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政坤 唐 珊 朱恩旭
(徐州工程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0)
著名的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一书中提出了一个预言:“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计算机革命之后,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又一次浪潮,将是世纪之交要出现的垃圾革命。”进入21世纪,垃圾问题显然已经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世界性的难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垃圾问题也被逐渐地放大。
我国对于垃圾分类的推广起步较晚,人们普遍没有正确的垃圾分类意识,导致我国垃圾污染严重。 由于垃圾桶缺乏合理的分类设计,无法引导人们完成正确的垃圾分类,用户体验差,亦影响了垃圾分类的效果。 因此文章将结合用户体验的设计原理,并以大学为试点,进行智能分类垃圾桶的设计探讨。
在《体验设计》一书中谢佐夫对体验的定义为:“将消费者的参与融入设计,以服务为舞台,产品为道具,环境为布景,使消费者在活动过程中感受到美好的体验”。由此可以看出用户体验是包含了产品、服务、活动和环境等多要素的综合性设计。
2017年,国际体验设计大会 (IXDC)主题为“重新定义用户体验:文化·服务·价值”。在用户体验行业发展的20多年中经历大规模的体验经济时代迎来各中新技术的兴起。产业结构、消费形态也发生了巨大转变。近年来,国内外出现了许多优秀的体验设计案例,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智能硬件的推出,在垃圾桶上的体验创新也是层出不穷。
国内新型的智能垃圾桶出现,目前普遍集中于社区智能垃圾桶。此类社区智能垃圾桶结合互联网智能硬件和云平台,往往同时具备环境检测、传感器、摄像头、WiFi模块、刷卡感应等高科技,可以通过刷卡或者手机等移动终端进行账户登录,同时,内含先进的材料识别技术,可以识别垃圾种类,倘若正确投递,会给相应的账号产生积分,而积分可以兑换相应的小礼品,以激励人们正确投递垃圾,积攒积分。先进的交互体验和激励机制,使得这类分类垃圾桶受到社区群众的广泛好评,从而大幅度提高了垃圾投递准确性和可回收利用率,并且培养了人们分类垃圾的习惯和意识,受到了很大的启发。而且大大的云平台会进行相应的数据统计,如垃圾投放的准确率、投放时间段等,通过其大数据统计,更加方便地了解倒垃圾分类的情况。背后进行合作的垃圾分类处理厂,可对垃圾进行有效的分类处理,从而实现垃圾从投递垃圾者到垃圾桶储存再到垃圾回收场回收的一整套完整流程。
Bin-e公司新近开发了一种全新的人工智能 (AI BIN)垃圾桶,通过传感器、摄像头、具有深度学习特点的AI图像识别算法来自动进行垃圾分类。Bin-e垃圾桶的用户只需在垃圾桶前扫描一下垃圾,舱门便会打开,然后用户将垃圾放入其中便可以了。另外,垃圾桶的内容、剩余空间都会即时上传到云空间,而回收公司只需要通过App即可随时检查。但不提供积分奖励机制。
英国剑桥也研发了一款智能垃圾桶,使用人脸识别系统和机器学习来帮助人们进行垃圾分类,其具备独特的材料识别系统,使用时将垃圾放到扫描区,新型的垃圾箱会扫描垃圾并识别出垃圾的种类,同时相应的垃圾桶会有提示,辅助垃圾分类。主要根据人脸识别系统和人工智能,使用配套的App,将正确的垃圾分类转化为积分,作为捐献给慈善机构的款项。
