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河阳山歌的古典风雅蕴涵

2019-07-26 01:10刘丽娟
艺术评鉴 2019年12期

摘要:河阳文化,包含着河阳山歌,其有丰富的历史底蕴,距今已有6000年的历史。河阳地区位于苏州张家港市,是河阳山歌的孕育地也是传播中心。河阳山歌是这种有着悠久历史的民间艺术形式,由广大热爱民族文化以及劳动人民在生活中创造出来的。同时,河阳山歌不仅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一个地域文化历史的标志。本文以河阳山歌为研究对象,目的为探究古典风雅艺术的独特内涵。

关键词:古典风雅   河阳山歌   艺术底蕴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12-0038-03

河阳山歌虽然兴起时间晚,但却最为广泛流传,它以温润圆润、柔肠百转为特点,这种文化现象和民俗事象,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江南农民和底层人民的生活情况,是十分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河阳山歌按歌曲長短,主要分为四类:四句头山歌、短山歌、大山歌、长山歌四大类。其书面形式大致是:4句为一首、4首16句以下的统称为四句头山歌;5首20句以上、100句以下的称为短山歌;而100句以上、400句以下的则称为大山歌;歌词数量达到400句以上时便被称为长山歌。

一、艺术底蕴

(一)表情达意

河阳山歌的传统题材主要是传唱男女的爱情生活,在民间,有这么一句之说“无郎无姐不成歌”。河阳山歌中60%的描写都是和爱情相关,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很高,有明显的风格艺术特色,其重要的一个特色“情”——多为男女私情,是河阳山歌重要的一个创作题材,具有很高的传唱度以及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表现男女爱情生活的喜怒哀乐,各具特色。其中一首《东南风起打斜来》值得我们拿来学习,全长346句,描述了一对青年男女为争取美好的爱情而大胆抵抗的故事。山歌中女性人物的形象塑造尤为生动,对爱情专一、敢爱敢恨的形象,故事具有浓厚的文学气息,表现出人类对于真挚爱情的向往,这既是一种自然和人性,封建宗教礼仪长期在人们心中有了深深的烙印。

(二)场景写实

由于河阳山歌发源于传统的农耕文明中,以水乡为背景,几乎没有受到外来文化的污染或者影响,完整的留存了独属于自己的文化特色,传承方式依靠古老的口口相传,其中以家族传唱为主要传承方式,将山歌融于生活,传承性强。不论南方北方,早在远古时期,狩猎活动是人们谋求生存的所必需的日常活动。除了狩猎之外,捕鱼、水稻的农耕等生产生活活动,也就是古时候南方人民日常生活的体现。从中可以看出,区域的地理位置对人们的艺术创造、文学修养的提升有密切的关系。河阳山歌中的“鱼伴草滩,当用竹篓”,对捕鱼时的情景作了生动的描述,其中“伴”字,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在吴语谐音中,具有温软柔转的特质。不禁让人想起唐朝李益诗人的:“无奈孤舟夕,山歌闻竹枝”。宋代张耒《上元》诗之三:“江边灯火似秋萤,哀怨山歌不可听”。也有巴金《家》四十:“三个舟子在那里一面摇橹,一面唱山歌”。

(三)天真童趣

这首《沈七秀》以少年沈七秀在幼师的玩耍趣闻、田野农耕、懵懂爱情、斗智斗勇的生活为题材,塑造了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勇于助人、热情奔放、青春活力的少年形象。这首儿歌采用了方言古语,充分体现了南方水域地区的特色,晴朗明快,圆润柔和,其中,还参考了许多古代优秀的诗词歌赋,充分显示了江南地区的吴侬软语,柔肠百转。儿歌中充分运用了语气助词,“嘿”“唷”“嗨”“嗯”等助词营造了欢畅愉悦的生活氛围,创作了口口相传,朗朗上口的语言表达形式,使得整个山歌的层次感和内容的丰富性有所提升。

(四)生活纪实

自古以来,农民在辛苦耕作,为了解除疲乏,从而创作了一首首前后押韵,朗朗上口的山歌,“嗯唷斫竹,嗬哟嗨……”嘹亮的河阳山歌《斫竹歌》在这个人杰地灵的肥沃的土地上娓娓唱响。那有力的嗓音、那轻快的节奏让我们仿佛来到了祖先身旁,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山歌带给人们的力量,跳动着历史的脉搏,映衬着他们辛苦的足迹。《斫竹歌》是中国最具有悠久历史的山歌,歌中的河阳人民削竹为箭,围追捕猎的生活场景,反映了他们和大自然抗争的情景,让我们一起聆听这首远乱混响吧,“斫竹歌杭唷砟竹,哎哟嗨!杭响削竹,唷唷嗨!杭唷弹石,飞土哟好嗨呀!嗬哟嗨!杭唷逐肉,嗨哟!杭唷!嗬哟嗨!”从这些短小而精简的语句中,赋予了大量的语气助词,惟妙惟肖地写出了樵夫砍竹,泥土飞溅,汗水挥洒的场景。《斫竹歌》与汉代赵晔《吴越春秋》中记载的《弹歌》十分相似。其一相似之处,都采用赋的手法;另一个相似之处,都是以二言诗形式;再一个相似之处,记实的内容大同小异,特别明显之处,就是两首歌谣中的最后两句一字不差:“飞,土,逐肉”。

