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文化的“变”与“不变”

2019-07-25 17:48周全华
人民论坛 2019年19期
关键词:岭南文化岭南大湾

周全华

岭南文化源远流长,具有与生俱来的对外开放、善贾重商、兼收并蓄、务实创新的特点,包含着强烈的进取精神。新时代,粤港澳大湾区要坚定文化自信,把握发展规律与时代精神,进一步彰显岭南文化独特魅力,共同推动文化繁荣发展。

【摘要】岭南文化具有厚重的历史和多元的传承。我们要发扬岭南文化的多元开放、敢为天下先、勇于创新、乐于接纳世界多样化文明的优点,光大海上丝绸之路精神,善于在自身传统底色里整合多元异质文化,避免固步自封的文化保守主义态度,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活力、铸就新的辉煌。

【关键词】岭南文化 改革开放 粤港澳大湾区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岭南文化在相对和平的历史条件下得到了良好延续和传承,保持着较强的活性和原生性

背靠五岭、比邻东南亚诸国、面向太平洋的独特地理位置,赋予了岭南地区浓郁的海洋文化色彩和独具南洋异国风情特色的文化生态。历史上,岭南北部连绵不绝的高山阻隔了与中原地区的交流,使得王朝中枢对岭南的控制始终比较薄弱,导致岭南文化与长江文明、黄河文明等正统文化有一定疏离,而与南洋文化亲近。由于地方个性强悍,岭南长期被视为“荒蛮之地”,是历史上罪臣贬谪和犯人流放的去处。南越王赵陀在此立国百年之久。唐朝韩愈被放逐于此,悲悲切切,“雪拥蓝关马不前……好收吾骨漳江边”。宋代苏轼则安慰自己,“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是故作放达,“岭南人”是中原开化人心中的阴影。岭南在古代史上也很少出过有影响力的文人、思想家、政治家。

然而长期被视为落后的岭南文化,却具有潜在的优势,那就是活性、原生性和开放性。由于远离中原文化中心,它较少受正统儒家文化的控制与规训;远离中原政治中心,五岭隔绝了中原的大部分战乱,使岭南文化能在相对和平的历史条件下良性延续和传承,保持较强的活性和原生性。漫长的海岸线和众多的出海口,提供向海洋和南洋诸国交往的便利,使之一面承接中原农耕文明的先进性,一面吸收海洋文明的开放性。岭南人是中国海上贸易的开拓者,岭南地区是中国对外交流的重要桥梁。早在西汉,岭南便云集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商船从徐闻、合浦出海,行至印度、斯里兰卡等地。唐代开辟的海上丝绸之路,以广州为起点,航程遍及西亚及北非沿海诸国。明清海禁时期,广州更是作为全国唯一的钦准通商口岸,汇集全国进出口货物与航船,涌进各国外商,岭南独得风气之先,养成岭南人的商品意识、平等意识、开放包容意识。梁启超说:“广东言西学最早,其民习于西人游,故不恶之,亦不畏之。”

近代大幕一经揭开,岭南文化就大放异彩,达人鹊起,新事迭出,绝非偶然。岭南文化以其边缘性濒海性养成的开放包容,先于全国接受近代文明的浸润,得风气之先而向内地辐射,一跃成为近代中国新思潮新风气和多次社会革命的发源地。在这里,林则徐成为全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从这里,走出起草第一个突破封建政纲的《资政新篇》的洪仁玕;在这里,康有为、梁启超酝酿震惊全国的变法运动;在这里,孙中山策划一次又一次的革命,将这里作为中国革命的策源地和大本营。

改革开放后,岭南文化在“变”中始终坚守“不变”的初心

古代岭南的商业活动就很发达,“又广州望县,人多务贾与时逐,以香、糖、果、箱、铁器、藤、蜡、番椒、苏木、蒲葵诸货,北走豫章、吴、浙,西北走长沙、汉口,其黠者南走澳门。至于红毛、日本、琉球、暹罗斛、吕宋,帆踔二洋,倏忽数千万里,以中国珍丽之物相贸易,获大赢利。农者以拙业力苦利微,辄弃耒耜而从之”。岭南商人的社会地位很高,居四民之首。冲击着正统儒家“重农抑商”的价值观和读书人的功名仕途宿愿。商贸繁荣和商业文化的发达,养成岭南人趋利、务实、平等竞争的意识;岭南人世俗生活讲求消费、休闲和娱乐,形成了极为发达的岭南世俗文化。敢吃虫蝎蛆蛹的粤广菜系文化,种类特色为北方饮食望尘莫及的早茶、功夫茶、小甜品,古越风味的岭南牙雕、木雕、玉雕、广绣、潮州绣,独具一格的“粤剧、潮剧、正字戏、白字戏、西秦戏、广东汉剧、雷剧、采茶戏等”,无不体现出岭南文化的独特审美情调。

与近代中国革命以广东为起源一样,改革开放也以广东作为试验的前沿窗口,广东再一次成为全国瞩目的热土。在习仲勋等历任省委书记的带领之下,广东人大胆解放思想,敏锐感应新的时代精神,利用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改革创新、勇闯禁区,在岭南“杀出一条血路”。先行突破计划体制,先行放开物价,先行取消票证,先行开禁私企外企个体户,先行探索股份制,先行发展外向型经济,最早形成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格局。东莞、深圳、顺德、南海等地出现了大批以产业镇为载体的产业聚集地。到2018年,广东GDP总量达到97277.77亿元,连续三十年居全国首位,经济总量超过了西班牙、澳大利亚等国家,可谓世界第十三大经济体。深圳从一个毗邻香港、1979年GDP仅1.96亿元的小镇,打开大门、接轨国际,聚全球资源,建创新生态链,乘全球化东风,2018年实现年产值2.4万亿元,首次超过香港,成为亚洲GDP排名第五的城市。

