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甲子 窦艳丽 孙国恩 李莉莉 张春玲
摘要:《聚合物材料研究方法》双语课程是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专业教育课,涉及聚合物材料波谱分析、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布测定、热分析、动态力学分析、流变性能分析、显微分析等相关内容,理论课程知识点丰富且需要学生同时进行实践训练。本文分析了《聚合物材料研究方法》双语课程的特点和双语教学的必要性,进一步提出了该课程的双语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国际视野,满足“双一流”背景下对学生培养的要求。
关键词:“双一流”;人才培养;《聚合物材料研究方法》;双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25-0103-03
“双一流”即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亦是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的又一国家战略[1]。2017年9月,吉林大学入选A类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入选“双一流”指定建设学科。在此背景下,学生培养模式、课程设置体系、教学方式方法的调整都需紧紧围绕培养创新人才这一目标,强化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国际视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国际竞争力[2]。《聚合物材料研究方法》作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专业教育课,理论庞杂,内容抽象,教与学均存在一定的困难。进行《聚合物材料研究方法》双语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的探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是推进“双一流”建设的必然选择。
《聚合物材料研究方法》双语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学习聚合物材料不同的研究方法,通过表征与测试聚合物的形貌、结构、性能,明晰材料的特性并进一步确认其应用前景,已成为从事高分子材料的研究人员及生产技术人员必不可少的工具。同时,聚合物材料的研究方法涉及的仪器的原理、仪器的基本构成、测试操作方法等内容,贯穿于本科生的大学学习阶段,包含各课程实验课、毕业论文(设计)、综合实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多个环节,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经过多年的本科教学实践,在“双一流”学科建设的背景下,以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出发,就《聚合物材料研究方法》双语课程的改革和建设,提出如下的自我体会和进一步探索。
一、《聚合物材料研究方法》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聚合物材料研究方法》分为理论课与实验课两种课程类型,双语教学的开展在理论课与实验课方面均有重要的意义。理论课的双语教学能够同时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及专业英语的掌握,助力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此课程面向大四学生开設,绝大多数学生已经通过了英语四级考试,部分学生通过了六级考试,并已经完成了对《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英语》的学习,但学生普遍对专业英语及词汇掌握及熟悉程度不够,不能快速灵活地使用专业英语词汇学习专业知识。该课程有效衔接了专业外语与专业知识,将聚合物材料的多种研究方法用英语全面表达,在理论课环节中使用全英语PPT及英语教学,让学生在有效的课堂时间内高密度、高强度的接触专业词汇。结合学生自身已储备的专业知识,该理论课程的双语教学使学生高效地掌握了材料研究方法中涉及的基础知识,在第一时间内熟悉各知识点的英语表达,提高了学生专业知识的英语认知能力,蓄力培养国际化人才。
实验课的双语教学在加深学生对理论课消化吸收的同时,强化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进一步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及专业英语的应用,有利于培养高素质创新性人才。该门课程的实验课围绕高分子研究领域中涉及的常用仪器的使用开展教学,包括制样技术、测试步骤、谱图解析、数据处理等。实验课的双语教学能够让学生迅速熟悉仪器设备的英语操作界面,了解样品表征中涉及的多种参数的英语词汇,让学生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直观地理解理论课的知识点,掌握聚合物材料的各种研究方法,进一步启发学生探索聚合物材料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对未知聚合物材料形貌、结构与性能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的科研思维以及创新思维。
二、《聚合物材料研究方法》双语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1.充分开展课程的准备工作。为了顺利的完成双语教学,优选英文教材及参考资料成为了教学准备工作的重中之重。结合本课程选用的中文教材,参考国外高校使用的英文原版教材及课程资料,整理完善了该课程的学习讲义及多媒体课件,保留了英文教材中的经典内容,删减了较为深奥的理论推导及非重要的知识点,最大程度的适应了本科教学,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本”[3]。此外,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也极大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经过反复地推敲与实践教学,调整图文配比及适当增加动画不但直观地表达了较为复杂的知识点,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课程安排合理化。在教学进程中将理论课与实验课穿插进行,使学生们在学习理论基础知识之后立刻进行实践操作,不但巩固了理论学习内容,而且也强化了专业词汇的积累。同时,理论学习中的重、难点经过实验课的学习也会体现出来,教师可以再次补充讲解,保证学生掌握重、难点知识,当堂解决学生因知识掌握不牢而暴露出的问题,力求不将疑问留在课后。
