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课标的高校师范专业古代文学教学思考①

2019-07-25 05:47才志华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9年5期
关键词:古代文学专业知识中学语文

才志华

[摘           要]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是基础教育改革进入新阶段的标志,新课标的出台给高校古代文学教学带来了挑战和启示,面对挑战,古代文学教学应该主动回应基础教育对语文教师培养的新要求,正确把握与中学语文教学的关系,在促成专业知识转化为教学方法和行为、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开发上加强实践,以有效提升中学语文教师的培养质量。

[关    键   词]  新课标;古代文学;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3-0068-02

中国古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课程,高校转型发展以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语文教师已经成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个主要培养目标,新的形势决定了古代文学的教学要能在提升语文教师培养质量上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2017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凝练了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要求教师通过语文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方面的全面发展”[1]。核心素养的明确给古代文学课程如何调整自己的教学,提出要求的同时也为解决问题提供了思路。

古代文学教学有自身的优势,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1)古代文学的教学和中学语文的教学存在各说各话的脱节现象;(2)古代文学的教学还不能完全满足基础教育改革的需求,本文就以上两个问题,提出解决的思路和办法,以期有效提升语文教师的培养质量。

一、正确把握古代文学教学与中学语文教学的关系

古代文学的教学与中学语文教学具有何种关系存在不同的理解,一种倾向强调古代文学的学科特点和學术属性,“很少考虑同基础教育的联系”[2],是造成脱节现象的主要原因;另一种倾向强调面向基础教育,为中学语文教学提供支持和服务,但对服务的理解不同,做法各异,有的实践完全把古代文学教学当做中学语文教学的附属品。不难看出,第二种倾向更具合理性,但对是否坚持自身特色以及如何把握服务的尺度还有不同意见。鉴于此,笔者认为正确理解古代文学教学与中学语文教学的关系,应该把两种倾向结合起来,剔除各自以偏概全的部分,即古代文学教学应该面向基础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语文教学行为的能力,同时发挥自身的独特优势,帮助解决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疑难问题,提供理论和方法的指导。

面向基础教育,要了解基础教育对古代文学教学的具体要求,并能对要求做出有针对性的回应。例如,新课标为落实语文核心素养,重组了课程内容,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始终贯穿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程;在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要求课内阅读篇目中国古代优秀作品应占二分之一。针对变化,古代文学要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两方面进行回应:内容上,相关篇目和篇目所在的时段与场域有必要成为解读的重点;方法上,不但要引导学生掌握有关内容的基本知识、理论、发展线索和价值判断,还要引导学生转换角色,以语文教师的视角赏析作品,提升对相应内容的阅读理解、审美感悟、欣赏评价的引导学习能力,后者无疑更为重要。古代文学教学对基础教育的回应是多方面的,如前所示关键应该放在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语文教学行为的能力上。

古代文学教学具有独特优势,不但在审美的熏陶和示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等方面资源富集,文学作品的解读方法也因为学术研究的支持而能不断生成。古代文学教学经过长期的积累及持久的教改,有能力为中学语文教学服务。

二、古代文学教学主动回应教师培养需求的思路和办法

新课标在基础教育改革已有经验和成功做法的基础上提出的新理念,为古代文学的教改提示了方向和路径。

(一)促成专业知识转化为教学方法和行为

新课标强调“整合”理念,要求教师把以往课程中的知识、技能、情感等多层次目标整合起来,追求“综合效应”,要求改变“学科知识逐‘点解析、学科技能逐项训练” 的单向方法。“整合”的实质是要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打破以往只关注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简单技能的局面,要求教师把以往课程中的知识、技能、情感等多层次目标整合起来,追求“综合效应”,改变“学科知识逐‘点解析、学科技能逐项训练”的单向方法。

“整合”理念给古代文学以深刻启示,教学不能满足于传授专业知识,还要关注学生是否能将所学知识转化为教学方法和能力,学生只有具备相应的指导学习能力才能胜任未来的教师工作。鉴于此,古代文学的教学要让学生有意识地积累具有方法论特点的专业知识,通过教师的示范,促成这些知识转化为教学的方法和行为。

1.转变角色,树立“教学意识”

也就是说,学生在上岗以前,在自己的专业学习过程中,就能对具体问题进行追问:如果我是教师,这个内容要怎么“教”,我的学生才能有收获?意识的树立,是谋求解决问题的动力,虽然都是专业知识,但是“学”的角度和“教”的角度有很大不同,“学”是自己理解领悟发现,“教”则是引导他人,一旦意识到角色不同,学生就能自觉地探究如何在知识里找到教学方法。

