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成志
终于在日落之前,登上鳌鱼峰顶。
黄山一直就在那里,一路上,我们牵挂的是云。动车在赣州换向的时候,飘过几滴雨。坐小车由黄山北站疾驰赶往汤口,抬头看,乌云在翻滚。登上缆车,很快就坠入雾中,四周白茫茫一片,缆车的玻璃,沾满细小的水滴,聚集成珠子大,缓缓滴下。抬头看天上的云,一路总有一些失望。便以李白的诗给自己希望,“云霞明灭或可睹”。
云上和云下,是两个世界。缆车上到玉屏楼,迎客松前,即是满眼阳光。下山人,一位上海游客,一位印度游客,各赠我们一支手杖,是见到了我和老妻脸上的皱纹,说上山的路崎岖,用得着。也是祝愿,或者鼓励。
浑身被汗水湿透数次,方才上得鳌鱼峰。这是一条山脊,两面远望,都是云海茫茫。
古诗有“长河落日圆”,是西域的旷远,一种空间的悲凉。又有“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写长安的,一种时间的伤感。
两句写傍晚的太阳都无云,而黄山有云。眼前一篇锦绣文章,都在云海。
夕阳缓缓沉下,依旧是光芒万丈。云洁白,眼睛不忍直视,以手挡之。云海无限广阔,似乎全世界的白马都在这里,不可胜数,挤挤挨挨,背脊涌动,听得见马群扑腾嘶叫。
因为风,我们听到了山的呼吸,因为云,我们感到了山的气息。群山的巍峙令风骤变方向,云也随之宛转流泻,似在飘散,又在聚集,乍合乍散。若飞跑,若惊竦。云扑向山峰,瞬间似乎马群撞上了山巅,然而白云非马,瞬间穿过山间,于是知道山是一重一重又一重。云成为舞女,白衣舞女,舞姿婀娜,而又刚健。山上有松树,飞渡的云便衬托满山松树的英姿。松树枝干或者挺拔遒劲,或者妩媚灵动,都随着白衣舞女翩翩起舞。世有所谓“轻云”,若轻罗薄纱者。此间的云,和山、和松在一起,绝不可言轻。
落日衔山的时候,脚下的云阵,渐有一些浅浅的黄色。不远处一座山,山巅迎接着落日树和岩石,已经微微发红,仿佛透明。想来空气中还有一层薄薄的云,阳光照红山巅的云,山巅的红是一种感觉。转过身来,东方也是一片云海,云海里的山才真的被夕阳照红。
老妻说,登山三个小时,膝上旧伤疼痛,且慢慢前行。我便说,一路上留意风景。老妻笑言,见到如此气象宏大的落日云海,心满意足矣。
远方有一若隐若现的细线。上为天,太阳将所有剩余的光辉留在天上,将天染成了橙色,过渡到蔚蓝的高天。下为云海,如同一片海水,倒映着天,也染上些橙红。
太阳渐渐沉下,风渐小,不能摇动树枝,依旧可令白云浮动。云色由青白转向铅白,白马也罢,白衣舞女也罢,都歇息。无边的云已成暮霭,如呼吸一样慢慢起伏,似大江大河入海口浩淼的潮水,层层漫涌,缓缓,款款,气度庞然。
日头隐没在云背后了,远方云的脊背上,还有一抹淡到刚刚能看见的玫红,是光的谢幕。
我在山顶坐下,静心观云。
云海中洋溢着浓浓的诗意,流淌着美妙的无标题音乐。想起看过很多黄山的画。那些将眼见的云落到纸面上的画家,这云便被实在局限,不会流动,不会变化,不可用来想象,也不可能有无限的韵味。大画家黄宾虹是黄山人。初看他倾全力画山,画树,画流水,画亭屋,于云不着一墨。然而,近山的浓墨中有空白,远山的淡彩中有透视,满纸都有无拘无束的云的气息,到处都能看到云的灵动。
眼前是落日中的云,心中想的是大师的画。自然和艺术之间,有着空间虚实的对话。
天色漠漠向昏黑,傍晚该有大鸟飞过,或者林雀的鸣叫,可惜没有。山寂,林寂,云寂,万籁俱寂。听见前面有人喊我,那是老妻在唤。苍老的声音经过了密密松林的过滤,粗糙岩石的反射,便变得悠长。她已经走了很远一段路了,正站在前面的山坡。
匆匆赶上。老妻说,见与你一样在山顶拍照的人,都三个五个过来了。暮色四合,怕你一人独行,认不得路。
空旷的山幽静,只听见两支手杖一前一后,敲击着坚硬的石阶,同步的,是粗重的呼吸。
老妻问我,见识过鳌鱼峰是如何形状。我说没有。她说她也没有。
远处见到灯光,知道离开光明顶下的旅舍已经不远。又见到未黑透的天上已有一两颗星在闪烁。便谈论明天的日出,满心又是向往。
(选自2019年02月28日《新民晚报》)
【解 读】
黄山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古今中外的游客,慕名而来黄山观光的游客更是络绎不绝。徐霞客当年游黄山时写下了“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漫游黄山仙境》这两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徐霞客在这首诗的结尾深情吟咏:“游山要游徽黄山,不到黄山憾一生。天下游子痴绝处,无梦神游到徽州。”这篇散文中的作者和他的老妻或许正是天下痴绝游子中的普通一员。
