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金荣 解郭其 孙磊磊
城乡协同发展时代背景下,乡村环境的整治、提升和复兴一直是国家、地区重点关注与倡导的方向。然而在城乡一体化浪潮中,乡村物质环境与社会结构的矛盾日益凸显,如农村资源利用率低、农田闲置、自身经济发展缓慢、地域特色流失等。[1]如何将乡土环境、人文环境、景观环境、产业环境有机结合并激发乡村的活力显得尤为重要。为解决乡村发展难题,国家层面提出一系列优化提升乡村活力的规划理念。其中“特色田园乡村”是继“新型城镇化”“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等乡村振兴理念进一步推广探究而提出的重要决策,并在江苏省率先开展建设;行业内围绕缩小城乡差距、改善乡村环境、优化空间格局、促进乡村改造提升开展研究,探索复兴乡村建设与发展活力的愿景框架。[2]不过在实际操作层面,建设难以脱离较为单一的乡村改造策略、方法手段参差不齐,也出现常常忽略原住民参与意愿等问题。因此,本文旨在方法和观念层面梳理特色田园乡村的框架模式,聚焦于乡土环境中最为重要的要素之一——乡村景观空间的整合与提升,探索以人为本的“体验式”景观空间形态与主体行为参与的关联性。研究选取苏州树山村虎巢里为典例,分析其景观空间的层级与动态序列结构,进一步提出针对特色田园乡村景观空间的更新设计与优化提升新思路和方法。
乡村聚落是发展特色田园乡村模式的基本空间载体,在“特色田园乡村”①的目标框架下讨论乡村“体验式”景观空间形态的分析,对于乡村环境更新与进一步提升具有可操作意义。其中“特色”是指产业、生态及文化特色;“田园”指的是田园风光、建筑及生活;“乡村”则是指美丽乡村、宜居乡村及活力乡村。[3]本文试图以特色田园乡村发展模式为基本导向,采用实地调研法、图解分析法分析树山村虎巢里的景观空间,探索“体验式”特色田园乡村的景观空间模式和形态优化策略。本研究中景观空间类型主要包括:“聚落空间”——指人类居住地的生活性空间;“生态空间”——指山、水自然资源良好,人为破坏性较小的景观空间;“田园空间”——指乡村农业用地,可利用第一产业驱动第三产业的萌发,是生产性与娱乐性交融的空间。借助景观空间形态与主体人“行为体验”的关系,对树山村景观空间进行优化研究,并能为类似规模、特色的乡村景观提升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推动乡村整体景观空间的可持续性发展。
树山村位于苏州西北郊虎丘通安镇太阳山板块浒通片区交界处,地处高新区中心位置,体现“城郊村、镇缘村和景区村”的三重特征。该区域包括散落分布的10个自然村,稻田密布,山水格局良好,有着得天独厚的景观空间资源。该村庄北至兴贤路,南至大石山,东至鸡笼山,西至东塘河,总占地约5.2平方公里。(图1)从乡村本身出发,聚焦乡村田园、聚落、产业,寻找体验式空间发展优化的可能性,本文以树山村中部虎巢里的梨园景观(约24公顷)、聚落空间、相邻山体空间作为体验分析的样本,(图2)结合场地类型、活动主体类别、乡村产业类型等与行为方式的关联研究,从而针对性地对局部景观空间提出优化策略。
体验是度量空间质感与氛围的重要方式之一,参与性是体验的核心,主体人在空间体验过程中的感受是评价景观空间认可度和愉悦度的重要因素。[4]树山村景观空间使用与体验主体大致分为以下四类:(1)原乡民;(2)短期游客;(3)投资者和经营者;(4)租客与小业主。分析空间主体在空间客体之间的流动与互动关系,可具体聚焦在两者间的“确定性”与“非确定性”空间的使用关联上。本文中“确定性”空间主要指乡村设计规划中人为介入后形成的具有一定功能定位和导向的风土景观空间,如梨田景观、茶田景观、商业组团等;“非确定性”空间指既有空间中尚需不断挖掘、非固化的、激发多种活动行为的有趣新场景。这种不确定性将给空间主体带来更丰富的体验趣味与可能性。(表1)
如:既可以保留原乡民池塘边洗衣聊天的日常性空间,也可以对污水渠等负形空间进行景观改造以促进非确定性空间的参与多样性;针对短期游客,树山景区以梨花节、果树采摘季及健身登山等活动作为吸引力,更深层次“无形”历史文化意涵的挖掘是维系乡村持续活力的重要源泉;投资者和经营商植入新型的产业模式刺激乡村发展,为当地商业发展起到模范作用;租客和小业主两者关系密切,空间参与类型涉及商店类、民宿类、居住类等,是未来形成乡村结构优化的基础。
表1 体验式空间分析表
