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是隋唐留给后世的一份重要的遗产,从此以后,国家选拔人才不再看门第,看背景,而是看重才能,通过统一的考试竞争脱颖而出。不过,仔细想想自有科举以来,古代的考生千千万,考试周期漫漫长,如果不事生产,只忙着做学问,可能真的会衣食无着。在交通不便利的背景下,古人就连进京赶考都是件耗资不菲、费时费力的事情,如果一个考生出生于偏远省份,那更别提这份辛苦了。
早在唐朝时期,随着科举制一起建立起来的就有各种各样的助学助考机制。
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就曾经颁布敕令,“吏部省试其下第人各赐绢五匹,充归粮,各勤修业。”
也就是说,没考上举人的学子也不要担心,朝廷会为每个人发放五匹绢作为回家的路费,这个人性化的措施也是为了保证考生没有太多的经济负担,来年再接再厉。据说到了唐朝繁盛时期,甚至还赐予食物,对考生有一些医疗救助,个别省份的政府还免除了考生的渡船费。
向以“重文轻武”著称的两宋,的确为读书人设立了很多优待与资助款项。
担心跋山涉水的路费与住宿费?不要愁,朝廷会给考生发一种“交通住宿券”,不用累计里程数,不用支付会员费,拿着券就可以使用官方交通工具,并且在官方驿站借宿。这样一来大大减轻考生们对于费用的担忧,某种程度上也保证了人才真的能够有机会去考试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