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觉间,我创作的工笔画风格有了些变化,早些年我的《丽水·纹沙》《平江路A座》记录了刚出校门不久、初入社会时从容下的迷茫;“飞花误”系列肖像是回归内心,在生病中的反省人生;“芳香之旅”系列选取古今中外八位女作家作品的意象造境,图像描绘自己成长的轨迹和情感片段,这是在自己成家立业、为人父后对自己青春年岁的回忆。《三毛的远方》我试图创造出一个属于70、80年代人集体记忆的追梦者形象。而在《惊鸿·澎湃狂想》中我努力呈现不同于以往的动感:飞霞流红、斑斓幻影,各种文化表意的符号拼接置于一个杂乱无章的空间中,暗示文化的冲突和复杂性。《雾都记·一个人的北京》所描绘的是大城市繁华背后,个体生命感受到的孤寂。画中清晨,建筑工地还未开工,残留废弃的碎石、树枝和泥土,远处楼房隐在雾霾之中,我第一次把雾霾和废弃物收进工笔画的表现内容,营造独特的视觉体验。《我把远方的远归还草原》用代表高度城市文明的披肩和荒芜的野草形成对比,暗示出城市人对自然和自由的向往。这些年我的工笔画题材虽大都以女性为主,但实际反映的是我们这一代知识人群的成长经历和心路历程。接下来我鼓励自己画得更大胆些。工笔画表现的深度、情感的强度不就是在体味人生过程中,通过一笔一墨的经营不断拓展的吗?
当下工笔人物画发展,不但包括精神内涵的升华和表现形式的创新,还要涉及到艺术家文化心态的调整。我想无非从“人物”和“工笔”两方面追问。
从“人物”方面追问,可以观照选材立意、切入视角、情感表达和精神指向。第一是塑造血肉丰满、“立得住”的人物形象,为今人的神采气质“传神写照”。第二是作品应该是画家本身作为现代人的思维、情感的呈现。当下社会的多元文化图景虽然带有不确定性,但也提供了丰富的表现思路,好的人物画,应该能一定程度提示现代社会问题。第三是作品应突出“人”的情感价值。人物画反映出的一定是人物形象和画家自身关系,或者说画面内容和画家自身生活体验的关系,绘画作为画家情感观念不吐不快的载体,要求画家本身有丰富的情感、敏锐的洞察力和表现欲望。人物画应以尊重人、关注人、传递真善美力量为方向。
从“工笔”方面追问,则可以谈材料特性、审美意蕴、传统传承和格调高低。我认为,工笔画的传统就是基于画材的材质特性,经过长期实践积累而形成的,流传至今的独特审美属性和精神气质,这种属性和气质渗透在具体技法、视觉效果上,熔铸工笔画独特的“味儿”。这种“味儿”不能科学量化,所以工笔画都是需要学习者大量临摹、创作实践去边体会边领悟。影响工笔画品质的还有格调,我认为控制好画面格调应注意三点:一是造型选择,人物形象、动态、表情的处理,能透露出画家的追求。二是色彩处理,应以饱满响亮又协调温润为原则,追求含蓄蕴藉的色彩效应。三是虚实关系,要制造视觉节奏层次,用力不能平均。当下好多工笔人物画家不太敢画背景,往往留白或用一些图案化的装饰,这固然回避了背景的三度空间和偏平面化的人物之间的矛盾,但也使画面“平”了,缺乏了虚实也就缺乏了深度和悠远的意境。古代中国画在空间上以“三远”为则,为的就是让画面通“远”,有无尽的视觉空间和精神空间。
工笔画以薄涂平罩、精细严谨为特征,这是一个缓慢、收效甚微的劳作过程,与之相对应需要画家平静的心态、持久的激情和高投入的精力,与社会生活是一种“慢互动”。这种特性也可看做是画家个人生命体验一种缓慢的释放。它杜绝草率,这在图像化、快餐化的今天,给观者缓慢的赏读空间和舒适平衡的体量感。我喜欢工笔画这种消磨光阴般的描绘,它经年累月,日积月累,让我在慌乱紧张的生活中能找到一个使内心充实的营生。我感激平和的时代和平稳的日常生活,我最向往的是抛下负担后躲进小楼,尽力捕捉感受到的时代巨变下被人忽略的艰难和温暖。工笔画,细微入理,可抒发画家个体生命体验;工笔画,磅礴通达,可触碰时代脉络,为生民造像,为家国立传。工笔画家应该有自信和决心,细水长流、静水深流,尽力创作出经典持久,深刻反映社会,传递真善美的力量,不失时代风采和民族精神的作品。
1981年生。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艺术学博士。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美术家协会理事、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美术书法摄影委员会委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北京工笔重彩画会会员。入选“首都优秀中青年文艺人才库”。
主持国家艺术基金青年创作人才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出版有《中国绘画流派识别图鉴》《重彩人物画法》《芳香之旅:王鹏工笔人物画辑》等7部专著。作品参加第十一届全国美展,第四届全国青年美展,第三、七届北京国际双年展,第六届全国工笔画大展等国家级大型画展20余次。作品多次在《美术研究》《美术》《美术观察》《文艺研究》《中国书画》等刊物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