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浙
摘 要:在浙江省选择性课改实施背景下,汽修专业课堂的教学形式也需要作出相应调整。笔者大胆尝试新的教学形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遵循让每一位学生出彩的课改原则,帮助学生找到学习原动力。其过程主要借助学校“工作站”人才培养模式,以“做中学”为教学理念,尝试进行“551+1”的课堂教学形式研究,以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选择性课改 “551+1”课堂教学形式 学习兴趣
浙江省中职选择性课程改革是一场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职业教育向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职业教育转型的教育改革,是一场由政府行政导向向受教育者需求导向转变的教育改革,是一场真正服务于学生内在需求、挖掘学生内在潜力的课程改革,是一场真正改变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课程改革。
此次中职课程改革覆盖面广、力度大,不仅涉及课程制度建设(如选择性机制的构建、课程结构的创新、“弹性学制”等)的改革,而且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学习管理等作出明确要求。
一、选择性课改背景
世界未来学家奈斯比特说过:“教育不是把篮子填满,而是要点燃一盏灯。”这盏“要点燃的灯”是学生的信心和兴趣,它们是学生需要保留终身的品质,也是教育的起点和归宿。如果把中职学生比喻为一座“活火山",那么撬动火山口的两大法宝是培育学生的求知欲和重塑学生的成长信心。
基于中职教育的实际情况,国家提出了选择性课程改革的要求,而笔者学校成为了首批35所省试点学校之一。
二、汽修专业理实一体教学现状
依据课改要求,学校汽修专业日常教学主要以做中学、理实一体的教学方式为主,但在实际的实行过程中仍旧会存在各种问题。 1.浪费课堂优质资源 理实一体化教学是现在大部分汽修专业采用的一种教学模式,学生对简单的拆装和检测等兴趣较浓,对于理论学习则不感兴趣,学生硬着头皮听教师讲,没有自己的思考,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体现,其自觉性和积极性不足。目前汽修专业的优质教学资源丰富。例如动画、视频、仿真,教学平台等,但是许多教师在实际授课中,仍旧以传统教学形式开展,缺乏创新,教学优质资源的利用率非常低,导致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2.难以体现学生的差异化、个性化
汽修专业学生在基础知识、理解能力、学习习惯、学习态度上会呈现很大差异,有些学生甚至不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其学习效果也有很大的差别,在传统有限的课时内,课堂教学的进度不可能兼顾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即传统教学形式难以解决学生差异化、个性化的问题。
三、“551+1"课堂教学形式的内涵
1.课堂教学形式的概念
所谓课堂教学形式,就是根据一定的教学思想、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主客观条件组织安排教学活动的方式。
2.“工作站”式人才培养模式
在企业巾建立学生实训站,校内学牛完成一个教学项目后,分批安排进入工作站并在校企双师的指导下直接承接业务,学生完成后再返回学校继续下一个教学项目,依次循环。工作站为学生搭建了从学习到工作的“过渡桥梁”,成为学校企业之间的,‘个“交集”。
3.“551+1"课堂教学形式的概念
借助于“工作站”人才培养理念,利用教学平台全程导学,实施“551+1"课堂教学形式的研究。“551+1"课堂教学形式,即:5个教学环节,5个闯关关卡,企业师父进1次课堂,加项目完成后学生出1次校门。
5个教学环节:即导入、闯关、共育、共堂、评价等项目教学5步骤,通过做中学,小组合作探究,以任务驱动、校企共育的方式设计教学过程,从而高效获取相应知识。
5个闯关关卡: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多给学生尝试体验机会以提高学习兴趣,设计5个闯关关卡并配置资源包供选择,以趣味闯关的形式自主完成学习任务的环节。
企业师父进1次课堂:根据工作站理念,安排企業师父进课堂指导,提高学生的职业规范意识,强化专业技能。
学生出一次校门:项目完成后下企业承接业务,检验任务技能。将“仿真”变为“全真”,树立职业意识,培养职业素养。
四、“551+1”课堂教学形式在课堂中的实践
据笔者对本地4家维修企业日维修项目的调查数据分析,制动器摩擦片更换是较为常见的项目,占比39%。笔者以盘式制动器摩擦片更换作为课例,对“551+1"课堂教学形式如何优化课堂教学,如何将课堂还给学生,如何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等进行说明。
