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七十年(六)

2019-07-25 01:41
共产党员·上 2019年6期
关键词:三峡工程经济体制制裁

经济领域的治理整顿

改革开放初期,在加速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集中表现为经济发展过热、通货膨胀严重、重复建设严重、农业出现新的徘徊等。

1988年9月,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批准中央政治局提出的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方针和政策、措施,原则上通过了《关于价格、工资改革的初步方案》。至此,中央基本形成了“治理整顿,深化改革”的思路。1989年11月,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作出《关于进一步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决定》,决定用三年或者更长一点的时间,克服当前的经济困难,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截至1990年年底,“七五”计划胜利实现,绝大部分指标完成或超额完成,为下一步经济快速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1991年9月,中共中央工作会议正式宣布,治理整顿的主要任务已经基本完成。

打破西方制裁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迅速波及各社会主义国家,恶劣的国际环境对我国国内政治气候产生了强烈的冲击。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刚刚平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又制裁中国,使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国家主权和安全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面对西方国家的无理制裁,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中国绝对不会接受任何国家干涉中国的内政。中国不怕制裁,外国也没有权力制裁中国。

1989年下半年,美国相继派前总统尼克松和布什总统特使斯考克罗夫特来访,试图打破中美关系的僵局。中国政府给予高度重视,与其进行了实质性谈话。同时,党中央提出,稳定和积极发展同周边国家的关系,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恢复和稳定同西方发达国家的关系。

在这一外交方针指导下,中国对外关系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至1991年年底,我国同大多数西方国家的关系基本回到正常轨道。1993年11月,应美国总统克林顿邀请,国家主席江泽民前往西雅图出席首次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雷尼尔俱乐部,中美两国元首举行了正式会晤。至此,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制裁正式宣告破产。

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在历史紧要关头,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于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先后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发表了系列重要谈话。

——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

——改革开放的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

——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各种犯罪活动。这两只手都要硬。

——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要注意培養人,要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标准,选拔德才兼备的人进班子。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

邓小平南方谈话,是在国际国内政治风波严峻考验的重大历史关头,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理论和路线,深刻回答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到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2年春,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第一次明确提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等重要论断,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指明了方向。同年10月,党的十四大正式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改革开放从此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从1994年起,中国财税、金融、外汇、外贸、价格及国有企业等方面的配套改革取得重要进展,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打下了坚实基础。

汪辜会谈

20世纪80年代,随着两岸关系趋于缓和及台湾方面开放台胞赴大陆探亲,两岸长期隔绝的状态被打破,探亲、旅游、经商逐渐增多,经贸关系迅速扩大,衍生出的许多具体问题需要两岸共同出面处理。

1990年11月21日,“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简称“海基会”)在台北成立,推举辜振甫为董事长。不久,海基会组团到北京访问,与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等部门进行了频繁接触。

1991年12月16日,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简称“海协会”),汪道涵当选为海协会会长。在双方共同努力下,1992年11月,海基会致函海协会,建议以各自口头声明的方式表述一个中国原则,再次明确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之原则”。对此,海协会给予积极评价。

1993年4月27日上午,为世人所瞩目的中国海峡两岸授权民间团体领导人的首次会谈——“汪辜会谈”在新加坡如期进行。按照双方商定的程序,“汪辜会谈”分别在27日和28日上午进行两场,在各个方面达成了一致。4月29日上午,会谈进行最后签字仪式。这为两岸关系迈入良性有序的发展轨道奠定了基础。

创办“希望工程”

1989年3月,国家统计局发布了一组数字:从1980年到1988年,全国中小学流失生达3700多万名;在每年400多万名流失生中,有100多万名是由于家庭贫困而辍学的。

1989年10月30日,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宣布建立我国第一个“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基金”,长期实施“希望工程”。1992年4月15日,“希望工程——百万爱心行动”计划出台。

“希望工程”实施以来,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赢得了海内外各界人士的广泛理解和积极参与,改变了一大批失学儿童的命运,改善了贫困地区的办学条件,促进了基础教育的发展;弘扬了扶贫济困、助人为乐的优良传统,推动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希望工程”已成为中国最具社会影响和享有崇高声誉的民间公益事业。

兴建三峡工程

早在1919年,孙中山先生就曾提出开发三峡水力资源的设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中央多次提出修建三峡工程。1956年,毛泽东挥笔写下“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的诗句,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筹建三峡伟业的雄心壮志。

1980年8月,国务院专门开会研究三峡问题。1983年年初,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提出可行性报告。1986年4月,中央和国务院责成水电部重新组织对三峡工程的全面论证。随着论证工作全部结束,1990年7月,国务院决定成立三峡工程审查委员会,对重编的可行性报告进行审查。

1992年初春,国务院同意兴建三峡工程,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1992年4月3日,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议案。1994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正式开工建设。2012年7月,三峡工程最后一台机组并网发电,标志着三峡工程建设基本完成。

三峡工程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也是一项对国计民生影响巨大的工程。建设三峡工程,圆了中国人的百年梦想。

猜你喜欢
三峡工程经济体制制裁
制裁之痛
三峡工程高清影像公布 等
中国宣布制裁三家美企
关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现状及对策研究
习近平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新思想
国企改革与市场经济体制下微观主体建立
欧盟对白俄罗斯制裁延长一年
制裁等于束手无策
规模第一的水利工程
为三峡工程集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