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新建地方高校实践平台的构建

2019-07-26 10:33邹永祥周启忠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25期
关键词:实践平台新工科人才培养

邹永祥 周启忠

摘要: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国家提出“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和倡议,迫切需要培养大批拥有更强创新能力、实践能力、适应能力的新兴产业工程人才。“新工科”的提出为地方高等院校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方向。本文通过分析新建本科院校实验实践平台建设的不足,探讨了新工科建设中实践平台建设思路,提出对原有的实践资源进行重构。

关键词:新工科;实践平台;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25-0089-02

一、引言

为了主动应对新一轮的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2017年以来,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通过推动工程教育改革创新培养大批新兴工程科技人才以满足国家战略和新兴产业发展的需求,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新型工程技术学科的建设。在“复旦共识[1]”中指出,地方高校要承担支撑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作用,主动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技术创新需求,在人才培养中强调对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以及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地方高校有必要探索符合实际情况的实践基地建设模式,在企业与学校之间搭建桥梁,通过新工科建设培养具有较强行业背景知识、工程实践能力、胜任地方经济发展的创新型应用人才。

二、地方高校实践平台建设现状分析

实践是工程的本质,是创新的基础,而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是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基础性平台。由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2]自身基础差、底子薄,区域局限性引起各种办学资源不足,造成办学经费短缺,实践平台硬件条件明显不足,一是与行业企业实际脱节,二是与地方经济发展脱节,与地方产业结构匹配度不高,不能适应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这表现在校内外实践基地的建设不尽完善,各种实验仪器设备不全,实验设施的更新换代滞后于生产实际,同时受观念、资金等的限制,实验实践平台单一,功能简单,未能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平台,缺乏对学生应用创新能力培养的环境和条件,难以培养满足市场、企业需求的人才。

三、探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实践平台建设

提供充足的实践平台是高校培养新工科人才的基础,实践环节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而实践基地则是保障实践质量的关键点。在新工科建设中,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根据自身特点,在地方经济发展和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上发挥作用,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为主要途径[3],主动与企业展开多渠道、多方式、多维度的产学合作与共建共育机制,在多方面优势资源链接的基础上,重构高校与产业无缝对接协同育人的创新创业和工程实践环境。

1.多学科专业交融、多方协同的校内外实践平台。地方高校通过继承与创新,对原有实践平台进行重新构建,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构建从基础技能、专业设计、综合应用的分层次、多模块、科学系统的综合性专业实践平台。突破以课程或专业设置实验室的传统结构模式,建立由各实验室模块衔接的层次化模块实验平台,这样既能按功能点进行训练,又能进行交叉、系统的培养,使单一的实验室向跨学科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实践平台的模式转变。

在产教融合中,地方高校将应用型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吸引优势企业与学校合作共建的校内外“双实践基地”方式,对低年级学生提供匹配实际生产环境的实践基地,为高年级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践场所的校外实践基地,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在工程实践中不断消化创新,同时优化实践平台,实时跟踪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发展,及时建设新技术实验室和实践平台,实现学校和企业资源共享,为学生和教师提供完备的工程实践环境。

2.建立“产学研企”合作的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创新驱动战略的深入实施和新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需要具备更好的创新能力和跨界整合能力[4],这成为了新工科培养人才的首要能力要求,也是地方院校培养引领地方产业升级转型人才的需要。围绕创新目标建立多主体、多因素配合协作并互相补充的协调创新机制,通过搭建各种跨行业、跨界的众创空间、创新创业实习、孵化基地等,共管共建创新设计研发平台:(1)创新实训平台。创新创业知识和技能进行专门训练等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场所。(2)创新实践平台。为学生进行全新的创新或创业项目,或对已取得的创新成果的改进、充实和完善提供创新实践平台。(3)创新创业实现平台。为了弥补高校创新创业实践资源的不足,地方本科院校要走出校园,在政府、企业、学校、科研院所的共同参与下建立起具有可操作性的创新创业实现平台,为学生发明专利、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学科竞赛成果和创业计划的实现提供良好的环境。

3.建立面向本地产业的“政产学研用”的产业实践平台。新工科建设的“北京指南”中提出要求:“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育人”,“建设一批集教育、培训及研究于一体的区域共享型人才培养实践平台”。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办学的功能定位使其必须融入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根据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走校企合作的发展道路。所以地方本科院校创建产业技术研究院和产业学院[5]是强化高校、政府、企业等社会力量的协同育人功能,是深化产教融合的重要途径,两者的创建将成为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主要的产业研究基地、学生实践基地以及大学生创业基地。(1)建立产业技术研究院。加强与地方政府的联系,形成以政府主导、企业联合、学校主体、科研院所参与的“政产学研用”的产业技术研究院,重点是利用学校的人才优势和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逐步搭建好科技创新平台、成果转化平台、技术转移平台、企业服务中心,为地方经济、产业转型发展服务。如我校与中电科研究所共建的电子测试研究院,为本地的智能终端产业提供服务,助力地方高端成长型产业的发展,也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加强了校企合作,促进了产教融合。(2)建立产业学院。为了响应我市提出的建设“千亿竹产业”的规划,在政府编制发展规划和行动方案的基础上,我校拟建立竹产业学院,以资源共享与合作共赢为目标,依托学校建立具有健全的独立运行机制,以整个产业为实践环境,服務于地方竹产业的新型学院。

四、结语

目前,国家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实施“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和倡议,迫切需要加快工程教育的改革创新,地方本科院校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新工科实践平台,能够有效促进培养学生的现代工程意识和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新工科”建设复旦共识[EB/OL].(2017-02-23)[2107-10-11].

[2]张波,梁海英.地方院校校企合作新工科专业建设的思考[J].高教论坛,2018,(5):63-66.

[3]钟登华.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1-6.

[4]叶民,也寒冰,张炜,等.新工科:从理念到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1):24-31.

[5]朱为鸿,彭云飞.新工科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产业学院建设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18,12(2):30-37.

猜你喜欢
实践平台新工科人才培养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基于技术融合的卓越型电力信息工程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