1.课前
(l)教学分析。一是内容分析。本次课采用省课改教材《汽车构造与拆装(下)》节选项目四任务二盘式制动器的拆装。深入研究分析后决定将多种信息资源融入泛雅教学平台,将纸质的课本变成电子教材,构建愿学、乐学、会学的课堂,使知识点能自学、能演示、能理解,但是拆装过程需要实践,规范需要指导。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盘式制动器组成结构及类型、了解盘式制动器的工作原理及使学生能够独立、规范地更换盘式制动器摩擦片。
二是学情分析。笔者所教授的对象为职高二年级学生,通过2年相处发现,虽职高生喜欢实践但职业责任心不强,往往呈现教师让学什么就学什么的态度,具有比较强的应付心理。
三是学习环境设置。无线WIFI网络覆盖.学生自带IPAD或手机等智能上网产品;提供与职业岗位相接近的教学环境,教师收集相关资料制作微视频上传至泛雅平台,学生在家完成课前预习任务;通关评价的测试系统。
(2)教学流程设计。整个教学过程以“摩擦片更换”为教学重点,以“规范更换”为难点实施展开,基于泛雅教学平台,运用微课、虚拟仿真、动画等一体化教学资源,创新设计教学过程(如下551+1过程),使学生完成特定的学习任务,从而获取相应知识。
(3)课前学习。要求学生登陆泛雅教学平台,自主学习技能微视频内容。为保障课前预习的有效性,特意将2个关一}(第一关:完善方案;第二关:限时排序测试)前移,以便进行自我学习检测,并把泛雅平台的学习监控数据作为学生的学业评价依据。 2.课中 (1)实情导入,要学技能,即“551+1”的第一个“5。职业学校学生在学习某一个项目技能后,往往不知道学来有何用处,便出现应付的心理状态,这样学习的效果肯定不理想,因此展示维修企业的接待任务委托书,提出需要学生帮忙的请求。并告知学生实际调查数据及该项任务在今后工作中所占比例,消除学生应付心理。
(2)游戏闯关,习得技能,即“551+1”的第二个“5"。本环节设置5个闯关关卡(完善方案、限时排序、勇闯天涯、理性认识、通關评价),为了能使学生顺利通过闯关,在每一关都提供课堂导学案、模拟仿真、微视频等相关资料包供闯关选择。5个闯关关卡趣味十足,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学生闯完即完成理论和实操目标。
(3)师傅指点,规范技能,即“551+1”的第一个“1”。游戏化的闯关环节忽略了学生拆装的规范性,借助工作站优势,聘请企业师傅进行规范讲解和责任意识的重要性分析,提高学生职业感。
(4)师师共堂,强化技能。在双师共育的环境下,学生开始继续实操,此时教师与企业师傅一起巡视,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利用企业师傅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突破课堂难点。
(5)三方评价,成就技能。要求进行学生、教师、企业的三方评价,以进行回顾并确认技能合格情况,判断自己能否进入企业进行生产实践。
3.课后
(1)出校实践,发挥技能,即“551+1”的“+1。项目完成后学生出校一次,进入企业进行为期一天的实践,主要在企业师傅和教师的指导下承接业务,以体验职业环境、树立职业意识、培养职业素养。
(2)反馈。从学生己知、未知、怎知的问题出发,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环节。利用泛雅教学平台强大的监控统计功能全程引导学生学习,以数据型即时反馈系统创新评价方式。借助“工作站”校企共育优势,构建了“551+1形式的趣味课堂,目前己得到较好的效果。
五、成效和结论
“551+1”的课堂教学形式符合省课改对教学的要求,是一种理实一体、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创新形式,是由教师教转向学生学,体现学生主体的教学形式,强调知识的学以致用,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情趣,培育学习的自主性。同时视频、仿真等汽修专业教学资源的利用,以解决学生差异化、个性化问题,不懂的学生可以反复学习,回家后亦可通过泛雅教学平台与同学、教师、师傅互动学习。
六、结论
教学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巾职学校汽修专业的教学虽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教师不断完善和提高,但只要通过教师的努力探索和浇灌,这朵职业教育之花将开得更加鲜艳。
参考文献:
[1]李彦峰.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建构[J].教育探索,2009(4).
[2]张松松.汽修专业实训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 3(5).
[3]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