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的元帅
——彭德怀

2019-07-25 08:27关捷
乐活老年 2019年6期
关键词:元帅湘潭彭德怀

文/关捷

·正堂屋里,高挂牌位,上书“天地君亲师”,元帅却将这四字改成“天地国亲师”。

·他被罢官,乡亲很难过,他说:“只要你们不饿肚子,我怎么着都行啊!”

·彭德怀纪念园建成,发放了数千张门票,竟来了数万人,绝大多数是湘潭百姓。

在彭德怀元帅的故乡,无论走到哪个角落,你都会看到这位兵马大元帅的“影子”,随便一个人,都会拉住你的手,讲述一段元帅故事,他们讲“平江起义”,讲“百团大战”,讲“保卫延安”,讲“抗美援朝”,讲“虎啸庐山”。他们共同的结论是:彭老总是我们老百姓的元帅!

彭德怀元帅的故居就在乌石峰下的黄泥坪,这里背靠青山面对平野。285年前,彭德怀的六世祖彭忠遂——一位27岁的茶商决定在这里定居。

从彭忠遂开始,彭家在这里生活了近200年,以至于形成了人口众多的彭家围子。1898年10月24日,一个对中国影响深远的伟人诞生了——彭德怀!湘乡九溪彭氏家族默默无闻的平民历史从此发生了巨大改变。

湘潭文化精神 家国意识人民情怀

这支彭氏的世系是这样的——

彭忠遂——彭良朝——彭臣坤——彭正胜——彭安恭——彭民言——彭德怀。

当初,茶商彭忠遂是想改变命运的,但200年来6代人过的却是贫穷的日子。1913年,15岁的彭德怀带着对贫穷的满腔怒火,走上了他向往的为穷人打天下的革命道路。

站在寨子中央,环顾四周,强烈地感受到山乡磅礴的气势。湘潭这个地方,唐宋以来,巨星如云。远的不说,在我党历史上就有毛泽东、刘少奇、彭德怀、陈赓、许光达、谭政等。这里距毛泽东的家乡38公里,距刘少奇的故里65公里。

“重教化讲名节,轻利禄憎邪恶,宁折不弯。对真善美的强烈追求,对国家民族对人民的挚爱,对建功立业尚武精神的心醉。”如此高贵的精神气质在湘潭大地荡漾,影响一代又一代湘潭人。

我们从这里似乎可以看到彭大元帅精神气质的轮廓了。然而,这仍然不够。

在当地县志和文史资料上,记者看到,湘潭彭氏家族,自东汉到清末,形成了从军、尚武和造反的传统。历代农民起义中,彭家不是出领袖就是出将领。彭德怀伯祖五十老倌,是太平军将领,硬功、轻功全部精通。彭德怀从5岁开始常去他那里看他教徒。据他本人回忆说:“幼年生活期间,思想受伯祖父的影响深,他是从太平军逃回家的,经常给我讲太平军故事,我便产生了为穷人找出路的思想!”

彭德怀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他只读过两年私塾,但湘潭的文化精神早已深深渗透到当地人的灵魂之中,他不能不受到强烈熏陶。

彭德怀的故居,是1926年彭德怀翻建的。这是典型的湘潭民居,在正堂屋里,高挂着祖宗牌位。湘潭汉族人家常在这里写上“天地君亲师”,表示对天地君王祖宗和老师至高无上的尊敬,但彭德怀元帅却将这几个字改成了“天地国亲师”,一字之差,境界飙升。

元帅原名彭得华,入湖南讲武堂后,他已与共产党人段德昌开始密切接触,立志为共产主义理想而带兵打仗。他将自己的名字改为彭德怀。他对结发妻刘坤模说:“你知道我为什么要改名彭德怀吗?古人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我不想升官发财置田买地,我要跟着共产党,做一个有道德的多为人民办事的人。”上个世纪20年代,革命风暴中,他开始了戎马生涯。从此,中国人民最勇敢的儿子彭德怀威震世界。

伟大的亲民形象 在家乡人记忆中凝固

1913年,彭德怀因参与饥民闹粜而逃离乌石。此后,他曾四次回家乡,分别是1922年、1925年、1958年、1961年。后三次回乡的故事,当地乡亲如数家珍。

画面1

1925年夏,已是湘军营长的彭德怀,因为“转战劳累,染病在身,请假回家服药休养”。

一走进村子,彭德怀就到村里人家走访。之后,他对妻子说:“眼下旱灾严重,邻居们揭不开锅,我要拿出钱来向财主买10石谷,分给附近的无粮户。”

妻子说:“这是很好,可是,你的钱是治病的呀。”

他说:“我的病早晚会好的,但现在救人家的命要紧!”

说罢,他让弟弟造了一个缺粮户名册,然后买来10石谷,按名册分给大家。至今,乌石寨的老年人还在对后生们说:“咱乌石现在人丁兴旺,是因为彭元帅救了我们,不是他分给大家救命的谷子,我们当年就饿死了,哪里会有你们?”

画面2

1958年12月,彭德怀回家乡做调查。听童年时期的朋友肖九阿公说,乌石要在楠木冲修水库,非常高兴。

回到北京后,他寄回500元钱,并在信中说:“在水里养鱼,改善农民生活!”至今乌石水库仍在当地发挥灌溉作用,乌石也成了鱼米之乡。

画面3

还是这一次回乡,彭德怀走进乌石小学,学校搞军事化管理,不让学生回家,住在学校里吃大锅饭。彭德怀在旧戏台下看到一个饿得无精打采的学生,问道:“孩子,你怎么了?病了吗?”

小学生说:“饿的,没有饭吃!”

