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宇
摘要:校本课程实施离不开教师的作用,文章从校本课程实施与教师互相影响角度,浅析校本课程实施与教师关系。
关键词:校本课程实施;教师;关系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24-0224-03
199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指出要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三级课程管理模式,把部分课程的决策权下放到学校。校本课程成为了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校本课程就是基于学校学生特点而开设的课程。校本课程实施是校本课程在学校贯彻落实的核心环节。实行校本课程后,校本课程实施的艰巨任务落在了学校,教师自然成了校本课程实施的主力军,教师和校本课程实施的关系变得更密切。
一、校本课程实施中教师的作用
(一)教师是影响校本课程实施的核心因素
“Snyder等学者(1992)综合了近年来有关课程实施的主要研究成果,归纳了影响课程实施的四类十五个因素。第一类是与课程改革本身的性质有关的因素。主要包括:改革的必要性及其相关性,改革方案的清晰程度,改革方案的复杂性,改革方案的质量与实践性。第二类是在校区水平上影响实施的因素。主要包括:地区在改革需求方面的历史,地方的适应过程,地方管理部门的支持,教职员队伍的培养与参与,时间安排与信息系统,部门与交流系统。第三类是在学校水平上影响实施的因素。主要包括:校长的作用,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的特点与取向。第四类是环境对实施的影响。主要包括:政府部门的重视和外部的协助。”教师是影响课程实施的一个因素,而在校本课程实施中,教师的作用就更加突出。
“20世纪60年代以后,课程领域逐渐达成了一种共识,即认为学校课程实施过程通常包括三个阶段:起始阶段即指围绕教育目标。决定采用某一课程方案,制定实施计划,并在实施学校进行发起、动员参与的过程;实施阶段即包括对改革的介绍说明,以及人们在课堂或其他教育场所实施的课程变革。是行动的阶段。付诸实践。维持阶段即制度化阶段。”在校本课程实施的起始阶段教师已经做好了实施校本课程的准备,用自己编制的教材,能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在校本课程的实施阶段,教师因为参与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全过程,是最了解校本课程的人。同时,教师又通过自己对校本课程的理解、设计来实施校本课程。教师工作决定了校本课程的实施。在校本课程实施的维持阶段,教师总结校本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的不足,不断修正和完善校本课程,使得校本课程对学生产生更积极的作用。所以,在影响课程实施的各个阶段中,教师都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在校本课程实施中起着核心作用。
(二)教师是校本课程实施的主体引导者
校本课程实施的成效取决于教师的态度抉择。“迄今为止,人们普遍认同的课程实施取向有三种:忠实取向、相互适应取向和课程创生取向。”校本课程实施中仍然存在这三种基本取向,教师的基本取向引导着学生对校本课程的态度及校本课程实施的成效。
在校本课程实施中持忠实取向的教师,忠实地按照校本课程的宗旨,基本上不改变校本课程的体系和开发者的初衷。在这种价值取向下,教师往往只需要真切地反映出校本课程的特色,按照校本课程实施的明确要求和具体的规定,限制了教师对课程实施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强化了编制校本课程教师的作用。
在校本课程实施中持相互适应取向的教师,一般是没有参与到课程开发的教师。教师的行为受到外来思想和课程体系的影响,在教学中批判性地采纳校本课程的思想,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把课程计划和班级的具体学生情况及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等方面相互调整,不断接纳的同时改进校本课程。
在校本课程实施中最突显的就是教师在校本课程实施中的课程创生取向。在校本课程实施中教师为何能充分体现课程的创生取向呢?首先,校本课程多是学校教师自行编制的,是为了打破传统课程对所有学生的限制,利用学校和地区特色,根据学生特点开发的教材,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在实施校本课程中本着课程创生取向,才能真正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学生学习校本课程的积极性。其次,校本课程实施形式多样,既有必修课又有选修课,既可以动手也可以動脑。在课堂中,教师要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得到充分展示。再次,校本课程的考评形式灵活自由,没有严格的分数限制,学生没有考试压力,在上课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能轻松自如,也有利于教师在课程实施中不断创新。
(三)教师是校本课程实施的实践者
校本课程编制出来,如果搁置,那就只是形式而已。只有真正实施的校本课程才有意义。教师,正是把校本课程中为学生精心编制的内容展示给学生的人。校本课程的实施只有通过教师的努力才能实现。
在校本课程实施的三个阶段中,教师都亲身实践。在校本课程实施的起始阶段,校本课程的领导者首先要调动教师的参与热情,为校本课程实施做好准备。在校本课程的实施阶段,教师要为学生选择一定的教学方法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引导学生,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校本课程实施的维持阶段,教师要总结在校本课程实施中的经验,对校本课程实施前和实施中以及实施后做出评价,对校本课程提出积极的建议和意见。所以,在整个校本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体验着校本课程实施的每一步,是校本课程实施的实践者。
二、影响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实施的因素
校本课程实施是随着课程改革而兴起的,教师在课程实施中有一个逐渐成长的过程。一些主要因素制约着教师参与校本课程的实施。
(一)教师个人因素
1.教师对校本课程的认同感影响着教师对校本课程的态度。如果教师从一开始就抵制校本课程,认为校本课程对学生起不了什么作用,或者认为校本课程增加了其教学负担,或者认为校本课程只是形式,那么从思想意识上,教师就会拒绝校本课程的实施。相反,教师如果非常支持校本课程,那么对校本课程实施就会产生积极的态度。教师有多大意愿实施校本课程影响着校本课程在实施过程中的成败。在传统的课程实施中,教师工作比较保守,在短期内接受重大的改革对教师是很困难的。
2.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影响着教师参与校本课程的实施。校本课程实施要求教师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的综合知识储备需要一定的时间积累。
