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谷县保护性耕作工程建设项目技术浅谈

2019-07-25 10:16杨军
农家科技 2019年6期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项目浅谈

杨军

摘 要:甘谷县保护性耕作工程建设项目技术浅谈。本文从项目技术模式、项目效益对保护性耕作项目进行了分析,提高了人们对保护性耕作项目的全面认识。

关键词:甘谷县;保护性耕作;项目;技术;浅谈

甘谷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天水市西北,渭河中游,属黄土高原地区,境内梁、峁、沟、壑起伏纵横,湾、坪、川、滩交错属东亚季风区,为大陆性季风气候。其特征为四季分明,冬干夏湿,光照充足,雨量偏少。年平均降水量500毫米左右,分布極不均匀,全年日照2350小时左右,日照率约50%,无霜期190天左右。全县农业人口56.46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约5963.5元,耕地面积87.48万亩,人均1.55万亩,主要农作物有冬小麦、玉米、洋芋、油菜等,以冬小麦、玉米为主的粮食作物稳定在83万亩左右。

截至2018年底,全县农机总动力达到25.3万千瓦,拖拉机拥有量达到3267台,配套农机具达到8051台套,大中型拖拉机拥有量达到747台,农机经营总收入达到1.05亿元,农机经营纯收入达到0.3亿元,完成机耕89万亩,机播18万亩,机收25万亩,深施化肥10万亩,机械浇灌6万亩,机铺膜16万亩。近年来,在国家各项惠农政策的带动引领下,逐步实现了农业机械化程度由初级向中级的转变。

一、项目建设及试验目的

以集中连片示范区建设,对比试验示范、机具选型为目的,加强对旱作农业保护性耕作技术工艺和配套机具系统的使用研究,进一步促进农机农艺融合,从而达到保护生态环境、培肥地力、增加农作物产量、降低生产成本,最终实现农民增收、粮食增产和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这一宏伟目标。

二、技术模式设置情况

1.选择项目区。项目区的选择按照资源、气候耕作方式等具有普遍性、代表性、结合当地群众基础好,易于接受,便于推广的原则,我们将项目区选在安远镇、大石乡和礼辛乡三个乡镇,示范面积3万亩(小麦1.6万亩,玉米1.4万亩)。

2.技术模式:因地制宜。结合甘谷县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设置了免耕和少耕两种模式,免耕主要是小麦全免耕技术模式,少耕主要是小麦全膜覆土穴播技术模式和玉米全膜双垄沟播种植技术两种模式。铺膜一次可循环种植小麦和玉米2—4茬,3—4年内实现少耕和免耕。

3.技术工艺:种植小麦技术工艺路线为:机械覆膜—覆土—穴播—全生育期防病灭虫(一喷三防)—收获—留茬留膜—播种

种植玉米:采用少耕模式的技术工艺,路线为:前茬作物留茬收获—休闲期覆盖越冬—地表处理—机械起垄施肥覆膜播种—全生育期化学除草防病灭虫(苯黄隆、农药)及田间管理—收获—留膜越冬管理—次年播种。

4.作业机具及技术要求:保护性耕作配套机具作业,彻底取消了铧式犁翻耕,采用秸秆覆盖地表,减少了土壤水蚀、风蚀和土壤水分的蒸发,增加了土壤蓄水保墒能力,保护了土壤结构,提高了自然降水的利用率和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

5.化学除草及病虫害防治

杂草防治:农田杂草,不但可以直接危害作物,与作物争夺养分、水分等资源,能助长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因此灭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除草可以防虫,特别是免耕播种项目不进行铲、趟,所以及时灭草及其重要。项目区杂草主要为阔叶杂草及禾本科杂草,鉴于保护性耕作采用化学除草为主,辅以机械或人工除草的原则,我们在项目区采取以化学除草为主,机械除草与人工除草相结合的方案。根据杂草性质分类选择除草剂,对阔叶类杂草,主要采用喷洒75%的2.4D丁酯进行防治。施药方法:小麦每亩用药量300-375克/亩,按规定每亩用药量兑水40-60千克;玉米每亩70-90毫升,每亩兑水15-30千克。

病虫害防治:主要防治方法包括选用抗病品种,对种子进行包衣、药剂拌种,进行轮作,及时清除田间杂草等措施,小麦的病虫害主要是:小麦锈病、根腐病、金针虫、蚜虫等。小麦的根腐病在播种前用0.3%的退菌特进行拌种,小麦锈病在发病初期用200倍液的敌锈钠进行喷洒,小麦蚜虫用40%的氧化乐果1500—2000倍液进行叶面喷洒。玉米的病虫害主要是:黑粉病、玉米螟、玉米粘虫、玉米红蜘蛛等。对黑粉病,在播种时用种子量0.4%的20%粉锈宁乳油拌种,同时以多菌灵等杀菌剂进行土壤和粪肥处理。对玉米粘虫,以20%杀灭菊酯乳油15—45克/亩,对水50公斤喷雾,或用5%灭扫利1000—1500倍液、40%氧化乐果1500—2000倍液或 10%大功臣2000—2500倍液喷雾防治。

6.深松作业要求:主要在夏茬地及时进行深松,采用与大中型拖拉机配套的铲式深松作业,并配带镇压器,平整地表,防止漏松和沟垄现象,松土深度为24—30CM,作业质量满足机械产品标准和作业质量验收标准。

三、效益分析

1.经济效益。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实施,一方面项目区小麦亩增产30公斤左右,玉米亩增产23公斤左右,三个项目乡镇小麦增产约48万公斤,按市场价折算,年增收约105.6万元,玉米增产约32.2万公斤,按市场价折算,年增收约64.4万元,年总增收170万元左右。另一方面,生产作业工序平均减少2-4道,亩节约成本约60元,年节约作业成本支出180万元。以上两项合计实现效益350万元,同时辐射带动其他乡镇开展该项技术,此外,投入的设施、机具及设备将长期发挥效益,具有长效性。

2.社会效益。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应用,一方面提高了我县农机作业水平和技术水平,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农耗降低,功效显著,另一方面先进农机技术得以推广应用,推动了农业生产现代化进程,加快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步伐,更重要的是形成了新的粮食机械化高效生产模式和农村新型生产作业服务组织模式,为提升粮食作物生产水平提供引导性典型经验。

3.生态效益。一是通过残茬覆盖,不仅起到了挡风固土作用,还将留在秸秆中的养分全部还原于土壤,增加了土壤水分,减轻了土壤风蚀和农田扬尘,提高了土壤蓄水能力和农业生产的抗旱能力。二是增加了土壤有机质,改善了土壤结构,提高了土壤肥力,进而提高了土地出产率。三是经农艺改进,彻底解决了焚烧秸秆问题,这对保护植物有机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改善大气质量。

参考文献:

[1]高焕文,李洪文,李问盈.保护性耕作的发展[J].农业机械学报,2008(9):9-13.

[2]杜兵,邓键,李问盈,等.冬小麦保护性耕作法与传统耕法的田间对比试验[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0,5(2):55~58.

[3]曹新惠.甘肃省农机化重点推广技术  2013年12月.

猜你喜欢
保护性耕作项目浅谈
浅谈虚拟语气
浅谈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浅谈命题
谈我国东北地区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
房地产开发项目精细化管理研究
加强公路工程成本管理的措施分析
“时尚&建筑”的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