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企業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不仅要从外部提高企业竞争力,更要及时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以保持员工稳定性提升企业竞争力。事实上,现代化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上的投入远远不足,企业面临着较高的用工法律风险,如不能妥善应对,不仅会对企业造成大量的用工纠纷,更会对企业的形象、整体竞争力造成不当影响。对此,本文围绕企业用工法律风险防控策略开展研究,分析新劳动法背景下,企业用工管理现状,从中找出潜藏的用工法律风险,并制定相应的防控策略,最终目的就是降低企业用工的法律风险,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质量,助力企业长远发展。
关键词 企业 用工 法律风险
作者简介:贾文才,大港油田物资供销公司。
中图分类号:D922.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7.072
一、新劳动法背景下企业用工管理现状
2018年,我国对《劳动法》进行修改完善,结合当代企业用工需求,重点针对企业用工法律风险问题进行探讨,并予以完善,为更好地规范企业与劳动者双方合法权益,构建和谐用工关系,合理防范企业用工法律风险。
首先,正视劳动合同签订率较低现象。现阶段,我国企业与劳动者签订合同的比率持续提高,但未签订劳动合同的现象仍比比皆是,一旦企业与劳动者未签订劳动合同,就容易产生劳动风险,不仅会危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也会导致企业用工面临法律风险,对企业的正常人力资源管理造成影响,应正视劳动合同签订率较低现象,做到100%签订劳动用工合同,维护双方的合法权益。
其次,实现现代化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的数据显示,在劳动纠纷案件中,企业败诉占比70%,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严重问题,在与劳动者签订合同之后,并未能够妥善执行劳动合同,或是未能保留充足的证据,导致在劳动纠纷中时常出现败诉现象。新《劳动法》出台,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提出要求,也给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切实的保障,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不断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而企业自身也要意识到用工过程中存在的法律风险,依据风险建立相应的防护体系,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不断现代化、程序化。
最后,企业用工关系极其不稳定。一般情况下,企业与劳动者签订的合同期间为3年至5年,属于短期劳动合同,此种时限对于企业和劳动者双方都存在不利的现象。在短期劳动合同限制的情况下,劳动者的长期权益无法得到保障,极容易产生失业的现象。同时,企业面对短期劳动合同,往往也不敢投入过多的人力成本,比如薪酬、培训等,担心劳动者在合同期满后辞职,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在短期劳动合同的限制下,企业用工无疑增加了相应的离职风险,需要企业额外支付相应的离职风险成本,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二、企业用工面临的最主要法律风险
(一)招聘风险
招聘是企业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的最初环节,也是确保企业用工安全的最初阶段,但事实上,企业用工招聘环节中隐藏着巨大的法律风险,必须加以控制。
首先,就业歧视风险。我国《劳动法》《就业促进法》都对就业歧视有着明确的规定,禁止企业出现歧视现象,但企业在招聘过程中还会出现“性别”“户籍”等要求,就容易产生法律风险。同时,部分企业在招聘过程中会根据岗位实际要求,设置无关紧要的招聘条件,比如形象、气质等限制,这些游走在法律边缘,容易出现就业歧视风险。
其次,未及时签订劳动合同风险。依照我国法律规定,企业与劳动者达成就业意向,必须签订劳动合同,部分企业签订劳动合同流程较长、程序拖拉,一旦超过法律界限,就容易触犯未签订劳动合同风险,不仅会产生法律问题,更对企业的形象造成不良影响。
最后,合同条款约定不当风险。我国法律允许企业与劳动者就劳动合同达成协议,但不意味着企业可以与劳动者达成任意协议,部分责任依法确立,比如企业与劳动者签订不缴纳社保、公积金等协议,这些协议都属于非法协议,不能产生效应。同时,在试用期问题上的协议也要遵循法律规定,比如最低薪酬待遇、试用期限等,都需要依法设定,不能通过双方协议达成。
(二)管理风险
管理是在企业与劳动者合作期间,企业依照规定对劳动者产生的管理行为,其中也蕴藏着较高的法律风险,企业需要正视管理风险。首先,岗位调整风险。我国法律允许企业根据自身的生产经营变化情况,对劳动者实施岗位调整,但限定在合理范畴之内,由于法律的规定较为模糊,并不容易把控合理范畴,企业在对劳动者进行岗位调整时,需要向劳动者说明岗位调整的原因,并保存相应的证据。同时,在岗位调整的过程中如果涉及到薪酬变化,尤其是薪酬由高至低,需要向劳动者进行充分说明,并取得劳动者的理解,如果是劳动者自身能力无法适应原岗位,更要充分保存相应的证据,避免产生管理风险。其次,工作单位调动风险。部分企业经营范围较广,可能会涉及到劳动者的单位调动,劳动者的工作地点、工作内容发生变动,要注重该变动是否属于长期变动,并确定好相应的劳动关系是否发生转变,更要考虑到实际的薪酬发放、社保缴纳是否发生变化,防止产生管理风险。最后,企业迁址风险。在企业原因、政府原因造成企业迁址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新址对员工工作的便利性,并采取相应的弥补措施,确保员工的工作成本不能得到明显提升,或为员工增加相应的补贴、住宿等。