二、音乐特征

(一)旋律

河阳山歌的歌唱韵律淡雅质朴,柔和温婉,简约的词节,旋律大多以级进为主,其中增加的变化音使得歌词更加富有旋律和内容性。《斫竹歌》记有两首,每首都由八小节、四个乐句组成,有宫、商、角三个乐音。语调轻快,明朗活泼,用古老的原始艺术形式,表现出劳作的农民的生存状况,以及情感的调节,解乏的同时也增进了乡临之间的感情。这种临时变化音,是其最突出的特点,使用了变化音,使得整首曲调的跳跃性更明显,层次感增加,形成鲜明对比。

(二)节奏节拍

河阳山歌大部分为拍子为2/4、3/4和4/4,而我们日常所听的在劳作中,整齐的号子节奏是更激进和鲜明的,而山歌更为柔和、随意。如两首《斫竹歌》都是2/4拍,只是在第五小节插入了一个3/4拍;《造桥歌》是3/4、2/4拍交替进行,如《善如青松恶如花》是4/4拍的;也舒缓有混合拍子,如《六月淌水》是5/4拍,《十二月花名》是5/4、4/4、3/4三种节拍的交替。河阳山歌中的节奏丰富多样,有均匀整齐的等分型节奏,也有长短结合的非均分型节奏,如切分、附点节奏等,各种节奏组合增强了音乐表现力,也为旋律增添了律动感。如《结识私情隔片场》,篇幅虽小,但节奏丰富多样,歌曲由弱起节奏开始,然后运用连续均匀的十六分音符节奏和三连音节奏,使音乐充满流动感,重复性出现的寄走点使旋律的节奏加快。激进强烈的开头和平缓柔和的结尾,对照呼应,增加了情绪的多样性。

(三)调性

河阳山歌的调式是典型的江南地区的风格样式,吴侬软语,灵动静谧,河阳山歌音乐特征十分突出,样式多种多样,调性和变化音的交叉使用,让山歌独具特色,情感节奏加深的同时传唱度也在增加,所以这种古老的艺术表现形式才被传唱下来。专业民歌的创作者对整个河阳山歌的调式在做了大量的研究后发现,以宫、徵调式为主的河阳山歌占大部分,羽调式和商调式的运用较少,有时候也会出现调式。如《五姑娘》旋律的基础就是运用了山歌最常见的五声旋律。又如《拜月华歌》徵调式山歌的代表作之一。

(四)曲体结构

从曲式节奏来看,一段体和二段体是河阳山歌的主要曲式。一段体的曲式河阳山歌,大部分为四句头和短句头,四句头的结构句式安排更加整齐,一段山歌中有四句,对仗整齐,韵脚紧凑。比如《莳秧歌》就是典型的四句头句式,该歌词部分选段如下“横莳六颗平又直,竖看六颗已成行。阿妹莳秧么随哥旁哎,莳勿过阿哥心也慌哎。莳得背浪太阳热,莳得脸下底汗淌。手莳秧苗湿衣裳,脚踏泥浆么裤子脏。阿妹莳秧么算精通哎,追勿着阿哥情也爽哎。莳得田鸡歌伴舞,莳得荧火点灯光”。这首山歌是古时河阳人民在田间劳作插秧时演唱的一首歌曲,劳动者们在辛苦的劳作之余,抒发着他们的情感,同时也讴歌了男女青年在劳动中产生的感情。

三、结语

古老的河阳山歌作为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充满了浓郁的江南特色,如从历史画卷中款款而出的美人,清新秀丽,端庄典雅,河阳山歌其是中国的历史文化瑰宝,其艺术价值的独特性,即是民族文化的传承也是古典风雅艺术的再次创造。种类丰富的古典风雅与民族山歌的相互交融,增加了古典音乐的庞大曲库,也让河阳山歌能够在传统的基础上得到升华和延续。

参考文献:

[1]刘丽娟.试析古典风雅艺术在河阳山歌中的独特蕴涵[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4,(03):2-4.

[2]吴磊.河阳山歌研究[J],民族艺术研究,2012,(05):62-69.

[3]刘跃华,尹伊.河阳山歌文化论析[J].艺术百家,2015,(02):231-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