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维耀,杨西一
(1.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 100083;2.北京科技大学,北京 100083)
研究发现,致密储层普遍具有超低含水饱和度现象,即初始含水饱和度低于束缚水饱和度[1-5]。在开发过程中,随着边底水和压裂液的侵入,可能导致储层不同程度的损害[6-9],形成气水两相渗流,甚至造成水敏损害。
前人对于气、水两相渗流的研究,大都通过渗流曲线来实现[10-11],已有的研究多是根据岩心孔隙度大小、曲线端点、等渗点等参数以及曲线特征对相渗曲线进行分类,但均未考虑超低束缚水饱和度现象,且对于束缚水饱和度以下的气相渗透率变化规律也未曾涉及[12-14]。目前的水敏评价,对于地层水的水敏效果均未加重视。部分研究者[15-17]对渗透率为0.100 mD、孔隙度约为7.00%的致密砂岩岩心进行水敏实验时,认为地层水没有发生水敏效应,而直接用地层水测渗透率作为基准渗透率,来评价次地层水和去离子水的水敏效果;针对渗透率为0.100~2.000 mD 、孔隙度约为10.00%的致密砂岩储层和渗透率为0.014~0.034 mD 、孔隙度约为3.50%的超低渗致密储层进行水敏实验研究时,对地层水驱进行观察发现,地层水水敏效应引起的渗透率变化在5%以内[18-19],但对于超低含水饱和度的储层,这是否是一个普遍规律,则需要更多的实验来进行验证。因此,有必要对超低含水饱和度储层的气、水两相渗流规律和水敏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
选取鄂尔多斯长7地区渗透率为0.040~0.125 mD的岩样,通过观测水驱过程中渗透率的变化,对岩心水敏进行了探测;运用“稳态法”对气水两相渗流规律进行了研究;采用“烘干法”对束缚水饱和度下岩心气相渗透率变化规律进行研究,借此探究水对超低含水饱和度致密气藏气相渗流能力的影响。
实验样品取自鄂尔多斯盆地长7致密砂岩气藏井下样品。气藏储层温度为55~60 ℃,实验室气测孔隙度为8.00%~12.00%,平均为9.11%,围压为3MPa条件下测得气测渗透率为0.010~0.350 mD,平均为0.140 mD,初始含水饱和度为23.2%~30.6%。
全岩X射线衍射分析显示,长7储层砂岩矿物成分以石英、斜长石和黏土矿物为主,石英含量为34%~53%,平均为43%;斜长石含量为14%~18%,平均为16%;黏土矿物含量为13%~17%,平均为15%,黏土矿物含量相对较高;其他矿物含量相对较少。
选取井下基质样品5块,实验岩样基础物性参数见表1。
表1 鄂尔多斯长7马岭组实验岩样基础物性参数
根据矿场地层水离子组分分析结果,配制相同组分及矿化度的模拟地层水。模拟地层水的矿化度为53.9 g/L,水型为CaCl2型,pH值为6.2,配方见表2。水敏实验流体分别为地层水和去离子水。
表2 模拟地层水成分基础数据
水敏实验主要步骤包括:①将岩心在120 ℃下烘干48 h,测定长度、直径、干重及孔隙度、渗透率等基础数据;②将岩心加压为16 MPa,抽真空6 h以上,分别饱和地层水和去离子水,并静置6 h以上;③将岩心放入岩心夹持器,模拟地层条件,设置围压为16 MPa,恒温60 ℃,设置回压为3 MPa;④打开柱塞泵逐渐加压至12 MPa,分别进行地层水驱和去离子水水驱,待流量稳定,记录此时的入口压力和流速,并调整至下一组实验压力。
采用“稳态法”进行气水两相渗流实验。实验步骤包括:①将饱和完地层水的岩心放入岩心夹持器,模拟地层条件,设置围压为16 MPa,恒温60 ℃;②保持总流量为0.1 mL/min不变,按照液体饱和度增加的方向,使水和气依照设定的流量同时注入到岩心,实验过程中,恒定净围压为3 MPa;③待气、水流量稳定,测定气、水的有效渗透率;④保持总流量不变,增加气的流量,减小水的流量,重复步骤②,直至入口只有气体进入,岩心质量不再变化,两相渗流实验结束。
采用“烘干法”进行气单相渗流实验。实验步骤包括:①将气驱过后的岩心放入烘干箱,每隔10 min取出称重,达到设定的含水饱和度;②测量对应含水饱和度下的气测渗透率,绘制相对含水饱和度-相对渗透率曲线;③直至岩样完全烘干,质量不再变化,结束实验。
选用渗透率差别较大的3块岩心S-12、S-20和S-25进行地层水驱,渗透率分别为0.060、0.108 mD的2块岩心S-23和S-54进行去离子水驱,观测水驱过程中渗透率随注入孔隙体积倍数的变化情况(图1)。
