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四川军事变革成败略论

2019-07-26 03:17刘扬
法制与社会 2019年20期
关键词:晚清四川

摘 要 军事变革是晚清社会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晚清四川军事变革取得了军队编练、武器装备等进步,奠定了四川军事近代化的基础,但催熟的军事与滞后的社会发展之间的问题也逐渐暴露。以牺牲社会其他方面协调发展为代价取得的军事进步不仅透支了清廷的国力,还埋下了四川动乱的隐患。

关键词 晚清 四川 军事变革

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区域文化研究中心“晚清四川军事改革研究”(编号:QYYJC17010)、西华师范大学青年教师科研资助专项“近代四川军事变革研究”(编号:17D018)成果。

作者简介:刘扬,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近代史。

中图分类号:D69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7.238

《左传》有云:国之大事,惟祀与戎。作为兴国安邦的保证,中国历代王朝极为重视军事建设,在军队招募、将帅培养、武器装备等环节作了不断的改进。晚清模仿西方开始军事变革,使国家的军事面貌焕然一新。但是,这一成果是人为的催熟,脱离社会发展,也违背时代精神。本文尝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窥探晚清四川军事变革的成败。

晚清四川军事变革始于19世纪60年代。在蓝大顺、石达开等农民起义军的冲击下,四川总督骆秉章、成都将军崇实仿照湘军,或就地招募成军,或挑选绿营、八旗中的青壮,编成“练军”“防军”。19世纪90年代末,在江南自强军的示范带动下,四川开始第二波变革,快枪子弹、后膛毛瑟枪、测绘地图等现代军事科技进入军队。1901年清末新政后,四川一面编练新军,一面筹建各类军事学堂,一面装备进口武器,一面提升省内军工企业生产能力。经历半个世纪的努力,晚清四川军事变革获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存在着较大的缺憾。

一、军事变革较为全面,装备、体制基本实现近代化

与近代之初的军队面貌相比,通过改革,晚清四川军队获得明显发展。

军队武器基本实现了近代化。军事改革中,四川军队武器装备不断更新,逐渐从冷热兵器并用过渡到热兵器时代。近代之初,四川绿营八旗普遍使用刀矛弓箭,火枪数量不多。19世纪70年代后,半自动的前膛铅丸洋枪逐渐取代了传统的鸟枪刀矛。90年代后,自动的后膛毛瑟抬枪、毛瑟手枪、马梯呢枪取代了前膛枪。20世纪后,四川新军的武器更加先进,主要装备双筒马枪、机关枪、新式速射山炮等当时较为流行的武器。

军队体制基本实现了近代化。军队的组织体制是衡量军事近代化的重要指标,包括营制饷章、兵种构成及领导机关等。参照此标准,八旗、绿营和防军、练军都算不上近代化,虽然练军、防军采用了湘军营制,也初步接受西方操法训练,但组织体制依然落后,兵种也只有步兵和骑兵两类。从编练新军开始,四川军队体制才具有了近代化的意味。营制仿照西方,以镇为基本单位,骑兵、炮兵、步兵、辎重兵和工程兵多兵种协同作战、各司其职,各尽所能,最大限度发挥新式武器功效和战术优势。设立营务、粮饷局、军械局、军医局等所,保证军队后勤供应。提高军队待遇,建立募兵制,从民间补充士兵,制定退役制度,从新式军事学堂中选拔将领,使从军成为一种社会风尚。

军事学堂培养了现代军事人才。晚清大力强调尚武精神,“中国民质所最缺,亟宜箴砭以图振起者有三:曰尚公,曰尚武,曰尚实。”“尚武”成为清廷制定的教育五条宗旨之一。军事学堂先后建立。晚清四川共兴建了武备学堂、军医学堂、陆军小学堂、军事讲习所等九所军事学堂,覆盖军事技术学堂、部队学堂、普通军事学堂三大类。学堂办学多以日本军校为模板,聘用日本教员,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录取考核等方面制定了周详的制度,保证了学业质量。学堂毕业生大多在新军中任职,成为新军骨干力量。