彭德怀无言,半晌,他掏出5元钱,对那个学生说:“拿去买点东西吃吧。”学生不要,他就硬是塞了过去。

彭德怀随后对校长说:“我先给你们100元钱,改善孩子们的伙食,把学校修一修。以后我每月都寄点钱回来,不要太苦了娃们。放他们回去吧,别在这里搞军事化了,娃们想家。”

那天,乌石小学的学生们吃了一顿饱饭,像鸟儿出笼一样飞回了家。至今在乌石,还流传着一句歌谣:“彭总进学校,细伢喜发跳。”

画面4

在瓦子坪,彭德怀看到公路上有个孕妇挑着一担铁砂在艰难地行走,他下车一问,原来是去炼铁的。他抢过挑子就担在自己的肩上,孕妇刘金莲说:“彭元帅,我怎么能让您帮我挑?”

彭德怀说:“那怎么让你来挑?”

刘金莲说:“大跃进不干不行,不干就要挨打就要扣饭!”

彭德怀愤怒地说:“少你一个驮肚婆就干不成器了?太不讲理了嘛!”说罢,叫工作人员把刘金莲让进他的吉普车,自己挑着担子往前走。刘金莲泪如雨下……

画面5

在黄荆坪,几个民兵押着一个老汉往公社走,彭德怀见了,马上喝住。民兵说:“这老鬼,对抗大炼钢铁,不让砍树!”

老汉说:“那棵树留下好,我没说不让炼铁。”

彭德怀看了看路边那棵老树,说:“放了他,我看他说得对,路边的树都要砍光了,过路的连乘凉也不得了。”如今,这棵参天乌桕被人称为“元帅树”。

针对部分干部对待群众的粗暴作风,彭德怀提出了“八不”的规定:一、不搞瞎指挥;二、不搞浮夸;三、不说假话;四、不搞强迫命令;五、不打人;六、不罚口粮;七、不拆社员房屋;八、不毁森林。

画面6

彭德怀看到门前的黄泥坪是块荒地,就说:“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地荒着,我们开吧,我们实行谁开谁种谁种谁收的政策,不能眼看着饿死人哪!”说罢,卷起裤管,这位威震世界的兵马大元帅就率领侄子彭康志走进黄泥大坪开荒。社员们见状,也都下地和他一起挥锄。如今这块地已成为旱涝保收的60亩良田,每年平均亩产达1800斤。当地农民有歌谣:“黄泥大坪过去荒,如今变成大粮仓。幸福不忘彭元帅,搭帮他的好主张。”

树碑立传朝拜 家乡人民特殊的纪念

自1961年分手后,乡亲们再也没有听到彭德怀元帅的消息。直到1978年12月24日,中共中央在人民大会堂给彭德怀公开平反,大多数乡亲这才知道,彭老总已于4年前去世了。

关于彭德怀的各种报道纷纷面世。当乡亲们得知彭元帅喝的最后一口水是老家的茶水时,内心都非常难过,他们纷纷来到彭德怀故居,凭吊老元帅。

在故居里,彭康志含泪对大家说:“伯父讲的最后一句话是,国防工业和科研跟不上需要,他说他最担心……他还说,在朝鲜战场吃过一个东北的苹果,很甜,家乡的人吃不到苹果,能不能搞培植,把我的骨灰运回当肥料?种苹果吧……”

很多人听到这里,痛哭失声。有位老人哭喊道:“钟伢子哥,你临死还想着咱们国家想着咱们老百姓,你这些话让我们心疼啊——”

从那以后,乡亲们就开始培植东北的苹果,多少年过去了,也没有成功,因为湘潭的土地长不了苹果。

1998年9月,根据中央指示精神,家乡人民为彭德怀修建了陵园,并迎接元帅的骨灰回到故里。人们在彭德怀的墓前特意修了个巨大的果盘,在苹果形状的地里面种上红桎木——这种树一年四季都是红的。乡亲们是想告诉彭老总,他的心意大家收到了,苹果种不成,种一个象征性的敬献给老总吧。

家乡人理解彭老总,他们在他的墓前特别塑造了一个有棱有角的巨石,暗喻元帅刚直不阿的品质。当年在朝鲜战场被彭元帅赞为“万岁军”的38集团军为纪念园修建了巨大的仿古牌楼,广州军区全体将士出资雕塑了元帅铜像。铜像高8.1米,象征彭德怀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之一。大元帅背依乌石峰面向卧虎峰,身着戎装威风凛凛地站着,双眼蓄满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切。

1998年12月,彭德怀纪念园建成。园里发放了数千张门票,结果竟来了数万人,绝大多数是湘潭的老百姓,他们有骑车来的,有打车来的,更有翻山越岭徒步来的。他们黑压压地聚在铜像广场,仰视着那座像乌石峰一样锐不可当的元帅雕像,眼睛里闪烁着泪光,说着大致相同的话:“彭大元帅,你可回家了!”“以后我们世世代代守着你!”“回家好,回家我们就不让你那么操劳了!”

彭德怀元帅膝下没有子女,但他故居的门前总是车水马龙,每年都有30多万人前来参观,以百姓和军人居多。每到重大节日,乡亲们都要从四面八方赶来朝拜元帅,以湘潭人特有的方式纪念元帅。

彭德怀元帅就这样永生在他的故里,永生在故里的乡亲们中间!

猜你喜欢
元帅湘潭彭德怀
彭德怀:一把扯下自己的画像
湘潭:天生C位
不愿照相的彭德怀
不愿照相的彭德怀
通城起义:罗荣桓元帅之路第一功
湘潭红色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研究
彭德怀不愿照相
“元帅”在西方最初竟是“弼马温”
湘潭80万亩超级稻增产6万吨
元帅刘伯承家训:一定要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