(三)离职风险
任何企业都需要根据行业发展、企业变化进行人员调整,其中必然涉及到员工离职现象,员工离职是企业在用工中面临的最大风险,必须处理好员工离职问题,防止企业陷入法律纠纷。
首先,绩效考核淘汰风险。我国《劳动法》等相关法律规定,要严格控制企业利用绩效考核要求员工离职,防止企业出现不公平现象。企业即便利用绩效考核淘汰员工,也要确保绩效考核指标科学、考核可量化,利用事实证明员工无法适应岗位要求,防止在淘汰过程中产生法律风险。同时,企业要慎用“末位淘汰”,要意识到“末位淘汰”与“不能胜任工作”之间的差距,并在淘汰过程中保存相应的证据,承担相应的举证责任。
其次,合同终止风险。当企业与劳动者合同期届满,企业有权选择不与劳动者再次签订劳动合同,也意味着劳动者出现离职现象,但企业要提前通知劳动者,对“孕期”“产期”“哺乳期”劳动者要顺延劳动合同,更不要出现逾期终止的现象,这些都容易导致企业产生离职风险。
最后,到龄退休风险。企业员工到达一定年龄,要严格遵守法律规定,确定员工在到达年龄后允许员工退休,并做好相应的安抚工作,防止出现超龄聘用员工的风险。
三、完善企业用工法律风险防控策略
(一)健全企业招聘制度,强化员工信息核查
面对企业招聘风险,要健全企业招聘制度,强化员工信息核查,防止在招聘端就为企业遗留法律风险。
首先,强化员工信息核查。行业不同,企业招聘用工的条件与要求存在差异,部分岗位需要应聘者提供相应的资质认定,比如从业资格证,该部分认证属于企业招聘合理范畴,并不存在就业歧视现象。同时,要对应聘者的资质进行审查,到相关行业网站审查应聘者资质,防止出现应聘者学历造假、资质造假等现象。
其次,及时签订劳动合同。企业一旦决定与应聘者建立劳动关系,就应在应聘完成后30天内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并针对工作岗位、工作地点、工作内容、薪酬待遇达成协议。同时,企业要在招聘之时全面告知岗位要求,比如企业管理制度、劳动纪律、福利待遇,要确保应聘者全面了解企业用工要求。值得注意的是,相关告知行为应落实在书面之上,并予以保留,一旦产生纠纷,能够作为相应的证据。
最后,依照法律约定合同内容。基于《劳动法》等相关法律,在法律允许的范畴内与劳动者签署协议,防止出现协议违法现象,尤其在薪酬待遇、试用期限等方面,更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防止劳动合同为企业用工带来隐藏风险。
(二)规范企业调岗现象,妥善应对单位调动
绩效考核是企业日常管理的重要内容,要想防止企业用工产生管理风险,就要规范企业调岗现象,妥善应对单位调动。
首先,确保岗位调整具有合理性。虽然我国《劳动法》允许企业对劳动者进行岗位调整,但要确保在合理范畴之内,企业在落实《劳动法》的过程中,要确定合理范畴的具体标准,尤其是涉及薪酬变化较大的岗位变动,更要主动说明岗位变动的合理性,并与劳动者进行充分沟通。
其次,尽量减少工作单位调动。部分大型企业在用工的过程中会产生调动,容易导致劳动者归属关系变化,进而导致劳动者的薪酬、保险产生变化。用人单位应尽量减少劳动者工作单位的调动,防止产生这些不必要的风险,即便被迫产生工作单位变动,也要注重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确保两个单位做好对接工作。
最后,妥善处理企业迁址问题。在企业产生迁址问题之前,要与劳动者进行充分沟通,说明迁址的原因和产生的影响,并做好相应的弥补工作,比如增加车补、餐补、住宿补贴等等,最大限度减少迁址对员工工作产生的负面影响。
(三)完善企业培训制度,减少员工流动损失
面对企业常见的离职风险,企业在用工中要减少离职风险,通过完善企业培训制度,减少员工流动损失,降低离职率,从而化解离职风险。
首先,完善企业培训制度。员工离职很大一部分是由于无法适应工作岗位,或者企业采用了“末位淘汰”,但事实上,企业应调整经营策略,通过企业培训制度提高员工的能力,即便需要花费一定的用工成本,但相比重新招聘员工而言,培训成本远远低于重新招聘成本。
其次,降低合同终止风险。当企业与劳动者签订的劳动合同到期之后,会产生一定的终止风险,但如果企业能够处理好用工问题,多数员工会依然愿意留在企业,即便企业辞退员工,也要提前30天通知员工,尤其对“孕期”“产期”“哺乳期”更要特殊关注,延缓辞退期。
最后,企业应积极落实到龄退休现象,确保到达一定年龄的员工能够正常退休,禁止超龄使用员工。
四、结论
随着社会法治建设进程加快,企业员工的法律意识进一步增强,也加大了企业用工风险,导致企业时常陷入到用工纠纷之中,不利于企业更好地成长。面对企业常见的用工法律风险,企业应通过健全企业招聘制度,强化员工信息核查、规范企业调岗现象,妥善应对单位调動、完善企业培训制度,减少员工流动损失等方式控制用工法律风险,确保企业用工环境稳定,以良好的内部管理助力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刘晓.国有企业劳动用工法律风险防控策略[J].中国市场,2019(5):79-81.
[2]甘泉.企业外用工法律风险分析及防控建议[J].法制博览,2019(4):60-62.
[3]杨豪,龚涛.企业劳务派遣用工的法律风险及其防控[J].经营与管理,2016(2):47-49.
[4]王帆.建筑企业劳务派遣用工法律风险及对策分析[J].法制博览,2018(12):66-68.
[5]贺欣悦.灵活用工法律风险防范问题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2018(6):8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