○年到二○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但这只是新时代开辟的现代化新征程的第一个阶段。万里长征不停步,紧接着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即“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②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从而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奋斗目标更改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一方面把“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由本世纪中叶提前到了二○三五年;另一方面提高了奋斗目标的标准,由建成“现代化国家”变成建成“现代化强国”,并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奋斗目标中增加了“美丽”,要求“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建设“美丽中国”和“清洁美丽世界”。这个新蓝图对于我们国家的现代化做出了合乎实际的战略安排,它把我们国家的现代化划分为初中级水平的现代化与高水平的完全的现代化两种类型。这两种类型的现代化承前启后互相衔接,使我们国家在现代化征途上目标明确,稳妥有序。新时代是和确立分两步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蓝图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制定、调整和实现发展蓝图,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一以贯之的领导方法,也是体现我国发展时代性的重要标志。
(四)新期望。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①《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70页。他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再次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美好生活需要”既包括了“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这些“硬需要”,更包括了追求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以及尊严、权利等“软需要”;既要求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好的教育、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也要求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所以,党的十九大报告不仅强调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而且强调是“人民的幸福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基本路线”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新期望。
在党的十九大期间及之后,不仅我们党的领导人非常关注广大人民群众的新期待问题,与会代表也十分重视这个问题。在2017年10月24日,备受世人关注的“党代会通道”第三次迎来了21位代表与媒体见面,这些代表结合自己的本职工作,畅谈了在新时代如何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所抱新期待的努力方向和工作目标。代表们在回答媒体的提问时深切地谈到: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折射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对此深感责任重大,因而决心努力以赴。科技界的代表表示:新时代要有新担当。作为科技工作者,要努力让尖端技术不仅服务于军队国防,同时还要服务于人民的美好生活。教育界的代表表态说: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质教育的期待,是当今中国大学的历史责任。他们还强调说: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加强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事业。针对人民群众对雾霾等环保问题十分关注的情形,来自环保界的代表也表示了决心:我们一定做好蓝天绿水、青山净土的守护者。来自农村城镇第一线的代表则畅言:开启实现伟大梦想的新征程,需要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作为自己工作的出发点。还有代表中肯地说,现在的问题是:怎么能让不缺吃、不缺穿还有钱花的群众真正感到舒心幸福。更有代表一一历数人民群众在新时代的诸多新期待: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生活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这些代表一致认定:随着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进步,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13亿中国人民对于美好生活有着空前强烈的向往。因此,新时代的工作目标,就是下定决心努力工作,千方百计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对于新时代来说,既要有作为党在新时代的指导思想的行动指南,又要有体现党在新时代的指导思想的行动纲领。“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解决新矛盾,履行新使命,实现新蓝图,满足新期待,重在行动。因此,作为行动纲领的新方略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为它正确、有效与否,直接关系新时代所担负的使命与任务能否完成、目标与要求能否达到。为此,必须构建科学的新方略。而能否构建科学的新方略,则取决于是否正确认识和把握新时代的新基础和新内涵。因为新方略是由新基础与新内涵决定的。
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并且提出和确定新时代的新矛盾、新使命、新蓝图和新期望。这表明,我们国家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摸着石头过河”的时期已经结束了,进入了新的自觉的成熟的历史时期。正因为如此,所以党的十九大报告在全面科学地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之后的五年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确定了“十四个坚持”的基本方略,即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依据这个新方略,我们一定能够实现新时代的新使命,完成新时代的新目标。展望新时代的未来,我们坚信,新征程、新作为将证明,新方略是科学的、成功的。因为新方略“环环相扣,构成了一个完整体系”,“是习近平运用马克思主义总体性方法研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性问题提出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行动方略,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设计和系统方案”。①张云飞:《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教学与研究》,2017年第12期。
新时代的新方略主要包括下列基本原则和策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②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从而坚定地肯定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领导地位,向国人和世人庄严宣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不是别的什么主义;任何否定党的领导,扰乱社会主义秩序,颠覆社会主义政权的图谋不会也不可能得逞;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为此,就必须要求全党增强“四个意识”,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完善坚持党的领导的体制机制,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我们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宏伟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强的政治保证。而这就必须按照新时代的新矛盾、新使命、新蓝图和新期望的要求,全面从严治党,“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统筹推进党的各项建设,抓住‘关键少数’,坚持‘三严三实’,坚持民主集中制,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明党的纪律,强化党内监督,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坚决纠正各种不正之风,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③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等。这表明,在新时代,在全面加强党的政治领导前提下,还必须全面从严治党,自我革命。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削弱、否定党的领导,而只会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凸显了党中央高度的政治觉悟。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党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必然也服务于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方略,“突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立场和价值取向”①张云飞:《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教学与研究》,2017年第12期。。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决定历史发展的是“行动着的群众”。“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②《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31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③《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27页。,“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开创我们的美好未来,必须紧紧依靠人民”④习近平:《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4月29日。,要在人民中寻找发展动力、依靠人民推动发展、使发展造福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⑤《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立足我国国情和我国发展实践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人民日报》2015年11月25日。在接受外国记者专访时,习近平总书记说自己的执政理念,就是为人民服务,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因此,“以人民为中心”不仅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政治宣言,而且也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不仅彰显了党的工作宗旨和实践本色,也体现了党不忘初心、践行宗旨的人民性。为此,习近平总书记进而要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作为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力求做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⑥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面对新时代的新问题和新任务,党的十九大提出了新的要求,就是要坚持“五位一体”总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第一,经济建设要“坚持新发展理念”。所谓新发展理念,则是在认定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关键的同时,又要求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新时代的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根据这个新发展理念,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指出:新时代要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走文明发展道路,既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需要,也是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只有实行绿色发展,保持生态平衡,才能可持续发展。