由图1可知:地层水驱和去离子水驱规律相近,在驱替初期,岩样渗透率下降明显;去离子水驱渗透率下降区间在1.0~1.5倍孔隙体积,渗透率下降幅度高达90%;地层水驱渗透率下降区间主要在1.0~2.0倍孔隙体积;地层水驱下降幅度小于去离子水驱,随着驱替的进行,渗透率逐渐保持稳定。表3为水敏实验数据对比结果。由表3可知,和选自塔里木盆地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B区块岩心水敏实验相比[20],B区块岩心渗透率下降幅度小于5%(可忽略不计),文中岩心渗透率越小(0.040 mD),渗透率下降幅度越大,可达45%,两者对比,结果相差很大,这是因为前者没有考虑微观孔隙结构对于渗流规律的影响。文中岩心和B区块岩心相比,渗透率和黏土矿物含量相近,但文中岩心孔隙度远大于B区块岩心孔隙度,说明文中的岩心孔喉半径要小得多,细小的孔喉和毛管力的黏滞作用是引起渗透率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这说明超低含水饱和度储层,压裂液性质的不同,对开发效果影响巨大,因此,针对储层特征,配置兼容性较好的压裂液至关重要。
图1 不同水驱作用下岩心渗透率变化
表3 水敏实验数据对比
采用“稳态法”对岩心进行气、水渗流规律实验,以岩心的空气渗透率Ko作为基准渗透率,Kw为水相渗透率,Kg为气相渗透率,横坐标为含水饱和度Sw,纵坐标为气、水相对渗透率,分别为Krg=Kg/Ko、Krw=Kw/Ko,绘制的气水两相相对渗透率曲线见图2(图3中虚线部分)。
由图2可知,当含水饱和度逐渐下降时,气相渗透率有了一定程度的上升,表现为先缓慢后快速的趋势,随着气驱流量的增大,含水饱和度下降到一定阶段后便不再变化,束缚水饱和度大于54%。这是由于岩心具有超低含水饱和度现象,和外来流体兼容性差,且岩心中黏土矿物含量较高,易引起水化膨胀,使水更易滞留在孔隙中;等渗点处含水饱和度较高,说明气驱水效果不明显,且等渗点处相对渗透率很低,说明气水相互干扰严重,对于致密砂岩储层,气体在通过含有水分的孔隙时,由于和水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变得异常复杂,气水相互作用不可忽视,和干岩心气测渗透率相比,水驱后岩心气驱渗透率恢复不到10%,渗透率损失在90%以上。
达到束缚水饱和度时,运用“烘干法”逐步降低岩心的含水饱和度,并绘制相对渗透率曲线(图3)。
在束缚水饱和度以下,渗透率大的岩心(S-12)随含水饱和度增加,气相渗流能力下降明显,表现出“先缓后快”的规律,这是由于岩心具有亲水特性,水进入孔道后会优先进入小孔道,并逐步占据大孔道,进而影响气相渗流能力;对于渗透率小于0.100 mD(S-25、S-54)的岩心,气相渗流能力随含水饱和度增加,表现出“先快后慢”的规律,这可能是由于岩心分选性差,孔喉差异较大,渗透率越低,孔隙半径越小,水进入后极易直接堵塞喉道,导致渗透率快速下降,而后在孔道内逐渐累积,使含水饱和度不断上升,最后逐步占据连通性较好的通道,导致渗透率快速下降。由图3可知,与初始状态相比,水驱过的岩样重新烘干后,渗透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对于渗透率稍大的S-12(0.125 mD)岩心,渗透率下降率约为15%,随着初始渗透率的下降,水驱过的岩样重新烘干后渗透率下降率逐渐增大,岩样S-25(0.040 mD),渗透率下降率高达40%。这说明水的侵入对岩样内部微观结构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使岩心内部产生不可逆的变化,导致岩样渗透率下降。
图2 气水两相相对渗透率变化
图3 气相相对渗透率变化
综上所述,地层水驱和去离子水驱引起的岩样渗透率下降模式相近,均属于水敏作用范畴,地层水对于储层的影响不能忽略不计,具有一定程度的抑制膨胀作用,因此,储层开发前,应配备合适的压裂液进行开发。对岩样的相对渗透率曲线进行分析可知,水侵造成岩样的气测渗透率损失在90%以上,影响非常严重,其中,由于微观结构变化导致的渗透率损失约为15%~40%,由于气水相互作用导致的渗透率损失约为50%。
(1) 对于超低含水饱和度储层,地层水和去离子水均会引起渗透率的下降,属于水敏作用范畴,但地层水引起的下降幅度小于去离子水,说明了压裂液的性质对于储层开发具有重要影响,储层开发前,应配备合适的压裂液。
(2) 对于超低含水饱和度岩心,当初始含水饱和度低于束缚水饱和度时,随着含水饱和度的增加,气相渗透率下降明显,且渗透率大的岩心下降规律为“先慢后快”,渗透率小的岩心下降规律为“先快后慢”。
(3) 束缚水饱和度时,气相渗透率损失高达90%。其中,由于微观孔隙结构变化导致的渗透率损失为15%~40%,由于气水两相相互作用导致的渗透率损失约为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