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入门 百福臻

2019-07-26 01:30
餐饮世界 2019年2期
关键词:羊肉养猪猪肉

上世纪70年代,在广西桂林甑(zeng)皮岩墓葬中,考古学家们发现了猪牙和颌骨,据考证,距今已9000多年,这说明,中国人养猪的历史至少已经近万年了。

周朝,烹猪下酒

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有“豕(shi)”字,并有阉猪的记录,全文中,还有“家”字。“家”字上面是“屋檐(居室)”,下面是猪(豕),无豕不成家,这便是早期家庭养猪的写照。

西周时的《诗经》中记有“执豕于牢,酌之用匏”,意为去猪圈里抓猪,做成美食,用来下酒。

而春秋战国时,大小国家都开始养猪,不过,当时国家养猪,主要是为了军事。《越绝书》载有“勾践以畜鸡豕,将伐吴以食士”,是指大力发展养猪业,以供军事需要。另外,古人认为公猪肉不好吃,因为它有天然的臭味,但有一种方法,据说可以使它变得芬芳,这就是:阉!就是把公猪阉了。《周易》中有豮豕一词,这个词虽然有点儿复杂,但是说的就是阉割的猪。

汉朝,刘秀的小舅子是养猪大王

两汉时,养猪业继续发展。早期农书《记胜之出》在“种瓠(hu音户,葫芦)法”中说:“破以为瓠,其中白肤以养猪致肥”。是说用葫芦瓤作饲料,能把猪养肥。据史载:东汉光武帝刘秀的马后,有兄弟5人,都经营养猪业,当时流传这样的民谣:“苑中三公,门下二卿,五门嚄嚄(huo音祸,惊讶),但闻猪声”。足见养猪是一门易致富的热门行业。魏晋南北朝以后,养猪方法又有改进,

从以放牧为主变为放牧与圈养相结合的方式。北魏農学家贾思勰在其著名的《齐民要术》中总结了当时的养猪经验。

罗贯中版的《三国演义》把张飞写成涿郡屠夫,一下子就让张飞杀猪的故事家喻户晓。张飞身为堂堂武庙七十二将之一,正史上没有任何他杀猪的记载,偏偏罗贯中给了他一个涿郡屠夫的名号。中国的杀猪匠为了“高远其来者”,于是就牵强附会,把张三爷硬捧为屠夫祖师了。

唐朝,猪被冷落了

唐王室爱胡食,羊肉消费比较多。不过《唐六典》记载说亲王以下每月给猪(肉)60斤。当然,这时候猪的地位还是不如羊,羊肉才是上等肉食,

但人们并不忌讳吃猪。像卢晋公就跟人说过:“鸡猪鱼蒜,逢着则吃。”这里虽然把猪与鸡、鱼并提,但也表明了不忌讳的态度。当然,猪肉虽然不是上等肉食,但在当时还是比较流行的。陆龟蒙就有“病裹贺丰登,鸡豚聊馈饷”的诗。《太平广记》中甚至还有记载说:唐朝贞观永徽年间,在周至鄂县内有个叫果毅的人,每次有客人来,他都买猪做菜宴请客人。卫士家的母猪生了十只猪,都被他买光了。这些都表明,在当时猪肉已经是日常食品了。而且,当时养猪的行为也确实很普遍,在德宗时期,虢州刺史卢杞就上奏称:虢州(河南灵宝)官方养的三千头猪已经成为民患,得到奏报后,德宗下令把这些猪都送给贫民喂养,可见即使是官方,养猪规模也很大,民间也有养猪的习惯。《新唐书》就记载了萧县民间邻里群猪互相撕咬的事情,这些都是民间养猪的一个缩影。不过,唐代文人笔下经常出现的是“羊羔美酒”,猪肉却鲜有提及,这从《太平广记》有关唐代肉类的记述多达百余处,其中羊肉近半,而猪肉只有十余处,可见一斑。

宋朝,上万头猪进京

到了宋朝后,猪肉消费大幅增加,《东京梦华录》就记载,开封每晚都有数十人驱赶着上万头猪进京,场面好不壮观。

在德宗时期,虢州刺史卢杞就上奏称:虢州(河南灵宝)官方养的三千头猪已经成为民患,得到奏报后,德宗下令把这些猪都送给贫民喂养,可见即使是官方,养猪规模也很大,民间也有养猪的习惯。《新唐书》就记载了萧县民间邻里群猪互相撕咬的事情,这些都是民间养猪的一个缩影。

