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小涵 陈章毅 雷朗清
摘 要 本文以郑州航院女大学毕业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新常态初期、新常态新阶段对就业产生的影响,调查新常态下郑州航院女性毕业生就业质量,从个人、学校、社会等层面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为处于新常态关键年的毕业生的职业素养、职业选择与规划提供相关指导,使其在经济转型和大学生就业浪潮中不迷茫、发挥自身价值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去。
关键词 新常态 就业质量 女大学生
作者简介:崔小涵、陈章毅、雷朗清,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商学院。
中图分类号:C913.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7.067
一、引言
“新常态”由习近平总书记于2014年5月考察河南提出。他表示,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在这种经济转型的新常态下,就业本身就成为新时代下的一大挑战。新常态下经济增速减缓、经济结构调整、增长动力切换,导致就业岗位减少、劳动力市场竞争加剧、结构性失业加剧、劳动力素质与产业结构升级不匹配等问题。
2017年中国宏观经济增速有所改善,整体经济呈现出“稳中求进,进中向好”的复苏态势,中国宏观经济的调整取得阶段性胜利。2018年中国经济全面步入新常态的新阶段,2019年也将成为中国摆脱新常态低迷期、走向高质量发展模式的关键年。
同时,由于近几年来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大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加剧,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尤为突出。且女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以来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当今社会对女性应聘者、工作者要求相对苛刻,使得女性毕业生的就业质量难以达到满意化与最大化,对于女大学生来说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其发展空间也受到限制。在此基础上,研究者以《郑州航院2014届-2018届毕业生年度就业质量报告》的数据为依托,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进行调研,基于胜任力模型、人力资本理论、社会资本理论从个人、高校、社会与政府方面提出针对性对策,为其职业的选择与规划、就业质量的改善与提升提出相关建议,使其在经济转型的新常态和大学生就业浪潮中摆脱迷茫、发挥自身价值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去。
二、新常态下郑州航院女性毕业生就业现状
(一)基于基础数据的统计
1.郑州航院女性毕业生就业率
近五年郑州航院女性毕业生的就业率普遍处在较高的水平,2014届女性毕业生就业率为89.23%,2015届的女性毕业生就业率为87.48%,此后呈缓慢回升,2018届女性毕业生的就业率高为90.42%,但略低于男性毕业生的就业率。
2.郑州航院女性毕业生薪酬情况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在已就业的2018届女性毕业生中月收入在3000-4000元左右的比例最高,占比49.76%。其中,女性的月平均薪酬为4230.82元,而男性的平均工资为4528.08元,明显高于女性。与2017年相比,月薪在3500元(含3500元)以下的,占比有所减少,月薪在4000元(含4000元)以上的有所增加。
3.郑州航院女性毕业生劳动关系调查
劳动关系的确立对女性毕业生的自身合法权益以及工作的稳定性有着重要意义。数据显示,大部分的女性毕业生同工作单位签约就业协议或劳动合同,但相较于男性毕业生还存在弱势,并且有相当一部分的女性毕业生就业状态处于灵活就业,就业形势较不稳定。
4.郑州航院女性毕业生就业单位提供社会保障情况
在对毕業生就业单位提供的社会保障调查中,有大部分的毕业生所在的就业单位都提供了齐全的五险一金社会保障。以2018届为例,男性所在的单位提供的齐全社会保障最高,达到了75.26%,而女性仅为67.52%。
5.郑州航院女性毕业生就职岗位与所学专业的相关程度
通过数据分析显示,大部分毕业生感到所学专业与就业岗位的相关性较好。2014届女性毕业生专业相关度为75%,而2015届毕业生的专业相关度大致为73%,较2014届有所下降,2018届女性的专业相关度大致为86%,略高于男性。
6.郑州航院女性毕业生劳动时间
在对郑州航院女大学生的日工作时间的调查中,研究者发现日劳动时间大部分集中在7-9小时区间中。然而,也出现了日工作量达11个小时以上的情况。
7.郑州航院女性毕业生兴趣与岗位适应情况
在对近几年郑州航院女性毕业生的兴趣、专业与工作岗位适应度的研究中,研究者发现,由于郑州航院“航空为本”的办学特色,针对航空服务类人员的专业化教育使得民航学院的女性毕业生兴趣、专业与工作岗位匹配度较高;同时,郑州航院作为一所经管类高校,经管类专业化程度较高,且此类专业女性毕业生规模较大,约70%的毕业生仍从事专业相关的职业;数据分析得出,女性毕业生三个月内能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略高于男性毕业生。
8.郑州航院女性毕业生就业满意度情况
根据统计数据分析显示,郑州航院女性毕业生对目前就业状况基本满意。2014届毕业生的满意度大致为69%左右,2015届则降低了3%。此后满意度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到2018届毕业生的普遍满意度已达93.34%,但且男性毕业生的满意度普遍高于女性。
(二)基于深度访谈的问题分析
通过统计和调查发现,郑州航院女大学生的就业质量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基于存在的问题本小组成员决定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因而对郑州航院女性毕业生进行深度访谈。
1.女大学生就业质量访谈基本情况