第二,政治建设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和“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要实现三者有机统一,首先必须全面深化改革。所谓“全面深化改革”,就是改革的内容不再限于某一个或几个方面,而是要“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对于改革的要求更高了,要求通过改革“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达到“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
而要达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就要善于运用制度和法律来治理国家,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提高党执政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治化的能力和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必须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要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措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坚持和完善我国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②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确保人民享有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真实的民主权利,让社会主义民主的优越性更加充分地展示出来。
第三,文化建设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民族力量的凝聚。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也是政党的精神旗帜。而意识形态又关乎旗帜,决定文化的方向和道路。所以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核心价值观是民族的精神纽带、国家的稳定器。在新时代,要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措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更加充分地展示出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要“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③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
第四,社会建设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保障和改善民生不仅是新时代社会建设的基本遵循,而且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在新时代,我们要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让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广大人民现实生活中更加充分地展示出来。
第五,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面对民众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从“求生存”到“求生态”的企盼,要牢固树立“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④《环境就是民生 蓝天也是幸福》,《人民日报》2015年3月7日。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面向新时代,我们要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措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使我们的国家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祖国大地上更加充分地展示出来。
这“五位一体”共同构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同时,也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自觉运用和丰富发展,体现着基本方略的全面系统性。
之所以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这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同时担负着两个使命: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二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还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做出新的更大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中国共产党同时担负这两大使命,首先是由它的性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而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共产党的最终目的是在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其次,这也是由中国自身发展的需要决定的。在新时代,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但是任何一个国家不可能单独解决。在“小小的地球村”,中国人民的命运和利益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命运和利益紧密相连。所以,要想切实地担负起这两个使命,同时实现把我们国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两个伟大目标,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二者兼顾。关于国际大局,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下列原则和举措:一是走和平发展道路,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坚定不移地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二是倡导和遵循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原则,秉持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外交方针,建立新型的国际关系;三是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四是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中国将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上述原则、观念和举措将筹划好国际这个大局,引导和推动国际形势朝着包括中国人民在内的全世界进步人类的意愿发展演变,并有利于国内大局以良好的态势发展。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是一种互助互利的关系。
经过长期探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到了有实力、有能力、有资格开辟新时代的历史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国内外形势发展和实践要求,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聚焦治国理政、治党治军这条主线,举旗定向、运筹帷幄,大手笔谋划国内国际大局,大气魄治党治国治军,大力度推进改革发展稳定,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出了一系列富有突破性和创造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了一系列系统完整的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了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重大举措,推进了一系列治国理政和治党治军的重大工作,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历史性变革,取得了一系列巨大的历史性成就,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了新时代,开创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纪元。
本文以“新”字为视角、切入点考察新时代,对它的新基础、新内涵和新方略作了初步探析。探析结果表明:党的十九大作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一重大判断是完全正确的,它合乎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同时,它还表明,这个新时代无疑是中国乃至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一个伟大的新时代,它将对中国和整个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探析的结果还使人确信,这个新时代的新使命、新蓝图、新期望一定能够实现。这是由于中国共产党所构建的新方略科学而富有成效。最后,探析的结果让我们有理由进一步断言:不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而且整个人类社会也将进入新时代。这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同时担负两大使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同时,还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言而喻,这就意味着人类社会由此进入新时代,即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新时代,由此开始新的历史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