军队接受中央的统一管理指挥。在19世纪60-90年代的军事变革中,四川军政首领拥有相当大的权力,从军队的数量、将士的来源到营制饷章等几乎所有问题都由本省一手策划。从20世纪初编练新军开始,中央对地方军事的掌控越来越嚴密。清廷通过练兵处和陆军部,不仅规定了各省应编练的军队数量、完成时间,而且详细拟定了军队的营制饷章等标准。中央逐渐收回地方的军事权力,地方只剩执行的义务。新军的镇、协按成立时间以数字编立名号,建军名号统一全国连贯,鲜明地表现出兵为国有的意义,一改自乡兵、防军兴起以来军队各立名号、形同私有的现象。

二、军事脱离社会孤立发展,军人势力膨胀

“维持一个现代化的军事组织需要一套经济和财政结构,庞大的工业系统,工业技术社会的组织,和广泛的教育制度。”只有建立与现代化的军队相匹配的现代社会,才能维持军事的正常运转。然而内忧外患的局势、保守的政治理念使清廷首先将改革重点放在军事上:19世纪中后期开始着手改进军事,19世纪末更以西方为蓝本,加快军事改革的进程。但政治、社会、文化的全面改革——新政从1901年才起步,时间上比军事改革落后约40年,内容上也不及军事改革的速度和力度。四川社会的近代化开始于重庆开埠①,这在全国是比较晚的,但军事近代化却几乎与全国同时开始,因此军事与社会其他方面的差距更明显。

军事发展远超工业水平。“一支现代化军队的强大程度是不可能超过支持它的工业系统的”。洋务运动的开展促进了四川军事工业的诞生和发展,四川机器局不但能修理枪炮、生产火药、子弹,还能够仿制部分武器,这对四川军事近代化无疑提供了一定的支持。但四川机器局是在“自强”的口号下由清廷斥巨资修建,以厘金为经费来源,不按商业模式来经营管理,离开清廷特权也难以生存。省内没有建成完善的采矿、冶炼、运输等配套工业,无法满足机器局生产的燃料和其他需要,机器局的主要生产原料——钢材几乎全部依靠进口。并且机器局的产出不高,只能满足军队的部分需要,缺口还须依赖购买。四川的工业水平能为军事提供的支持非常有限。

军事进步超越社会发展。“军队是社会的产物。文明社会的政治、社会组织和经济结构同它所发展起来的武力之间,有密切的关系。”虽然近代以来,四川社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新式学堂建立,新型知识分子出现,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新式企业遍布全省,咨议局、议事会、自治局、宪政会等机构成立,但四川毕竟是内陆省区,地理、交通的阻礙既推迟了西方的侵略,又延迟了新思想、新生产方式的传入。直至辛亥革命,四川的自然经济仍旧强大,现代文教、资本主义经济也比较滞后。社会发展缓慢,无法与备受关注、起步更早的军事处在同一水平上。

军人思想教育落后于时代文化潮流。“新的军事科学是新的社会关系的必然产物”,现代军事离不开现代文化的支持。虽然清廷摆出改革姿态,却严禁民主思想在军队中的传播,坚持以忠君作为军人思想教育的基调。清廷宣扬“上宣力于王室,下自奋于功名”,吸引军人为君王卖命、为自己争取荣华富贵。军人深受忠君灌输、利禄相诱,国家观念淡薄,个人野心膨胀。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却不能消除军人为飞黄腾达而战的私念。这些手握武器的军人成为社会上最有权势、最危险的群体。民国初年外来势力染指四川,加剧政局的混乱。为争夺发展空间、扩大地盘,军人不断混战,“天府之国”沦为人间地狱。

