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矛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在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同时,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改革开放之后,社会各界对音乐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德行,放松人的心情,通过对音乐的欣赏,人们能放下生活中的压力,放松心情,从而更好地投入到日后的生活当中。随着信息全球化的到来,人们对人才的培养力度也越来越大,高素质人才已是当今社会中各行各业所争抢的类型,若想尽可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发展之地,就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笔者以当前我国音乐研究的发展现状为研究基础,探究了21世纪江苏省作曲家集群的研究意义,旨在为我国音乐发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21世纪 江苏省 作曲家集群 研究意义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12-0173-03
21世纪需要新型的高新技术人才,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才,需要富有创新能力,敢于创新的人才。在现代化社会的高校教育中,音乐教育的改革工作势在必行。音乐教育注重对人的德行的培养,提升人的审美水平,培养人的情操、毅力和创造能力。音乐可以通过对人心理的疏导,从而更好地促进人的全方面健康发展。
一、21世纪江苏省作曲家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音乐事业迎来了其发展的黄金时期。近年来,随着人们对音乐重视程度的不断增加,音乐人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江苏省也不例外。
如:国家一级作曲家、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剧研究会会员、江苏省音乐家协会理事、江苏省艺术系列高级职称评审委员——薛彪。薛彪于1951年出生于江苏泰兴,自1996年起,历任江苏省歌舞剧院副院长、江苏省艺术剧院(演艺集团)创作中心主任、艺术总监。于2003年进入江苏省文联工作,任江苏省艺术人才培養中心主任,省文联大型活动部主任,省文艺家艺术团团长,省文联书画考级委员会主任。薛彪老师在专业上十分严苛,在生活上谦虚、和善,在艺术策划以及艺术管理工作当中,敢于创新,勇于创新,业绩显著,是一位优秀的专业型综合人才。薛彪创作了7部歌剧、音乐剧音乐,70多部电视剧、广播剧、话剧、舞蹈音乐,400多部音乐,其中超过60首获得了国家级或者是省部级以上的多个奖项。如著名歌剧——《木棉花开》获文化部首届文华新剧目奖。
国家一级艺术监督、作曲家——朱小健。朱小健于1965年出生于江苏兴化,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音乐系。任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秘书长,中国影视艺术协会副主席、理事长,澳门国际纪录片交流协会副会长,中国国际微电影节组委会秘书长,中国互联新闻网总编,南京艺术学院兼职教授,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于2007年被评为国家一级作曲家,2008年被评为国家一级艺术监督。创作了多部电视剧及纪录片,并荣获了多项荣誉,如,音乐电视《回家路》被评为全球华人和平统一大会主题歌。
二、音乐教育在我国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作为反映社会、反映自然,体现人的思想感情的音乐,其与人文科学及自然科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不同题材的音乐作品,不但包含了丰富的历史知识、政治底蕴、地理知识以及人文背景等,与此同时,还体现了一定的数学知识、物理知识等。比如,艺术类歌曲、作曲人的创作背景、编曲人的生平等信息,不同风格的音乐歌曲涵盖了不同的人民、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以及不同的民族风情,各种声乐、器乐的和声与共鸣,同生理学以及生物学息息相关。
音乐教育在师生这种产生。音乐教育不但是“教”与“学”的关系,与此同时,也是“互帮互助”“互相学习”的一个过程,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师”与“生”同处一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了一种潜在的“协作教育”。
三、21世纪我国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主体缺失问题