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而闻名于世,这篇记游散文,作者倾情赞美的“日落风景”便是这日落时分的“云海”奇观。作者是以“云”作为写作的切入点来写景状物言情的,“云”既是这篇散文中的一条重要行文线索,也是作者的深情吟咏之景、情感寄托之物。
文章“开门见山”——“终于在日落之前,登上鳌鱼峰顶”,紧扣题目“日落风景”,独句成段,言简义丰,语短情长。“终于”二字传达出了作者发自内心的欣喜与庆幸,前面登山过程中付出的太多艰辛,与“登上鳌鱼峰顶”后“一览众山小”的心旷神怡相比,都显得微不足道了。
后面的文字,作者紧扣“云”来写,“黄山一直就在那里,一路上,我们牵挂的是云”“坐小车由黄山北站疾驰赶往汤口,抬头看,乌云在翻滚”“登上缆车,很快就坠入雾中,四周白茫茫一片”“抬头看天上的云,一路总有一些失望”“这是一条山脊,两面远望,都是云海茫茫”“眼前一篇锦绣文章,都在云海”“因为风,我们听到了山的呼吸,因为云,我们感到了山的气息”“此间的云,和山、和松在一起,绝不可言轻”“落日衔山的时候,脚下的云阵,渐有一些浅浅的黄色”“转过身来,东方也是一片云海,云海里的山才真的被夕阳照红”“下为云海,如同一片海水,倒映着天,也染上些橙红”“太阳渐渐沉下,风渐小,不能摇动树枝,依旧可令白云浮动”“日头隐没在云背后了,远方云的脊背上,还有一抹淡到刚刚能看见的玫红,是光的谢幕”“我在山顶坐下,静心观云”“云海中洋溢着浓浓的诗意,流淌着美妙的无标题音乐”“眼前是落日中的云,心中想的是大师的画”,“云”几乎贯穿全文的始终。在这些写云的语句中,既有因受天气影响而担心看不到云海奇观的隐忧,又有如愿以偿看到云海奇观的欣喜以及静心观云后的哲思。
作者综合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浓墨重彩地描绘了登上鳌鱼峰顶后看到的云海奇观。在登上鳌鱼峰顶前,“动车在赣州换向的时候,飘过几点雨”“抬头看天上的云,一路总有一些失望”,烘托映衬作者担心看不到云海奇观的隐忧。登上鳌鱼峰顶后,作者更是不惜笔墨,多角度多侧面艺术地展现云海奇观,表达自己对云海奇观难以掩饰的喜爱与赞美。“长河落日圆”“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引用古诗词不仅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内涵,而且以两句诗中傍晚的太阳都无云与黄山有云形成鲜明的对比,为“眼前一篇锦绣文章,都在云海”张本。“云海无限广阔,似乎全世界的白马都在这里,不可胜数,挤挤挨挨,背脊涌动,听得见马群扑腾嘶叫”“群山的巍峙令风骤变方向,云也随之宛转流泻,似在飘散,又在聚集,乍合乍散。若飞跑,若惊竦。云扑向山峰,瞬间似乎马群撞上了山巅,然而白云非马,瞬间穿过山间,于是知道山是一重一重又一重”“云成为舞女,白衣舞女,舞姿婀娜,而又刚健。山上有松树。飞渡的云便衬托满山松树的英姿。松树枝干或者挺拔遒劲,或者妩媚灵动,都随着白衣舞女翩翩起舞”“云色由青白转向铅白,白马也罢,白衣舞女也罢,都歇息。无边的云已成暮霭,如呼吸一样慢慢起伏,似大江大河入海口浩淼的潮水,层层漫涌,缓缓,款款,气度庞然”,这些语句成功地运用了比喻、拟人、叠词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艺术传神地表现了云海的奇谲与妩媚。在对云海奇观的描写过程中,引用、比喻、拟人、叠词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恰到好处;动静结合、视听结合、整散结合、想象与联想等表现手法穿插其中,使文章增添了几许亮色;表情达意真切自然,毫无矫饰做作之感,真挚感人。
总之,全文语言凝练而富有文采,结构紧凑而具有张力,情感真挚而不做作,主题集中而发人深思。整篇散文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了作者对日落风景的喜爱,对黄山云海奇观的赞美,虽是写日落中的云海,却丝毫没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颓废和伤感,更多的是“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的积极与达观,尤其是结尾的最后两句——“又见到未黑透的天上已有一两颗星在闪烁。便谈论明天的日出,满心又是向往”,传达出了作者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向往,对生活的执着与热爱,感情真挚,发人深省。
[作者通聯:安徽怀远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