目前,高校校园并未出现类似搭载互联网技术的智能分类回收垃圾桶,并可以将其改善投放于校园环境中。
分类垃圾桶的功能性策略,主要可以表现为对于不同种类垃圾的材料识别,以及及时地给予垃圾投递者正确或者错误投递的反馈,从而实现垃圾的分类。
目前,国内普遍分类垃圾桶分为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但却并未标明哪些垃圾是可以回收的,哪些垃圾是不可以回收的,导致虽然标明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但由于人们分类意识和常识的缺失,无法正确地完成垃圾的分类,体验不佳。
因此,应着手于更加具体的垃圾种类,而非只是空泛的写上可回收和不可回收。比如校园常见的可以回收的垃圾,主要有塑料、金属、纸类、玻璃,可以从这些常见的可回收垃圾入手,将常见的垃圾和垃圾桶一一对应,一个垃圾桶专门用来回收塑料,一个垃圾桶专门用来回收纸类,一个垃圾桶标明有毒有害,用来收集电池、灯管等污染环境的有毒垃圾,将垃圾分类细致化、具体化,既给学生群体以明确的垃圾分类标准,又方便了人们来回收垃圾。
交互策略主要涉及如何便捷的登录个人账户,以及如何更加方便的投递垃圾。目前较为热门的登录方式主要为刷卡、指纹识别或者手机扫码登录。但刷卡需要携带卡片,指纹识别需要触碰垃圾桶本身,容易污染手指、交叉感染,而手机扫码相对费时。随着人脸识别技术的成熟,人脸识别可以作为一种新兴的账户登陆方式,并且不用借助其他的媒介,不用触碰垃圾桶本身,识别效率极为高效。因此,希望借助人脸识别模块,搭载最前沿的智能识别技术,只需站在垃圾桶面前即可完成人脸识别登录账户信息,快捷高效。
而不同种类的垃圾大小不一,比如塑料类主要为塑料瓶,多为圆柱形,而纸类多为快递盒,压扁后较为扁平,因此试图将不同种类的垃圾桶的投放口做成不同的形状,比如塑料类回收垃圾桶将投递口做成圆形方便塑料瓶的投递,而纸类回收垃圾桶,将投递口做成较为扁的矩形,从而诱导人们主动将纸盒压扁进行投入,同时可以缩减体积,储存更多的垃圾,而其他类的垃圾可以做成方形,以进行区分。不同形状的垃圾投放口,既方便了不同种类垃圾的投放,又引导了垃圾投放者依据投放口的不同,投放不同种类的垃圾,减少投递过程中的反应时间,可谓一举两得,详情见图1。
图1 创意垃圾桶本身标明垃圾种类
“好嘞”便民服务站借鉴社区智能分类垃圾桶,将互联网与垃圾桶相结合,利用云平台技术,使每一个用户拥有自己独立的账户信息。在投递垃圾前登录自己的账户,使系统检测投递人的身份,对于正确的投递行为,对其对应的账户进行积分奖励,而对于错误的投递行为发出警告,警告投递人投递错误。通过微信小程序等各种平台,将用户的积分情况进行公示。这种方式使大家都可以查看自己的积分排名,借此激励人们正确投递垃圾,积攒积分使自己的排名上升,同时积攒的积分可用于兑换校园礼品等,详情见图2。
图2 “好嘞”便民服务站垃圾分类点
校园分类垃圾桶的外观,需满足环保、现代的要求,又要迎合学生群体的审美,这样才会给予用户较为愉悦的心理感受,同时吸引人们去投递垃圾,减少反感心理。色彩不宜过于花哨,可以通过不同的颜色进行垃圾分类区分,标识可采用明度和纯度适中的色系,那系统本身可采用饱和度较为低的灰色或白色, 给人以纯净的感觉。造型避免过于另类,应当简约、时尚。投递口高度适宜,方便不同身高的男生女生投递垃圾。而储藏垃圾的垃圾箱要避免外漏,尽量做到内部,以减少人们直视脏乱垃圾的反感。人脸识别模块的高度亦要考虑人机,投递人站在垃圾桶前20~30 cm的距离,人脸识别覆盖的范围要能包含不同高度人群。
以交互体验为中心,以校园分类垃圾桶作为案例,从功能、交互、奖励机制和外观等方面充分考虑学生用户的感受,希望培养大学生分类垃圾的习惯和意识,并积极地带动周围的人行动起来保护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