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社交”时代的冷思考

2019-07-25 01:43周俊根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19年5期
关键词:离线社交软件

周俊根

【主题导语】

网络不仅给人们提供了更多的信息,而且也提供了广泛的人际交流机会,提供了一种拓宽社会关系新的交互性的空间。网络生活正日益成为人们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社交已成为现代人类的新型交往方式。这种全新的交往方式正对人类社会传统的交往产生着深刻影响,它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与生活方式。但相关社会伦理问题,也应引起关注与重视:“屏社交”正谋杀“深社交”、“面对面”比“屏社交”更重要、维护职工“离线”的权利……

【选文一】

“屏社交”正谋杀“深社交”

冯一伦

过去几年,移动互联网和屏幕社交席卷中国。青少年每天上网时长翻了将近两倍,且依然保持上升趋势。在每天平均4个多小时的上网时长中,有近七成的时间用于社交网络。

目前,中国大约75%的青少年拥有自己的手机,24%的未成年人时时刻刻都在线上。“屏社交”时代的洪流早已全面到来,不知不觉间渗入我们的生活。

手机是“屏社交”中的第一屏。有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移动端的用户增量主要来自小城镇和乡村等偏远地区,而且多是处在没有无线网络的环境中。对这部分用户来说,手机屏不仅是重要的社交屏,亦是唯一的社交屏。对城市用户来说,手机也仍是最普遍的社交第一屏。

今天,绝大部分人手机不离身,并频繁地更新换代。手机已经高度“进化”:手机上的“屏社交”软件及各种应用程序,诱使人们与手机难舍难分。手机最初作为一个通话工具,从短信时代就开始大量占据人们的非通话时间。在屏社交时代则变本加厉,与之24小时亲密做伴,這可以称之为“手机依赖症”或“屏社交依赖症”。人们找不着手机时慌乱失措,真恨不得把手机植入体内,使之成为自己的“器官”。

耐人寻味的是:似乎我们对待自己任何一个“器官”的关切,都不如手机这个“机械器官”来得频密。手机之所以能够成为我们的器官,是因为它能联网,它萃取了我们的“关系”,使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得以在扁平的屏世界进行重组和类聚。然而,“关系”经过萃取,在“屏社交”里将进化成另一种样貌。

如今,任何一种新社会行为的产生都很难忽略互联网的推动作用。在互联网大范围普及之前,人类交往的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框定在既定社会关系中,获得“邂逅”“偶遇”的机会很难。现在,互联网给人类的交往行为提供一个低风险、高隐秘度的沟通空间,于是一种“低成本、匿名、无压力”的关系模式也应运而生。

“屏社交”的扁平化,还带来了另外一些人际结构的再造:从现实加进屏中的关系未必是稳固的,而单纯由“屏社交”发展而来的朋友,未必是不稳固的。也正因如此,要建立亲密关系、实现深社交,变得越来越难——因为我们从潜意识中取消了它。人们松散地聚合在屏上,我们一直都在一个群列表中,也在对方的通讯列表里。在“屏社交”中,社群的存废、升级,总在发生。

“屏社交”在缓解我们孤独的同时,又让我们重坠孤独。一项调查显示,在智能手机上投入了太多时间的人感觉到孤立,62%的人表示自己主要通过“朋友圈”获知信息,但是对身边人和事没有兴趣。57%的人表示在阅读社交平台上的信息后,容易对现状不满。

“屏社交”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我们的存在感。它以其技术便利,最大程度地释放了人们难以餍足的贪欲,却无法帮助我们消化不断囤积的社交欲念和严重过剩的社交存量。

因而,当下我们的社交从来没有这么透明和做作——人人都并不真的在乎别人怎么样,却都乐于分享自己的状态,等待别人作出反应。如果没有人点赞跟帖,这条动态似乎就是不存在的。

(选自2018年2月9日浙江在线)

【解读】

目前,中国大约75%的青少年拥有自己的手机,24%的未成年人时时刻刻都在线上。“屏社交”时代的洪流早已全面到来,不知不觉间渗入我们的生活。人,生而具有社会属性,需要通过社会交际来获取生存信息。对于很多人来说,“屏社交”正在取代原始社交模式,尽管他们渴望拥有社交,却还是无可奈何地沦为了屏幕的“奴隶”。“屏社交”时代不可取代“深社交”,生活中的你我,不妨放下手机与朋友开开心心聚一聚,与家人推心置腹地聊聊天。

【选文二】

“面对面”比“屏社交”更重要

常 莹

据媒体报道,近期,201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大学生追踪调查(PSCUS)”研究结果公布。该研究对全国18所高校在校大学生和毕业生的生理和心理健康进行调查,数据显示,点外卖频率越高的大学生,其自评身体和心理健康测量得分越差,抑郁得分也越高。点外卖和健康之间是否具有必然的因果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得出点外卖频率与大学生的抑郁倾向程度正相关的考量,并不意味着高频点外卖会导致抑郁,还要综合考虑各种参数,不过,这也侧面反映了两个现状:大学生的社交弱化和大学生在选择上的主观能动性。

与其说点外卖的大学生抑郁倾向更高,不如说执着于屏幕的他们忽视现实社交的意义。大学校园里,这样的情形并不少见:很多大学生吃饭不去食堂排队,选择点外卖,不与人交流,默默吃完一餐。事实上,吃饭是门槛最低的社交活动,长时间不跟人交流,沟通能力会退化,抑郁的风险可能会增加。

况且,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现在的大学生更迷恋“屏社交”,一块屏幕解决多样生活需求,对于现实的社交需求渐渐淡化,对现实中的群体认同渐渐减弱。一个微信群,可以实时沟通;一个点赞、一个评论,就可建立感情。吃外卖上网聊天比线下聚餐在时间成本和精力成本上都小了很多。比起现实社交,屏幕下的当代大学生虽然在沟通成本低的网络社交中找到了群体参与感和认同感,但这并不能妨碍他们从心底感受到孤独。