3.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方法的调整需要根据课程内容进行安排,采用分组学习法,并以案例驱动教学,让学生们通过小组讨论充分理解学习内容。以红外光谱为例,在讲述光谱中的特征吸收峰基本规律以及常见基团对应的红外波数之后,给出多种聚合物材料不同的红外谱图,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对比指认不同的特征峰所代表的官能团,判断聚合物结构。学生们在小组学习中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存在的疑问也会通过二次学习与反复讨论之后解决,加深学生的理解,增强课堂学习效果。此外,分组教学能够淡化个体意识,弱化学生对教师权威的抵触,使每个人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与讨论中来,让师生教学融合的更紧密[4]。同时,定期安排英文文献的阅读与汇报。解析文献中的谱图或数据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消化吸收,让他们更深的体会聚合物材料研究方法在科研工作中的应用,使学生们在接触前沿科研知识的同时夯实基础知识,让教与学更明了了,利于学生今后的继续深造与就业。
4.引入“雨课堂”混合教学模式。所谓“雨课堂”,是由学堂在线与清华大学在线教育办公室共同研发,将教师的课堂内容呈现在学生智能终端上的一种结合线上与线下的混合教学模式[5,6]。教师可以将带有MOOC视频、习题、语音的课前预习课件推送到学生的手机上,师生沟通及时反馈;课堂上设有实时答题、弹幕等多种互动模式的一种新型授课方法[7]。使用该平台,在课前将双语课程中需要用到的专业英语词汇先一步推送给学生,让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英语词汇的翻译工作,有效避免了课堂上学生们因不懂专业词汇而进行翻译影响学习专注力的问题。此外,理论课中使用“雨课堂”平台可以实时收到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反馈,进而调整授课进度及教学节奏,对学生不懂的地方给予及时的重复讲解或适当的翻译,实现教学过程的可视可控。实验课中在平台发布仪器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能够缩短教师演示实验的时间,提高教师的授课效率。学生在自主操作仪器的过程中可以借助课件的指示逐步摸索,教师仅针对个别问题进行指导即可,大大缩短了教师的重复教学工作。课后使用“雨课堂”进行作业的布置与批改,可以跟踪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获得量化的学生学习数据,更好的指导教学。
三、《聚合物材料研究方法》双语课程改革仍需解决的问题
随着国家大类招生政策的普及,在大材料背景下结合高分子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合理优化课程内容及教学模式,修购与《聚合物材料研究方法》相关的仪器设备,确保实践教学有效配合理论教学,达到“双一流”学科建设对人才能力培养的目标。此外,建设高水平双语课程师资团队,鼓励教师赴国内外高校访问沟通,为培养“新工科”创新型人才提供师资保证。
四、结语
在国家提出建设“双一流”大学战略的新形势下,我校学科始终坚持以培养人才为目标,以提高实践能力为重点,发挥科研与教学协同育人的作用,不断实施教学改革与探索。然而,教学改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长期漫长的过程。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总结经验,适应发展,改革完善,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化是视野与创新意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逐步推进“双一流”学科建设。本文根据多年讲授《聚合物材料研究方法》双语课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关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建议,探索形式多样的有利于培养具有工科特色学生的专业教育课教学改革。根据学生学情,选择适宜本科教学的课程内容与模式,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并大胆尝试基于智能终端的教学手段,为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原松梅.“双一流”背景下C++程序设计双语教学实践与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8,(10):110-117.
[2]龙永红,汪霞.“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通识教育的价值特征、困境及突破[J].教育科学文摘,2018,37(1):66-68.
[3]鄭朝荣.高校大类招生培养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6,(6):69-70.
[4]汪洁.基于“活性评价”的学案分组教学法在机械制图教学中的应用[J].广东教育:职教,2017,(4):98-99.
[5]罗霞.《材料成型理论基础(双语)》课程教学改革与探讨[J].才智,2018,(8):132-133.
[6]徐华平,汪春霞.雨课堂在《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混合式教学中的应用[J].福建电脑,2017,(12):180-181.
[7]刘豫钧,鬲淑芳.移动学习——国外研究现状之综述[J].现代教育技术,2004,14(3):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