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视听景观效益开发视障者导盲空间设计策略

2019-07-25 09:27
现代园艺 2019年15期
关键词:盲道流线效益

沈 璐

(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51)

0 引言

当代城市中导盲体系破碎与视障者出行环境恶劣是严重的社会问题,也是当代城市无障碍设施建设的关键性技术难题。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社会现阶段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根据《人民日报》报道,视障者在我国总人数占1%,人数超过1400 万,已经成为了世界上视障者占比最多的国家,视障者的户外活动需求得不到满足,是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不平衡不充分的体现。

目前视障者出行有3 种方式:导盲棍探路、导盲犬引路和熟人带路[2]。穿行马路时车辆穿行的噪音增加视障者判断出行流线的难度;盲道上的障碍阻碍视障者出行;人流繁杂的重要建筑物出入口使视障者出入困难,视障者不能独立安全出行是目前困扰他们最大的难题。

盲道的景观效益开发设计是导盲空间研究现状所缺失的。根据中国知网检索结果计量可视化分析得出:当前盲道设计研究在无障碍设计层面居多,占比达到49%[1-3],结合人行道路及市政交通路网的研究较少,占比20%(图1)[4-6]。现状盲道研究大多强调于无障碍技术,与其他设施结合的研究,侧重于人行道、市政交通路网的结合,而在城市层面,作为弱势群体出行空间,在景观效益、社会效益层面的研究缺失。同时,目前我国城市街景面临着空间单调和景观失语的问题,这为视障者户外出行空间开发提供新视角。从视障者、健视者2 类群体需求角度出发,满足视障者安全高效、户外交流的出行需求,同时提供听觉景观效益,为健视者提供有秩序的出行流线,形成兼具视听景观效益的街道景观。

图1 户外导盲空间研究主题分布

1 导盲空间现状调查

现状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情境模拟法,对视障者主要导盲空间盲道进行调查,健视者盲道认知调查以问卷法为主,访谈法为辅,主要调查内容为盲道的景观效益和健视者人文关怀意识;视障者导盲空间认知调查以访谈法、情景模拟法为主,主要调查内容为盲道使用安全和现状出行痛点。

1.1 健视者盲道认知

通过对我国不同年龄、身份、地区的129 名健视者问卷调查了解盲道现状认知情况,从图2 可以得知:对盲道比较关注共51 人,占比39.5%,不太关注或者很少关注的共55 人,占比达到42.5%,很关注的人数较少。关于盲道对视障者的重要性,认为很重要的人占绝大多数,45.7%的人不去在意是否走到盲道上,40.3%的人不会去走盲道,14.0%的人会特意去走盲道。

关于盲道建设是否必要,74.4%的人认为有必要,25.6%的人认为没有必要。关于盲道被占用的主要原因,被调查者中56%的人认为与有关部门对盲道的监管不足有关,另有44%的人认为与对盲道的宣传不足、市民对盲道认识不够有关。关于盲道的现存最大问题调查,被调查者中60 人认为是被占用,35 人认为是设计缺陷,22 人认为是设施不全,另有12 人认为是破损严重。

图2 问卷调查饼状图分析

对于盲道上很少有视障者走的原因,50%的人认为与盲道被随意占用和破坏有关,50%的人认为与盲道设计不合理有关(见图3)。在改善盲道的使用问题上,接受调查者中,主要的2 种思路分别是:54%的健视者认为可行的方法是加强对盲道的监管力度,对占用盲道的车辆及其他设施进行适当罚款,46%的人认为加大对盲道的保护宣传力度(见图4)。

图3 盲道使用率不高原因分布

图4 盲道改善方法调查

对于能代替现有盲道、给人们带来景观视觉观赏体验的“新型盲道”,调查者中共92 人表示支持,占比达到71.3%(图2)。如果新型盲道有提示功能,被调查者中愿意主动让路并清排路障的人共94 人,占比达到72.9%。

通过问卷调查与现场访谈分析可知,盲道与健视者具有很大关联性,具体可以得出以下5 点结论:①现状盲道存在颇多问题导致使用率不足,需加大建设管理力度。②现状盲道缺少景观效益、社会效益等更高效益的开发利用,使用效益较低。③多数健视者认为,盲道路障太多是导致其使用率不高的原因,而健视者是造成该问题的主体,健视者与盲道之间的矛盾需加以正确处理。④多数健视者有较高的人文关怀意识,且比较关注盲道及视障者的出行安全,并表示若盲道建设符合规范愿意为视障者让行。⑤多数健视者认为盲道有必要加以建设,并且表示“新型导盲空间”安装导盲提示系统帮助视障者出行并可以呈现多样的街景,是呈支持态度的。

