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新星 申南南 祖国浩** 曹鑫盛
(1 天津农学院园艺园林学院 天津 300384 2 天津市耀华小学 天津 300041 3 广西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 广西南宁 530000)
格氏花岩螳(Polyspilota griffiniiGiglio-Tos,1911)又名格里芬螳、狮鹫螳,隶属于昆虫纲(Insecta)螳螂目(Mantodea)螳螂科(Mantidae)螳螂亚科(Mantinae)花岩螳属(Polyspilota),广布于非洲西部的喀麦隆、加蓬等地区,多栖息在阳光直射的灌木丛、树丛及稀疏的植被区。成年格氏花岩螳的体型较大,颜色变化很大,基本色调为棕色和绿色,部分色调为黄色和玫瑰色,具有较强的攻击性。本研究用标本采集自马达加斯加,为国内首次成功饲养繁殖记录。
格氏花岩螳雌性较为粗壮,腹部饱食后明显大于雄性,但其体长略短于雄性。雌成虫长约7 cm,雄成虫体长7~8 cm 之间。雌成虫灰褐色,斑纹拟叶脉状;雄成虫前翅外缘绿色,前翅末端超过腹部末端。雌性室内饲养寿命约76~93 d,一般蜕皮8 次;雄性室内饲养寿命约68~84 d,一般蜕皮7 次。格氏花岩螳蜕皮时为倒挂状蜕皮,蜕皮前后1~2 d 不进食且需要安静的环境和适宜的湿度。
2.1 饲养容器 在一龄至三龄时饲养于长、宽、高各为6 cm 的正方形透明饲养盒,盒子带有大量通风孔,侧面及顶部贴有无纺布胶带,帮助螳螂攀附。四龄以后转入长、宽、高均为15 cm 的正方形网笼子中,以防蜕皮失败。
2.2 饲料 一龄及二龄螳螂以残翅果蝇为主要食物,三龄后开始投喂樱桃蟑螂、黄粉虫及大蜡螟;末龄及成虫喂食大麦虫、蟋蟀及柞蚕蛾成虫[1]。
2.3 室内饲养环境 饲养室应光照充足,温度约20~30℃。格氏花岩螳对干旱环境耐受能力较高,故除蜕皮外,其个体对湿度方面无严格要求;蜕皮期间湿度应保持在60%~70%,此湿度条件下蜕皮成功率最高。冬季放入恒温箱中或暖气片附近,并在保持以上温度的情况下,给予LED 照明。
2.4 不同发育阶段的饲养 采集的卵鞘放入温度为25℃[2],湿度50%~70%的环境中,约45 d 孵出小螳螂。一个卵鞘大约可以孵化出200 只小螳螂。
一龄:体长约8 mm。身体较柔弱,3~4 h 后外壳逐渐硬化,体色加深,呈棕褐色(图1,本文附图见封四)。刚孵化的小螳螂在1~2 d 内不取食,可不投喂。为避免密度过大,孵化3 d 以后,开始分盒饲养,此时投喂食物,可观察到螳螂取食。
二龄:体长约10 mm(图2)。同时有棕褐色和绿色2 种螳螂,且每种体色数量相当。
三龄:体长约15 mm。食量明显增大,开始稳定生长,可增加投喂食物的数量和种类。
四龄:体长约18 mm(图3)。体色无明显变化。需放入更大的容器中饲养。
五龄:体长约35 mm,体型明显增大(图4)。开始蜕皮,蜕皮初期颜色较浅,通体透亮。完成蜕皮后,颜色逐渐加深。此时螳螂攻击力明显提升,食量大增。
六龄:体长约40 mm,较上一龄体型略大(图5)。大部分原本为绿色的螳螂转变为棕褐色,只余2~3 只体色仍为绿色。胸背部有明显的三角形小翅芽,雄性螳螂达到次末龄。
七龄:体长约50 mm,需较大的活动空间。雌性螳螂达次末龄(图6),雄性螳螂达末龄(图7)。
八龄:雌性螳螂翅芽明显展开(图8)。雄性螳螂蜕皮变成成虫,体型较窄(图9)。刚羽化时翅较脆弱,几小时后,翅的颜色加深,出现褐色拟叶脉状纹路,翅的边缘部分为绿色。
九龄:雌性蜕皮变成成虫,体型较为圆润,宽大;翅全为褐色,边缘无绿色(图10)。
卵鞘及不同发育阶段的蜕皮见图11;格氏花岩螳雌性和雄性发育过程及不同龄期的食物见表1。
表1 格氏花岩螳发育过程及不同龄期的食物
格氏花岩螳的蜕皮时间和温度有较大关系。温度低于20℃时,螳螂的生长发育减缓,生命活动减弱,进食量减少,与恒温在25℃的螳螂相比,生长明显较慢[3]。
格氏花岩螳成虫在2 周后达到性成熟,可进行交配(图12)。交配时间约7 h,交配后3~5 d 产卵。
3.1 若虫饲养
1)温度20~30℃,湿度50%~70%为最佳饲养条件。特别是在蜕皮时,温度过低会导致其蜕皮的时间延长;湿度过低会导致蜕皮失败。
2)蜕皮时,应保证空间高度为螳螂体长的3倍以上。
3)一龄至三龄死亡率最大,要注意及时清理死亡的螳螂。定期清理食物残渣和粪便,保持螳螂生长环境的干净舒适。
4)饲养过程中要保证食物充足。通过观察螳螂腹部判断是否需要投喂,腹部圆润饱满为最佳;若腹部扁平,需及时投喂。
3.2 饲料选择 螳螂一般吃活食,因此要保证饲料的新鲜。在饲养过程中应保证食物的多样性,切忌投喂单一食物。喂食蟑螂时要注意观察螳螂是否取食;若未取食,应及时取出,因为螳螂蜕皮时十分脆弱,蟋蟀、蟑螂等具有一定攻击性的食物容易对螳螂造成直接伤害。
3.3 成虫饲养及交配 应给予成虫充足的活动空间。成虫性成熟后应及时交配,否则易产下未受精的营养鞘。螳螂交配期间会出现“雌吃雄”的现象,为避免这种现象,在交配前要将雌性格氏花岩螳喂饱,并在交配期间不定期喂食雌螳螂。交配完成后要及时分离,产下的卵鞘可放入恒温箱中等待孵化。
格氏花岩螳不属于中国本土螳螂,因此饲养难度大于中国本土螳螂。现有的饲养方法还存在一些限制与不足,本文所运用的饲养方法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格氏花岩螳的存活率,但仍存在一些问题:近亲繁殖的二代格氏花岩螳养殖中,幼龄个体死亡率较高;在保证与第1 代同等饲养条件下,能稳定存活到四龄的个体仅约占出生个体总数的10%;第2 代个体一龄至次末龄体积较第1 代同龄期小,但末龄羽化后的成虫与第1 代成虫体型相当;具体原因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致谢:感谢中科院动物所王勇先生赠送格氏花岩螳卵鞘;天津农学院王浩硕士提供图2、图4和图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