三、军事缺乏社会基础支持,变革质量不高

尽管四川军队装备、军队体制基本实现近代化,但因缺乏社会基础支持,导致变革还存在较多失败之处。

军事变革缺乏社会动力,没有制定循序渐进的长期发展计划。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一直受到列强侵略的困扰,但四川深处中国腹地,列强侵略一时还未触及,直至重庆开埠,才逐渐打破封闭局面。由于四川从未遭受过较大战火的洗劫,加之清廷对京畿和沿海地区的关注远远大于内陆省份,四川缺乏危机感、紧迫感。19世纪后期,四川军事变革推动力主要来自清廷诏令,鲜少总督的主动作为,以致改革一直处于小修小改、不急不慢的缓慢前进之中。直至20世纪初岑春煊、锡良等能臣赴任四川总督,推动四川军事改革的进程。但地方大员的频繁更迭使四川军事改革的目标多次变动,也使投入的财力、人力得不到系统连贯的使用。尽管一开始全国各省的落后情况大致相同,但20年不到,四川与直隶、湖北两省的差距越来越大。

军事变革缺乏资金支持,成果质量不高。晚清军事变革走的是中央指挥、地方出资的路子,除北洋六镇得到中央财力支持次第编成外,很少有省区能够按要求如期完成。晚清四川经济并不发达,但陆军部却规定四川应编成3镇新军。四川的编练任务超过了经济更发达的湖北、江苏等省,仅次于直隶。清廷不仅不给予充足的投入,反而称四川历来富有,以捐输、协饷等名目从四川搜罗百万巨款。正如赵尔巽所述:“军备则悉数协邻,营房则修建尚缺。”历次军队编练都不同程度存在抽调旧将士组成新军队的弊端。“兵止一人,人已三变。”军事学堂无力大量聘请一流师资,军事企业无力自行开发、设计新武器。

通过变革,四川军事焕然一新,但也留下了不能忽视的问题:军事的发展远远超过了社会其他方面的改革,超越了当时不发达的政治、经济、文化基础所能承受的限度。清廷并不了解西方军事赖以生存的政治制度和经济、文化背景,强行把资本主义的军队躯壳嫁接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付出了牺牲社会协调发展的惨痛代价,军事的早熟与社会发展的滞后越来越明显。清末政府控制力衰退,军事变革未能使政权永久地传承下去,反而造就了强大的军人力量。

尽管晚清军事变革埋下了四川动乱的隐患,但不能就此认定它是一场应该被阻止的悲剧。“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军事变革是晚清以来四川近代化最显著的成果之一,尤其新军的编制、官兵选募的方法是封建社会从未有过的,军事变革还为民国时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些都不应随清廷的覆灭而被抹煞。

注释:

①学界一般把开埠视为某一地区社会近代化的起点。重庆是四川最早的开埠城市,但开埠过程较为复杂。1876年的中英《烟台条约》规定英国有权“驻寓”重庆,“俟轮船上驶后再行议办”,取得开埠先决条件。但因种种原因,直至1890年的中英《烟台条约续增专条》,清廷才同意“重庆即准作为通商口岸无异”。1891年重庆海关开关,标志重庆正式开埠。故关于晚清四川社会近代化的起点,学界存在不同说法。一说以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的签署为发端,如隗瀛涛《辛亥革命与中国社会近代化——以四川为例》(《辛亥革命研究动态》1996年4期)。一说以1891年重庆海关开关为依据,如陆远权《重庆开埠与四川社会变迁》(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博士学位论文)等。本文以陆远权的说法为准。

参考文献:

[1]赵尔巽.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7:3143,3902.

[2][美]拉尔夫·尔·鲍威尔著.1895-1912年中国军事力量的兴起[M].陈泽宪,等,译.北京:中华书局,1978:33,25,3.

[3]恩格斯.1852年神圣同盟对法战争的可能性与展望//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562.

[4]训练操法详晰图说//清末新军编练沿革[M].北京:中华书局,1978:3.

[5]军机处录副档.清末新军编练沿革[M].北京:中华书局,1978:264.

[6]列宁.评经济浪漫主义//列宁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50.

猜你喜欢
晚清四川
A gift I treasure
Pingtan in Suzhou
四川:不只辣,还很甜
一图读懂四川脱贫攻坚成效
论严复翻译理念与翻译实践的矛盾及统一
晚清师范教育发展的制度变迁分析
论晚清民间戏曲中的“皇权隐退”
有情总被无情恼
灾后两年新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