已有的研究已经证明,沉迷在网络社交中的沟通,却恐惧于现实社交中的联系,长此以往,自然会导致内心情绪悲观化。这也是屏幕背后的青年一代所面临的社交现状。

当代大学生,个性、特点鲜明。丰富、优越的物质条件使得他们更加注重自我需求的满足,更加注重个性化选择。高频点外卖,可能是追求多元的饮食口味,可能是对学校食堂并不满意。他们敢于直面需求并以自己的方式解决,这说明,在选择上,他们具有更多的主观能动性。

故而,大学生的抑郁倾向程度不是点外卖一个单项要素能决定的。但得看到,国内的抑郁症患者中,大学生所占比例正在逐年递增。世界卫生组织曾指出,四分之一的中国大学生承认有过抑郁症状。由此,学校应该关注大学生高频点外卖这种现象。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社交需求占据人类需求很大的一部分。在这里,还需给大学生们提个醒:放下外卖软件,走出宿舍门,多留出一点情感交流的时间和空间给友人,也是让自己更加快乐的一种方式。

(选自2019年4月29日《光明日报》)

【解读】

吃饭是门槛最低的社交活动,长时间不跟人交流,沟通能力会退化,抑郁的风险可能会增加。或许正是这样的原因,调查数据显示,点外卖频率越高的大学生,其自评身体和心理健康测量得分越差,抑郁得分也越高。随着互联网的普及,通过“屏社交”,一块屏幕解决多样生活需求,社交需求占据人类需求很大的一部分,“面对面”比“屏社交”更重要,我们多留出一点情感交流的时间和空间给友人。

【选文三】

维护职工“离线”的权利

王言虎

如今,作为备受欢迎的社交软件微信,在方便社交与工作的同时,也因为这个平台催生了越来越多的隐形加班现象——据媒体报道,许多工作指令看起来只需要发个信息、查个数据,或者翻看一下聊天记录就可以达成,但正是这些看起来随手可做的事,让工作变成了24小时、365天的事,微信群成了“紧箍咒”,手机聊天框里装满了一些职场年轻人强忍着的担忧与焦虑。

互联网抹平了世界,技术进步给人与人之间的社交带来极大红利。但另一方面,当下信息分发又成爆炸态势,海量信息充盈于个人的手机屏幕,信息过载严重,人的精力已然不够用。

但是,在当前的社交环境下,一个人又不可能离开微信等社交软件:社交媒体时代,不少人的社交关系已经从线下转移到线上,甚至,一个人主要的社会关系就体现在通讯录与各种微信群里。快节奏工作、生活场景下,不少人往往只能选择在微信上交流,而不是像往常一样开会、打电话或约饭局。这是“屏社交”时代的一大特点。

尤其是社交软件加剧了工作的碎片化。因为现在在社交软件上就可以完成任务的分发,着实便利了不少。但这种便利的另一面则是员工要随时可应甚至随时可到。哪怕是已经下班,有什么任务领导只消动动手指就可以安排。

不过,一个基本的法律常识是,劳动者拥有正常的休息权。正常情况下,一个职员只要下了班,领导就不应该继续给他安排工作。当然,如果加班,既要征得个人同意,也要支付加班费。通过微信安排的加班,往往在家里进行,虽然这也是一种加班,但未必会有加班费的补偿,由此导致新的劳资矛盾。

此前宁波一饮品店店长因为深夜未能及时回复老板微信被辭退,尽管该女子通过劳动仲裁拿到1.8万赔偿金,但由此事激发的关于社交软件与工作之间关系的讨论在舆论场引来诸多争议。多数人认为,深夜要求回信息是一种带有强迫性质的隐性加班,既不合理也不合法;但他们又普遍反映,这样一种情势似乎难以避免。

这是一种新的职场伦理困境:社交工具的高度成熟,为社会观念、职场伦理带来种种不适应。员工皆反感,但面对须臾不可离开的现状,又往往无能为力。怎样厘清公与私之间的边界,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个标准答案。而这个时候,就需要呼唤法律为新形势下劳动者的权益撑腰。

他山之石可资借鉴。早在2016年,法国就通过了“离线权”法案。该法案规定,聘用50名员工以上的公司,不能在员工下班后寄电子邮件,员工有权利“已读不回”,以保障私人空间。而不少国际大企业也正视到“离线权”的重要性,比如大众汽车就规定下班后关闭公司的电邮服务器,戴姆勒则允许员工删除在假日收到的电子邮件。维护员工“离线”后的权利,在国际上正在不断得到重视。

基于此,我们或许也有必要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在相关既有法规上,增加对员工“离线”后休息权的规定,免除劳动者在信息时代的工作焦虑,以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选自2018年11月19日《光明日报》)

【解读】

“屏社交”时代,社交软件加剧了工作的碎片化,在社交软件上就可以完成工作任务的分发,哪怕是已经下班,有什么任务领导只消动动手指就可以安排。社交工具的高度成熟,为社会观念、职场伦理带来种种不适应。劳动者拥有正常的休息权,我们的法律法规也应增加对员工“离线”后休息权的规定,破解信息时代新的职场伦理困境。

[作者通联:江苏东台市秀峰华庭8-302室]

猜你喜欢
离线社交软件
社交之城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禅宗软件
异步电机离线参数辨识方法
呼吸阀离线检验工艺与评定探讨
浅谈ATC离线基础数据的准备
软件对对碰
离线富集-HPLC法同时测定氨咖黄敏胶囊中5种合成色素
谈软件的破解与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