2013年于南京召开的“纪念阿炳诞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中,就我国音乐教育体系的发展现状,提出了一个当今社会高校音乐招生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音乐教育体系中主体音乐家缺失这一严重问题。在印度教育、教学当中,11及12年级中的考试大纲明确体现了音乐乐器及音乐史等知识体系。同印度一样,中国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发展历史的文明古国,各音乐学院的音乐标准应如何制定等问题也映入人们的眼帘。在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中,其教育体系属于“移植”文明,是“西方音乐体系”的复制及传承,这就造成我国音乐院校中教育主体的置换问题,西方音乐体系成为了我国音乐教育、教学课堂的主体,西方教育“反客为主”,致使我国音乐教育主体缺失问题日益严重。在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体系当中,尚未形成系统的音乐教育系统,大部分高校在音乐教学过程中,相关教师更倾向于“研究”或“传承”,而非是音乐主体身份的主体,在音乐传承过程中,也以“书面教授”的方式代替了传统的“口传心授”的教学方式,由此可见,高校音乐教育的“传承”已成为一个“伪命题”。
(二)中国音乐身份的认同危机
在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中,文化主体的缺失所引发的更深层次的问题就是中国音乐身份的严重危机。而中国音乐身份危机所引起的后果则是:
1.中国音乐文化主体的缺失致使中国民族音乐身份认同过程出现缺失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引起了我国内部地区民族音乐的认同缺失问题。
2.民族音乐身份缺失问题,引发了我国高校民族音乐精神的缺失问题。
3.音乐主体的置换导致了我国高校音乐主体的缺失问题,从而导致音乐体系缺乏必要的主体性,在实际音乐体系中也丧失了话语权,使中国音乐依赖西方音乐而生。
4.中国农民工文化资本以及音乐身份的民歌大量丧失问题。
自20世纪开始,西方的工业化音乐教育体系的不断发展为我国音乐体系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动力的同时,也为我国音乐教育体系的发展过程带来了新的危机。20世纪30年代,我国注明哲学家金岳霖就曾就“中国哲学史”一词引出了中国文化身份问题,现如今这也是我国高校音乐教育文化中的一大发展问题。
(三)中国音乐教育文化身份构建的选择
曾有英國文化研究人员在对《文化身份与族裔散居》进行研究时,提出了“将‘文化身份作为‘一种共有的文化而存在,将集体理论中的‘一个真正的自我视为‘共同历史经验以及‘共同文化符码”。在经济全球化以及信息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不断深入的过程中,将“身份”视为一种具有流动性、结构性、自发组建性的概念,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差异性得到了更好的体现,杂交性得到了更好的彰显,迁移性及流离性得到了更好的验证。“文化身份认同”现如今已成为不同文化、不同群体间的永恒话题,且经常与性别,种族等概念联系到一起。在不同学科的介入下,“文化身份研究”已成为当代社会中一种体现活力与哲理的语言,在一定程度上为文学以及文化研究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及思想来源。中国的应用教育体系指的是,中国音乐中,具有地区特点的音乐风格文化的自主体系,能够传递中华民族音乐风格的音乐统称为中国音乐教育体系。中国音乐教育体系不同一些西方的工业化音乐作品的风格表达方式,而是通过“口传新手”“演创合一”的方式,进行文化传承。需要注意的是,西方工业化音乐作品的传播方式同东方音乐的传播方式中的“口传”方式是同等地位的。建立、健全中国音乐教育文化身份,有利于充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自信,构建中国文化系统,走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文化富国之路。
四、结语
音乐能激发人的内在潜能,能在聆听者的精神生活以及精神世界中产生巨大的影响,音乐可通过改变聆听者观察世界的方式进而向聆听者展示一个全新的世界,创新人们的思维方式以及对生活的新看法、新感受,从而使他们以新面貌、新状态去生活、去发展。由此可见,音乐教育说到底就是对人的精神、对人的灵魂所进行的一种修养,一种情操的陶冶,在21世纪,综合性高素质发展型人才越来越抢手,音乐教育对人的健康及身心全面发展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众所周知,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光有品行没有知识是绝对不行的,但只有知识没有品行更是万万不行的,在新世纪的不断发展变化中,只有充分认识到音乐对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不断加大对综合素质的培养,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得到一席发展之地。
参考文献:
[1]王菲菲.高校音乐教育在中华茶文化传承中的作用[J].福建茶叶,2018,(10):196.
[2]佟殷.论高校音乐教育中传统茶文化的推广[J].福建茶叶,2018,(08):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