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课程思政对于引导广大青年学生自觉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课程思政的基本内涵是全局动员、同向同行、立德树人和综合教育,课程思政的关键环节是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其它公共课及专业课、学生和教学评估以及课程思政的价值是树立远大理想、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和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
关键词 课程思政 立德树人 关键环节 运行价值
作者简介:周月,哈尔滨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7.09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因此,课程思政就成為新时代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时代任务和必然要求。
一、课程思政的基本内涵
课程思政不同于传统的思政课教学,它要求是全方位、多领域、多层次协同融合渗透于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意识观念之中,并真正使广大青年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全局动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因此,要树立“课程思政”新理念,改变单纯思政课程育人的传统教学观念,要求构建以党委领导,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核心,其它课程协同发力的高校课程思政体系,达到高校内部全局动员效应。
(二)同向同行
“凝聚力量方能共谋发展,同心同德才能成就伟业”。我们确定一个目标,就要向着这一目标,风雨兼程,勠力同心。要知道育人从来都不是某一种课程所应担负的责任,而是全部教育所应完成的义务。
我国高校教育发展方向首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而只有各领域、各部门、全方位同向同行,凝心聚力,才能保证课程思政理念的有效落实。
(三)立德树人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由中央出台的一系列相关文件可以看出,党中央把立德树人放在一个特别重要的地位,高度重视,就是强调立业先修身,成才先成人,课程思政的基本内涵必然少不了这部分内容。
新时代,面对日新月异的国际国内新局势,中国提出课程思政新理念,既给高校带来了压力和挑战,同时也带来了发展机遇和远大前景。我们党要抓住大学思政这一主阵地,站好这一班岗,使学生不仅在知识文化层面打好根基,同时也要端正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才可确保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
(四)综合教育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突飞猛进,国家的各项任务、各项事业早已不强调单个人的英雄主义,而是团队、集体的合作力量,当然教育事业也不例外。
从前,我们的教育强调各学科领域的专和深,边界的清晰明确,很少注意各门学科的渗透融合、协同发力,课程思政理念就突破了传统的固有思维,创新理念、提高要求,将育人的职责部署到各学科教学当中,将各个领域的各部分、各个属性联合到一起,使之发挥综合性、整体性的效能。
二、课程思政的关键环节
国家的任何大政方针都会有其自身所遵循的规律和重要关节点,同样,课程思政这一新理念也会有其自身的关键环节,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教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长期以来高校教师更多的是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可以量化的知识才能上,没有过多的注意学生的思想品德方面的成长塑造,因此,自国家提出课程思政理念以来,无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还是公共课和其它专业课等教师都要注重学生为德为人方面的指导,这就对高校教师有了更高的要求。
高校教师首先要端正自身的品德修为,坚定自身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真正关心、关爱学生,才可使学生由幼苗成长为端正挺拔的参天大树。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立德树人的中心课程,也是课程思政的核心、灵魂和源头。只要这一课程源源不断的输出着清流,凸显出优秀的效果,其他各门类课程就会有了底气和力量,成为各类课程总的标杆和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为此,我们首要做的就是不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专和精。我们要做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素养和专业知识夯实夯牢,做到高要求、真践行、有实效。
(三)其它公共课及专业课
课程是立德树人的基础、载体,单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达不到良好效果的。因此,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引领,其它公共课和专业课紧随其上,才能达到课程思政的良好效果。
首先,要明确课程思政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的融入和渗透,是各学科、各部门、各环节共同的改革和进步,以使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润物细无声的内化于人们的实际行动。其次,在实施的过程中,必然要将传授知识、培养品德和价值观统一于课程当中,并且要达到相辅相成的效果。为此,在课程建设和教学组织实施上要创新思维方式,有意识的将价值引领效能融入学生思想中去。
(四)学生
学生是各类课程教学中的受力者,各项环节的效果如何,最后都要落实到学生的身心体验和实践当中。因此,学生的感受和行为表现是检验课程思政是否有效的最终衡量标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为此,学校在设置人才培养方案中要明确德育这一重要指标。长期以来,学校一直在强调综合素质教育,但由于德育没有定量的指标,不易衡量,一直没有落到实处。因此,需要国家政策予以支持,以及各界领导学者的深入研究,拿出具体可操作的方案。另一方面, 要注意提高对学生自身规律特点的研究,以便于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五)教学评估