郑州航院女性毕业生是这次访谈调查的重要对象之一,对本校女性毕业生进行深度访谈,目的是通过其对新常态的认识及应对、对其就业后遇到的问题、影响其就业质量的因素等进行深入而全面的了解,探究新常态对郑州航院女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以此通过影响因素找到提升其就业质量的对策。通过定性研究,在填写调查问卷的本校女毕业生中,各院系选择10人,合计170名有代表性的女性毕业生作为访谈对象。选择标准结合了研究目的和指导教师的意见,主要考虑以下因素:为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选择的女性毕业生应参加就业并且对新常态及就业质量认识较为清楚、切身体会较为深刻;访谈对象来自2014-2018届女性毕业生,时间范围横跨新常态初始阶段和新常态新阶段。
2.女大学生就业质量问题描述
通过访谈,我们对新常态不同阶段女性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有了基本的了解,虽然不同的个案存在差异,通过她们的叙述大致可将其就业质量不高的原因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个人专业实操性差、职业整体素养有待提高;存在求职理念偏差,眼高手低;部分用人单位性别偏见导致的女性入职、晋升难;新常态下引起的岗位减少、竞争激烈,结构性失业加剧。
三、提升郑州航院女性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对策
由于造成女性大学生就业质量不理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解决郑州航院女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项需要多方参与的系统性工程。
(一)基于胜任力模型的个体提升对策
通过胜任力素质图谱分析发现,工作实战经验、商务判断能力、责任心、问题解决能力、全局意识等个人素质的强化对女大学生个体在就业质量的提升有较好的促进作用。通过胜任力模型的分析发现,郑州航院女大学生个体在全局视野、专业技能、通用技能、职业素质等方面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新常态下的就业环境,机会与挑战并存,针对女性毕业生而言就业压力更大。在校女大学生要及早转变就业观念,拓宽就业面,提前做好职业规划;根据企业用人标准,不断扩大知识储备,增强专业技能,全面提高综合素质,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强化对国家政策领悟力、就业形势的预判力,根据时下新兴领域、扩招领域预判职位需求。
(二)基于人力资本理论的高校培养对策
高校人才培养就是大学生人力资本的投资和积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的增长,将是其就业后获得高额报酬的资本。而人才培养的质量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大学生的人力资本状况。
1.强化就业指导,提升就业竞争力
在已有的就业课程的基础上,以活动为载体,组织举办形式多样的比赛活动,尤其是有利于挖掘女性大学生职业生涯科学规划热情的活动,有针对性地为女性大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和入职前的教育,提升就业竞争力,增强在校女大学生就业意识,营造良好的就业氛围,丰富校园文化。
2.丰富课程设置,引导适应新常态
新常态下经济结构的改变也深刻影响着就业形势的改变,为引导女大學生适应新常态,高校可增设有新兴市场需求的专业教学,丰富课程设置。在校女大学生在完成本专业学习之余,可选择性进修第二专业,不断向新型人才、复合型人才转型,提高自身在新常态下的综合竞争能力。
3.聚焦就业困难学生,做好精准帮扶
学校就业部门可根据毕业女性大学生反馈的就业情况和未就业原因,总结共性原因,制定可行性方案。此外,针对不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学校要加强回访,深入研究,实行建档帮扶,一人一策,开展精准帮扶和就业岗位重点推荐,有效为就业困难的女大学生提供帮扶,引导、指导其确定稳定的劳动关系。
4.为自主创业提供支持
高校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推动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除丰富创业课程、创新教学形式,还要结合女大学生的职业优势和不足,有意识、有规划地制定女大学生专项创业支持方案,为有创业计划的女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以适应新常态下的市场竞争。对于已经创业的学生,学校可成立专家顾问组,免费为本校自主创业的学生提供长期的知识、技术指导,确保他们的创业之路能成为长期发展之路。
(三)基于社会资本理论的社会支持对策
1.社会资本理论下相关机构的确立
设立女性就业咨询及执法职责统一的机构,将分散的、多方的妇女权益保护集中;加大企业违反劳动法、侵犯妇女合法权益等的惩戒力度,有效保护女性就业者合法权益免遭侵犯;定期对女性就业者进行合法权益维护教育。
2.政府相关政策的出台
一方面,政府可出台相关政策以促进生育成本趋向社会化。社会积极承担、公平分担女性就业者在生育期间的带薪休假工资及其他相关费用,减缓企业的相关支出,从利益源头削减企业对女性求职者的歧视。另一方面,对于我国经济现状,经济政策对就业的影响可通过影响劳动供需实现。具体来说,主要是如何促进就业。我们倡议可通过经济政策,激励用人单位开辟新的就业岗位,从而增加女大学生就业机会。
参考文献:
[1]蔺思涛.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就业形势的变化与政策创新[J].中州学刊,2015(2):82-85.
[2]刘元春.改革开放新征程中的中国宏观经济[D].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18.
[3]史淑桃.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测算[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8(26):139-141.
[4]史淑桃.大学生就业质量性别差异渐显的原因与对策[J].湖北社会科学,2010(12):177-179.
[5]汪哲.女性就业歧视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J].西江月,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