3.教师的能力影响着教师参与校本课程的实施。校本课程鼓励学生发挥积极主动性和创新精神,教师需要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要能理解学生。而教师的能力需要同伴互助和一定的教学经验积累,这对于一部分教师来说也是一项挑战。
4.教师的信念影响着校本课程的实施。在校本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如果充分相信学生,大胆让学生尝试,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对校本课程充满信心,那么将有利于校本课程的实施。而在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课程实施过程中,在一定教学时间完成教学任务才是关键,学生的个性很难发挥。教师的信念能否转变影响着校本课程的实施。
5.教师的压力影响着校本课程的实施。校本课程的实施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对于中小学老师来说,教师在承受科研能力考验的同时,还要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照顾到每一个学生,教师压力越来越大。
(二)组织因素
1.不同的文化对教师也产生着不同的影响。在和谐的学校文化中,教师与同事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可以融洽相处。教师有组织地参与到校本课程实施中,与其他老师互相促进,共同进步,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校本课程的实施。反之,教师的成绩得不到肯定就会影响到校本课程的实施。
2.资源因素也制约着教师实施校本课程。教师实施校本课程需要一定的设备、场地和资金环境支持,缺少一定的资源,教师的发挥空间就会受到限制。
3.课程领导也影响着教师在校本课程实施中的作用。在课程实施中,教师要与指导教授、学校行政主管以及其他教师之间相互沟通协调,才可以帮助教师不断接受新思想,不断进步。
三、校本课程实施对教师的改变
一方面,校本课程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促使教师必须改变。另一方面,在实施校本课程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转换和专业发展保证了校本课程的实施。
(一)教师的角色转换
1.教师是校本课程实施中的检验者。校本课程是教师自身编写的课程,教师是课程编排设计的开创者。在校本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能让学生体验自己制作的文化大餐,并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完善校本课程。教师是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检验者,要对校本课程负责。
2.教师是校本课程实施中的决策者。以往,教师必须遵照国家或地方指定的教学大纲,按照国家或地方的统一要求指导学生。而在校本课程实施中,教师可以自己安排学生的学习资料、学习内容、学习形式等,真正成为了课程实施的决策者。
3.教师是校本课程实施中的参与者。在校本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主要起引导作用,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和学生成为课堂中的朋友,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爱上学习,学会学习。
4.教师是校本课程实施中的研究者。在传统课程实施中,教师使用的教材和大纲都是固定的,教师只要按照完成传授任务即可。校本课程实施必须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教师在精心开发校本课程的同时,要在课堂中随机应变,选择适宜的教学策略,充分展示教师的教学智慧,在反思和研究中不断促进学生发展。
(二)教师的专业成长
校本课程实施是教师的学习过程。在传统课程实施中,教师往往只需要关注自己所教授科目的知识。尤其在中小学,教师参与科研的机会并不多,接触的知识一般比较简单,容易造成其专业知识的退化。而校本课程实施的意图是要扩大学生的综合知识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这就要求教师在校本课程实施中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只有教师不断学习,教师的理念才会更先进,教师的方法才会更多样,才更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同时提升自己的专业形象,帮助教师的专业成长。而且,教师在实施校本课程的过程中也体验着自己开发出的教材,才真正体现教师的研究价值。
(三)教师的权利得以充分保障
在課程实施中保障了教师的专业自主权。校本课程实施的主体是教师,教师不再受传统教育课程的约束,保障了教师的自主权。教师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目标、内容进行一定的调试,可以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教师可以跳出传统课程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培养学生兴趣,让学生不用只背课本,在多样化的情景下学习校本课程。教师可以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为学生授课,自己制定考核标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
参考文献:
[1]马云鹏.课程实施及其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J].课程·教材·教法,2001,(9).
[2]李臣之.浅谈影响课程实施的六大因素[J].教育导刊,2001,(23).
[3]李臣之.课程实施:意义与本质[J].课程·教材·教法,2001,(9).
[4]杨小燕,靳玉乐.论校本课程的实施与教师文化的重塑[J].教育研究与实验:新课程研究,2006,(6).
[5]靳玉乐.校本课程的实施:经验、问题与对策[J].教育研究,2001,(9).
[6]王斌华.校本课程的实施[J].上海教育,2000,(10).
[7]张万波.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的参与者与支持者[J].教育科学,2002,(8).
[8]张华.论课程实施的含义与基本取向[J].外国教育资料,1999,(2).
[9]崔允漷.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10]杨龙立.校本课程的设计与探讨[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
[11]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