1.2 视障者导盲空间认知

结合现场踏勘和情景模拟法,调查导盲空间现状问题,通过对31 名视障者访谈结论,以空间场景痛点形式见表1。

表1 视障者户外出行痛点场景分析

图5 盲道现状问题

1.3 现状总结与发展趋势

现状我国导盲空间存在很多不足,盲道本身建设的不完善、不实用、不美观等问题以及导盲设施与健视者之间的矛盾、新开发导盲技术不满足视障者需求等问题,需要从风景园林学科领域及人工智能时代的研究实践中找寻答案。

以景观为导向设计城市户外导盲系统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考虑视障者的安全、高效的出行需求,健视者出行时对于城市绿道景观的需求,提出无障碍、易识别、可交往、智能化的多联动导盲空间景观效益开发设计策略,解决现状盲道使用率低、视障者“足不出户”的问题,提高人们对于导盲空间的关注度,增加城市街道景观界面的丰富度,使盲道具有更大的社会效益。

2 盲道视听景观效益开发

将街道景观作为一种导盲标识,满足现代景观美学群体评价标准,确立合乎人群价值观及行为方式的环境建设体系,街景单一及导盲过路问题就会迎刃而解;通过语音系统提示视障者路况及位置。将导盲空间完整化、系统化,具有改善街道环境、健全导盲体系、提升城市功能、促进社会和谐等积极意义。

以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为引领的新技术,越来越深地介入风景园林领域之中,风景园林设计在保持传统设计手法的同时,呈现出数字化技术转型趋势,街景设计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使用者行为习惯及城市文化塑造。设计中运用ZigBee、AI、全息、激光投影等技术更好地实现导盲及景观功能,有利于街道品质的提升,人群对导盲环境关注度的上升及健视者与视障者在出行空间中配合度的提高。满足健视者及视障者2 类人群的出行、安全、景观视觉3 种维度需求的导盲空间景观效益开发的技术方法框架。

从安全范式和景观范式2 个角度进行考虑,在满足不同人群需求的同时,实现打造人文关怀与提升城市品质的设计目标。安全范式运用ZigBee 无线定位视障者位置并通过语音模块提示视障者位置路况等信息;AI 技术的深度学习通过建立具有阶层结构的人工神经网络,通过学习视障者形态外貌特征,运用AI 摄像系统识别并提示健视者让行。景观范式运用的全息技术、激光投影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在风景园林领域起到美化城市景观空间、高效利用时空维度的作用。从安全范式和景观范式出发,利用多重联动解决现状户外出行中的人群、流线矛盾等问题。

表2 多维需求的技术方法框架

在视障者出行空间范围内,处理好了点、线、面之间的构成关系就能解决基本的出行问题,“点”为过路空间,“线”为盲道行进空间,“面”为建筑物入口前广场设计,三者共同组成视障者户外出行空间体系,运用人群联动、流线联动、空间联动的设计策略以解决现状矛盾,实现盲道的视听景观效益开发模式。

2.1 人群联动

健视行人、视障行人及驾车者是户外出行环境中相互制约、合作的3 类人群。现有出行空间、导盲空间及街道景观设计往往仅局限于单一人群的使用需求进行设计,使其出现了多重矛盾,导致盲道使用率及人群出行效率降低。

根据3 类人群的户外出行需求进行联动设计,将健视者的景观需求与视障者的出行导盲需求相结合,形成具有感知导盲作用的街道景观设计(图6),使其在满足视障者安全出行需求的基础上,为健视者提供设施识别性、景观美观性、环境多样性等街景需求,解决现有人群矛盾点,构建和谐共享的户外出行环境,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

图6 人群联动三元结构示意

图7 流线联动三元结构示意

图8 空间联动二元结构示意

在过路导盲空间中,分为交通管制和非交通管制区域,利用ZigBee 技术检测视障者位置,通过为乘车健视者提供投影景观,提醒其视障者的位置,交通管制区域需要考虑红绿灯的状态或时间,语音提示系统提示视障者前行或等候(图10),非交通管制区域无红绿灯,通过AI 技术检测到车辆停止状态后提示视障者继续前行(图9)。实现和谐共享的过路导盲空间和数字化街景美化空间的融合。