改革开放一揭幕,岭南的地缘优势和经商文化就不断展现出来,使全中国再一次看到岭南这支潜力股的实力。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历史大变局,南风劲吹,席卷北方。岭南文化第一次引领全中国。农民洗脚上岸,市民脱靴下海,孔雀东南飞,岭南打工潮,情满珠江粤先富,昔日荒蛮之地第一次走在全国最前列。岭南开创的“三来一补”办厂模式、外资股份模式、租地建楼模式、深圳东莞加工区模式、南海顺德乡镇企业模式,大举北上。粤店开到深夜、粤人率先炒股、粤菜生猛海鲜、粤产服装光碟、粤视霍元甲、粤歌潇洒走一回,粤语广告铺天盖地,粤风强劲。岭南文化的许多固有元素,竟成为改革和先进文化的标签。如“天上飞的除了蚊子,地上趴的除了凳子,广东人什么都敢吃!”敢吃,成为当时勇闯禁区创新精神的一個著名喻语。“再不好好学习,就罚你当干部!”这是一个广为流传的新典故,反映当时岭南社会的价值大革命,在重商主义对官本位的冲击之下,全国掀起一小波告别体制、下海戏水的辞职潮。干部南下考察归来,说一看好像置身外国,一听好像满耳外语。打的、打工、炒更、炒鱿鱼。当时会说几句粤语,成为开化和时尚的标志。书店兜销粤语速成,学校办粤语训练班。一时原生态粤语和广式普通话,红遍全中国。

在时代大潮中,广东先行一步,经济的巨变带来文化的创新,满街粤曲劲爆,满街狂甩广告,令人惊叹不已。金流、物流、人流滚滚南下,不断有到访者发问:这里还是不是中国?岭南变得国人都不认识了。岭南人的回答是:变的是发福的身体,不变的是坚守的初心。没有得到任何官方指令,自发创作于民间的一曲粤歌,就作了心的表白: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还是中国心。这是最初流行于深港班车上的小夜曲,最终唱响春晚大舞台红遍全中国,成为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最具影响力而又最无官方色彩的爱国歌曲。

岭南文化不是一种抽象的文化遗产,而是鲜活地影响着粤港澳地区人民的日常生活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重大决策,这是新一轮大改革的标志性举措。粤港澳大湾区包括香港、澳门和珠三角九个城市,总面积5.7万平方公里,涵盖人口达7000万人,将成为中国最富经济活力、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也将是“东亚最大的城市连绵地区”和“全球第四大湾区”。这一规划在新时代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2019年2月18日颁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既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尝试,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港澳受西方文化影响久深,三地存在经济利益、文化心理、价值观念的差异;大湾区亦存在两种社会制度、三种法律体系、各自独立关税区的制度障碍;随之而来是经济行政体制、人员往来、市场互通、生产要素高效流通的大大小小壁垒。大湾区一体化发展,将是一个长期磨合和变革的过程。粤港澳一体化发展的有利条件是相近的文化,三地“文化同源、人缘相亲、民俗相近、优势互补”,为三地的融合发展提供易于认同的文化基础。

岭南文化是连结粤港澳三地的精神血脉,为三地的深度合作和协调发展提供了最大公约数,这也是岭南文化的文化使命与时代功能。岭南文化不是一种抽象的文化遗产,而是鲜活地参与到粤港澳地区人民的日常生活中的文化元素,是参与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共同体的有效而低成本的途径方式。我们要先强化大湾区文化共同体的建设,弘扬岭南文化优秀传统,加强岭南文化基础建设,对岭南文化遗产保护、历史文献梳理、学术流派、艺术流派、地方族群、华侨文化等方面进行系统梳理和扶持,联合粤港澳三地学者、艺术家及民间人士,“合作举办各类文化遗产展览、展演活动,保护、宣传、利用好湾区内的文物古迹、世界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支持弘扬以粤剧、龙舟、武术、醒狮等为代表的岭南文化”,打通三地的文化血脉,构建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交融立体网络和文化资源的共享机制,以岭南优秀文化为磁场,将粤港澳三地人民凝聚起来。

岭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分支,优缺点并存。古代岭南社会流行贱啬贵侈风气,追求世俗享受和及时享乐,与现代消费主义有亲和的一面,趋向无深度、无内涵、平庸化、模式化的商业文化。这是要警惕的。我们要发扬岭南文化的多元开放、敢为天下先、勇于创新、乐于接纳世界多样化文明的一面,光大海上丝绸之路精神,善于在自身传统底色里整合多元异质文化,避免固步自封的文化保守主义态度。要立足于大湾区高水平的开放平台,利用好区位、经济、科技、人才等综合优势,增强岭南文化的国际竞争力,通过完善大湾区内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创意产业体系、推进大湾区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产业发展、加强国家音乐产业基地建设等举措,推动大湾区文化的繁荣发展,将大湾区建设成为展现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窗口,使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活力、铸就新的辉煌。

(作者为广西民族大学红色文化研究中心教授,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后陸茹对此文亦有贡献)

【参考文献】

①晨玥:《广东剧坛三十年回眸》,《广东艺术》,2008年第2期。

②李建平:《粤港澳大湾区概述与发展格局》,《中国勘察设计》,2018年第5期。

猜你喜欢
岭南文化岭南大湾
《岭南百年散文诗选》出版发行
岭南文化融入广东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途径的研究
宋代岭南词中羁旅山水词的特征
岭南传统技艺名扬海外,侨胞助力民俗节庆创新传承
大湾区地产新定位
吃荔枝
融入大湾区
大湾区提速
大湾石的鉴赏与收藏
广东粤语发展及岭南文化的传承保护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