2.侧重积累能够转化为教学方法和行为的专业知识

古代文学兼具文学与文化的双重属性,能够形成的专业知识丰富而多面,就解读一个具体的作品来说,要有能够解除语言障碍的语言知识、能够提升审美能力的修辞学和文章学知识、能够克服时代隔膜的历史文化知识、能够发现深邃意蕴的思想史和文学理论知识,不一而足。在这中间,不是所有的知识都能直观地转化成教学行为,实践证明,与解读文学作品密切相关的修辞学、文章学以及文学理论的一些关键术语和概念,因为具有提示方法的作用,最有可能提炼为教学行为。就像“现实主义”这个概念,分析古代文学作品时,无论教师还是学生总会提到它,这意味着它不再只是一个有着特定内涵的概念,实际上,正是因为内涵的复杂多变,让它具备了转化成教学行为的可能。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3]这一基本内涵的提示,要求学生观察文本的细节,考察“真实”和“典型”在作品中的具体表现,进而探究什么样的描述可以被称为“真实”“典型”,引发对其隐含意蕴的深入思考。“现实主义”从西方传入中国并在中国生根发芽,不同时期不同立场的人对它的认识并不相同,多样的理解给比较阅读提供了可能,相应的,不同表达方式不同体裁的作品都可以就此展开深入探究。

促成专业知识转化为教学方法和行为,是一个综合实践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学生转变角色、教师强化示范是促成转化的催化剂。

(二)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开发

新课标提出,“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围绕学习任务群创设能够引导学生广泛、深度参与学习情境” ,设计好语文学习活动。“活动”和“情境”是新课标给古代文学提示的教学思路: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中心,为了提升学生的获得感,要改变过去以讲解分析为主的教学模式,尝试设计和开发有助于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学习活动,知识、体验和能力应该由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发现和形成。落实想法,有三个方面可以先行实践。

1.把文学史和作品选结合起来,在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活动中,引导学生体验并发现文学史的线索、理论和价值

长期以来,古代文学教学把文学史的讲授作为教学的中心,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因为要向学生“讲授一长串线索,一大堆概念,一大批作家”[4],讲解分析成为教学活动的主要特征,形式单一、内容单调,学生虽然记住了知识点,但情感的体验却不够深入。为了破解困局,“以文学作品为中心”[4]的呼声日益高涨,颇有取而代之的气象。把文学史和文学作品完全对立起来的做法并不可取,“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作品选和文学史正是“学”与“思”关系的生动体现,所以,教学要把两者结合起来,通过作品阅读的活动,变教师讲授为学生自主体验和发现,促进理想认识和感性经验的相生相成。

2.以文本细读为中心,结合任务驱动、合作学习等方式设计和开发教学活动

文本细读是读者与文本间的多层次对话,作为解读文学作品的方法,是学生形成个性化阅读体验和见解的基础,因此,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开发要围绕文本细读开展。有限的课时和课堂教学有效性决定了文本细读活动必然要把课上和课下联系起来,课下,教师给出阅读任务,了解学生初步解决问题的情况,就学生提出的问题,提示思考的方向并对学生阅读给予相关支持。课上,细读文本,学生交流解决方案并提出阅读疑惑,师生共同求证并评价方案,实现发现文学史知识的目的。阅读任务是任务驱动的一个具体形式,通常要解决订正字词、疏通文义、查阅文献资料等便于细读开展的一系列问题,阅读任务与问题意识相表里,学生在完成阅读任务时,既解决了教师提出的问题,又提出了自己发现的问题。“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有了阅读任务的基础,学生对作品基本上形成了自己的阅读感受,随着课堂上文本细读的展开,不同的感受相互碰撞,理性认识在碰撞中形成并得以确立。可以说,文本细读是一系列问题的发现和解决的过程,是感性经验和理性认识发现和生成的过程。作为一个综合性的教学活动,文本细读面对的最主要问题是,压缩的课时难以承载学生爆发式的对话,所以,结合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就细读中找到的问题,先在小组内达成共识,然后几种小组意见互相辩难,形成最终看法,能够缓解这一矛盾。

3.引导学生設计和开发教学活动

学生是教师教学活动的“答卷人”,同时又是活动效果的“评卷人”,长时段的学习,学生基本上具备了模仿基本教学活动的能力,而对教学活动中哪些要素能够促进学习,哪些要素降低学习质量,都有一定深度的了解,上述情况令学生开发教学活动成为可能。当然,由于学生对所学内容还难以作出整体的把握,设计之初,可以就某个问题,观摩优秀教师的解决办法,然后以小组为单位编写教学活动方案并进行现场演练,找出问题并最终修订的方案要应用于教学实践,一种做法要求学生在试讲时使用,一种做法建议教师在课程的合适部分采用,这样,经过实践检验的教学活动设计能够给学生以激励和示范。

综上所述,古代文学教学能够从新课标的理念中获得多方面的启示,积极回应,必将提升语文教师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陈大维.高等师范教育需要怎样的古代文学教学[J].广州大学学报,2003(8):77.

[3]江苏五院校.马克思 恩格斯 列宁 斯大林文艺论著选读[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3.

[4]戴建业.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教学现状与反思[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3(4).

编辑 陈鲜艳

猜你喜欢
古代文学专业知识中学语文
纪录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古代文学作品鉴赏思维与视角的转换
高校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研究
网络环境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模式探究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浅析中学语文的教学方法
凭你现有的专业知识,如果穿越回古代能做什么?
如何判断你的老板是个“精神病”
现代化医院统计工作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