盲道行进空间为视障者设置更好的无障碍设施,为健视者设置盲道两侧灯带景观,当视障者临近,灯带变红提示健视者让行(图11)。

建筑前入口处为使用设置休憩景墙,当视障者进入建筑入口时,景墙两侧开启全息投影提示健视者“视障者即将进入请离开景墙”(图12)。

点、线、面3 种空间分别利用不同人群的联动消除户外出行中的矛盾点及问题,实现出行环境的和谐、共享理念。

图9 非交通管制区域过路空间设计

图10 交通管制区域过路空间设计

图11 盲道行进空间设计

图12 建筑入口广场空间设计

2.2 流线联动

出行环境中,人与车的流线有着一定的矛盾,现阶段为保证安全高效出行,大多推行人车分流,缓解了交通事故的发生。由于视障者生理的特殊性,需要车和健视者让行,因此将车、健视者的流线和视障者流线分离,利用虚拟景观提示让行,运用健视者让行模式以提高视障人群户外出行流线的主动性,消除视障者行进过程中的不便及障碍(图7)。

过路导盲空间中主要利用投影系统分离车的流线与视障者流线(图9、图10);盲道行进空间利用激光灯带分离视障者与健视行人流线(图11);建筑入口前广场空间利用景墙及投影技术分离视障者与健视行人流线,减少流线矛盾点与冲突点(图12)。

2.3 空间联动

空间绝不是意识形态的附庸或是社会和经济活动在地域上的简单投影[9],而是既作为社会行动与关系的结果,同时又对其他城市系统具有整合效用和制约力[10]。以发展观的视角将“以人为本”的景观空间与“人文关怀”的导盲空间相结合,运用点、线、面3 种空间维度串联空间体系,其中利用灯光系统、语音系统、投影系统等景观设计要素进行空间营造制约城市行为体系。在为视障者提供主动性、安全性无障碍空间导盲体系的同时实现了街道美学色彩多样、尺度宜人、指示性、人文性的指标评价体系[11]。

点状空间中利用虚拟景观投影技术营造良好的街道景观,同时利用投影技术提示车流为即将过路的视障者让行,达到双方互助互利关系,营造和谐美丽并具有人文关怀的过路景观导盲空间(图9、图10);盲道具有“线”元素的空间特征,在视障者行进过程中通过ZigBee 技术检测视障者位置,AI 技术检测周围障碍,运用盲道两侧灯带提示健视者让行,呈现具有照明、提示美化城市功能的景观(图11);出行环境中广场是“面”的演绎形式,建筑前广场(如:商场、车站、学校)的面积较大,人流较繁杂,融合点和线的设计手法,利用四面开敞性景墙模拟十字路口空间特性,提供健视者为视障者让行的特点场所空间和固定时间,利用景观的营造提升健视者和视障者双方进入建筑入口的效率(图12)。

点、线、面3 种空间利用不同的景观空间营造方式形成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视听景观效益开发导盲系统。以此为城市建设中的导盲系统空间提供更大的社会效益。在具有人文关怀价值的同时将导盲空间转化为全健视者可使用的城市公共景观空间,为街景改造和导盲空间利用层面提供了解决思路和设计手法。

3 结语

通过对健视群体、视障群体的调查发现,以盲道为主体的户外导盲空间存在严重的社会问题,其一,视障者无法利用盲道进行必要的社会交流,难以满足基本的使用需求。其二,盲道不能彰显人文关怀与社会效益和怡人的街道景观效益,基于安全范式和景观范式的技术方法,为营造具有人文关怀、城市品质的视听景观空间提供支撑,视听景观效益开发策略在风景园林美学和人工智能技术基础上,将视障者与健视者2 种人群在行为活动上进行联动。同时,利用ZigBee 技术在时间控制角度进行流线联动,利用全息和激光投影技术在导盲空间中进行景观化诠释,解决现状导盲作用不足、景观失语的问题。

以盲道为主的导盲空间存在于城市的方方面面,基于视听景观效益开发的导盲空间是完善城市无障碍体系,强化城市人文关怀属性,彰显城市景观空间效益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猜你喜欢
盲道流线效益
草粉发酵 喂羊效益高
莲鱼混养 效益提高一倍
信息熵控制的流场动态间距流线放置算法
“盲道十八弯”之忧
几何映射
盲道
冬棚养虾效益显著,看技术达人如何手到“钱”来
果园有了“鹅帮工” 一举多得效益好
基于特征分布的三维流线相似性研究
大型客运站旅客流线设计及优化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