教学评估是对整个教学活动中各种因素的裁定和衡量,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原则对整个教学活动进行的系统检测,评定其价值和糟粕,以求更上一层楼,是教学活动的重要一环。
从习总书记关于教育的一系列重要讲话中可以看出,党中央十分重视高校课程的实际效用。为此,针对课程思政这一新理念,在评估环节要加大力度,层层把关:“即以学校为评估客体的‘学校层面专业课程思政评估;以院系为评估客体的‘院系专业课程思政工作评估;以年级、班级为评估客体的‘班级、年级专业课程思政工作评估和以学生个体为评估对象的‘学生专业课程思政评估”。随着时间的推移,评估工作会在激励高校转变传统教育思维,树立习近平新时代课程思政教育新理念,增强学生自信心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课程思政的价值
“课程思政”新理念的提出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要求,针对完善教书育人的主体责任,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效能,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树立远大理想
理想,是一个人对将来事物的憧憬与追求,是在日常生活经历中形成的有实现条件的,对自我发展和对人类社会进步的期许,更是我们自己的各种抽象思维在行为方式上的综合体现。它既立足于现实,又充满着希望,是我们不断奋进的不竭动力。
习主席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课程思政新理念,能够很好地保证高校实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那么,远大理想的树立是实现这一任务的基本前提。只有树立了远大的理想,我们的行为才有了基本指向,我们的人生才不会迷茫,道路才会更加的清晰,内心才会更加强大。
(二)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信仰是一种最深层次的观念,马克思主义学说给予了全人类以科学的认识和指导,是一种积极进步的信仰。为此,我们必须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课程思政新理念会更加广泛的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融入各个学科的特色教学中去,不断加深青年学子的科学理论功底,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使学生形成一种学习——信仰——践行的行为模式。
(三)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
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因此,我国高校办学的基本方向必然是社会主义,即要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奋斗目标和遵循的基本方向相同,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现如今,我国的经济实力逐渐增强,人民的生活质量也愈发提高。同经济危机频发的资本主义国家社会发展状况相比较,当代中国的发展显然增强了中国人民的自信心、自豪感,对社会主义的信念也会更加坚定。课程思政新理念的有效落实,会把社会主义的信念融入到各类学科的教学中去,这必然会坚定学生的社会主义方向。
(四)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爱国主义是指个人或集体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正向的态度,而课程思政的实施会使广大青年学子由不关心、不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到通过学习知道、重视国家相关政策的思想观念转变,成为真正的国家所需要的人才,厚植爱国主義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课程思政新理念的落实不仅会使爱国主义情怀融入到各个门类的课程教学中去,还会使之有效渗透于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当中,并使之成为指导自己做人、做事的根本的人生航标。
(五)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
中国梦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内容,承载着亿万国人梦想和几代人坚持不懈奋斗的共同理想追求。中国梦,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包含着“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其最终能否实现,这关系到国人的信心问题。
课程思政是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融入到各个学科的各个课程中去,使得每个课堂不仅传授专业的知识技能,也肩负起对学生“三观”的引导,理想信念的树立,以及爱国主义的教育,坚定“四个自信”,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 09.
[2]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9-11(1).
[3]凝聚力量共谋发展同心同德成就伟业[EB/OL].http://cxnews.zjol.com.cn/cxnews/system/2014/01/21/017622764.shtml.
[4]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18(1).
[5]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
[6]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5-01(2).
[7]刘晓,张黎声.高校专业课程思政环节与评估的原则导向[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8(1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