嗜食猪肉的苏东坡说:“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意思就是说黄州有这样好的猪肉,价钱贱得像泥土一样;富贵人家不肯吃,贫困人家又不会煮。不过到了南宋后,民间就将猪肉、猪骨玩出了新花样,有钝刀丁头肉、条撺精、窜燥子肉、烧猪煎肝肉、膂肉、蔗肉、双条骨、三层骨、浮筋骨、脊龈骨、球杖骨、苏骨、寸金骨、棒子、蹄子、脑头大骨等各类名目。

宋代的《士林广记》,则记录了猪肉的腊制和肉蚱的作法。不过,因为“御厨止用羊肉”,所以宋朝宫廷御厨一年开销羊肉43万斤,而猪肉只有4100斤。

古代讲究犯忌讳,比如汉朝的吕后,由于她名为雉,臣子们遇到雉要改称野鸡。李氏唐朝不准吃鲤鱼,朱元璋姓朱,朱是国姓,所以能吃猪吗?于是,朱元璋给猪改了名,叫“豕”。明朝国泰民安,人口数量直线上升,猪对民生有很大帮助。

古代讲究犯忌讳,比如汉朝的吕后,由于她名为雉,臣子们遇到雉要改称野鸡。李氏唐朝不准吃鲤鱼,朱元璋姓朱,朱是国姓,所以能吃猪吗?于是,朱元璋给猪改了名,叫“豕"。明朝国泰民安,人口数量直线上升,猪对民生有很大帮助。

值得一提的是,后来的明武宗朱厚照因为自己的生肖是猪,在全国范围内禁止养猪杀猪。《明实录·武宗实录》记载:“上巡幸所至,禁民间畜猪,远近屠杀殆尽,田家有产者,悉投诸水。”简言之,把猪都扔江里了。朱厚照是明孝宗唯一存活的儿子,2岁就被立为太子,所以深得明孝宗宠爱。一群太监为了讨朱厚照欢心,天天带着朱厚照玩耍,什么玩鹰犬、歌舞、斗蛐蛐等。朱厚照不许民间吃猪肉,但是“内批仍用豕”,自己还吃得很开心。后来皇家典祭、祭祀的时候,内阁首辅大学士杨廷霸气禀报礼部找不全三牲(牛、羊、猪)。朱厚照只好就把这个禁令取消了,百姓家里已经没有猪了,于是全国都开始“寻猪”,在很偏远的地方才找到猪。

明代初期的永乐年间留下的一份御膳菜单,显示的食材包括羊肉5斤及猪肉6斤,羊肉渐落下风;到明代后期光禄寺留下的宫廷岁用牲口数记录则是18900口猪,10750头羊,猪肉已是后来居上;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干脆写道:“猪,天下畜之。”

清朝,猪肉终于“逆袭”成功了

清代“猪强羊弱”势头更加明显,每过春节,京城常常要杀猪近十万头。1784年的除夕大宴,乾隆皇帝一桌就用去猪肉65斤及野猪肉25斤,而羊肉只有20斤。经过两千年斗争,猪肉终于“逆袭”成功了。

明代初期的永乐年间留下的一份御膳菜单,显示的食材包括羊肉5斤及猪肉6斤,羊肉渐落下风;到明代后期光禄寺留下的宫廷岁用牲口数记录则是18900口猪,10750头羊,猪肉已是后来居上;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干脆写道:“猪,天下畜之。”

清代蒲松龄在《养蚕经》中说道:“岁与一猪,使养之,卖后只取其本,一年积粪二十车,多者按车给价,少者使卖猪赔补。”即一口猪一年能够积肥20车,能够很好地促进粮食增产,“棚中猪多,困中米多,养猪乃种田之要务”。这正适合明清时期农区发展畜牧业的需要,因此猪的养殖反而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局面。比提供肉食更重要的是,养猪可以提供大田所需要的肥料。虽然猪不能像牛那样为大田生产提供动力,但中国很早就废除了土地的休耕制度,牲畜的粪便作为肥料对于恢复土壤的肥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有专家分析说:“明清时期,在人多地少矛盾十分突出的长江三角洲太湖流域,从北方引进的山羊失去了像唐代或以前听任“食野草、毒草”、有较大放牧场的环境,不得不也被圈养在家,进行舍饲或半舍饲;但即使在同样舍饲的情况下,养羊依旧不如养猪合算。这是因为猪的食性更杂,对饲料无甚要求,水生植物类、发酵青饲料类、发芽饲料皆可,明代还有人用蝗虫喂猪,结果“猪初重二十斤,旬日肥大至五十余斤”。

猜你喜欢
羊肉养猪猪肉
“扒羊肉”
冬季养猪防病四注意
猪肉将降到白菜价
养猪
近期猪肉价格上涨动力减弱
猪肉价格要回归正常了?
开春食羊肉,滋补健体
冬补一宝 羊肉
猪肉卷
“环保税”来了,养猪不知道这些你就亏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