通过调研,试分析主体人在不同空间的停留时间、活动类型与乡村景观空间形态、功能之间的关联性。调研计划依据不同季节及调研当天不同时间段,通过观察法与问卷法分析活动主体对乡村景观空间营造的参与度;通过图表量化分析人们在各类景观空间(田园景观空间、生态景观空间、聚落人本空间)、各时间段(9:00-11;00、11:00-13:00、13:00-15:00、15:00-17:00)的体验方式和体验度,从而推断不同时空、不同群体的空间体验效果及体验强弱性分布情况。由图表可见,第一和第三时间段的主体与田园、生态景观空间的联系较为密切;11:00-13:00时间段的活动活跃点出现在生活性聚落空间;此外,商品交易在最后一个时间点逐渐减弱。树山村小商业类型较多且多以当地农产品为主,贩卖点较零散,不同商品业态类型在不同时间段有着不一样的体验度。(表2、3)行为方式、体验强度与空间类型的关联性可作为景观规划模式、功能设置、产业布局的重要依据之一。根据前述三类景观空间差异,进一步挖掘生活性聚落景观空间、田园生产性景观空间、生态景观空间特色,从农田、廊道、广场、商店、小溪、桥等空间承载体验的强度和叙事化方式来促进游客了解乡村民情、民风民俗及衍生逗留、学习、参与乡村生活的旅游体验方式,并依据行为主体的行为强度激发丰富的活动内容,提升村落景观。
树山村产业资源丰富,通过梳理关联性脉络来优化整合乡村资源,从而促进乡村特征的生成、转换、成长与再生。[5]乡村产业发展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支持帮扶及当地人民的积极参与。[6]其产业发展类型主要指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
第一产业:主要指树山村原生态丰富的梨田、茶园、杨梅林等,并通过引进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来提升农产品加工业。当地乡民打造的“四月杨梅、六月梨”具有季节性特色的景观也进一步起到提升农业价值的作用,并加快了当地独具特色产业模式的形成,促进了村庄活力的再生;第三产业:则是基于第一产业的前提下协同发展而成的,村民积极参与产业发展,通过多种方式来优化乡村产业链,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酒店民宿、农家乐、商店等。就目前现状来说,树山村已有43处商业服务空间正在启动,(图3)如何将这些空间规模化、规范化、特色化是设计规划与空间提升的重要内容。空间主体人在此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并影响着乡村产业发展的走向及体验类型的多样性等。[7](图3-4)
表2-3 空间体验强度分析和季节性强度分析表
产业复合是乡村活力得以持续的重要途径也是体现乡村体验度的主要指标之一。规划设计中依据产业的区位分布情况、发展前景等因素来激发产业类型、体验方式的更新转换。这是现代化乡村发展的重要模式之一,不仅能带动区域经济的复苏还能为当地居民谋得新的出路。
虎巢里是树山村众多自然村中自然、人文景观资源较为丰富的村庄之一,民居住宅分布较为分散、四周被大石山、鸡笼山、梨园和茶园所包围,形成特色鲜明的民宿片区和休闲片区。通过挖掘地方特有资源,以体验化、田园化的可持续更新模式来优化树山虎巢里景观空间,以增强空间主体的体验深度和体验方式。具体从以下几个层面展开:
2.1.1 景观结构规划——综合性策略
研究分析虎巢里资源分布情况,重新规整资源、划分空间结构。引导梨田产业向第三产业多维度衍生发展,保证农产品的产量、质量同时带动旅游业、服务业发展。借助特色田园乡村模式来规划虎巢里农业资源,紧密联系梨田景观与周围聚落及其负形景观空间之间的整体规划和关联度。(图5)虎巢里内部主要交通路线的相邻空间类型较简单,两边散落着大小不一、质量不均的民房。依据虎巢里现状调研,寻找空间类型发展的可能性并实行“一轴两片多点”的发展策略,针对民宿片区、休闲片区、生态园地建构综合性景观结构。设计的目的不仅是希望让原乡民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及提供舒适的日常休闲空间,也将为旅游体验者提供更丰富的田园环境,带来层级多样的体验感。(图6)
2.1.2 景观化设计——“特色+、田园+、乡村+”
资源整合是乡村景观空间系统性提升的重要手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炼树山村的“特色+”策略:即挖掘乡村产业、生态、文化的独特个性;“田园+”策略:即塑造乡村风光、建筑、生活的园居氛围;“乡村+”策略:即复兴乡村宜居、活力、美丽的乡间日常。依据乡村景观优势类别,以设计带动提升,寻求景观类空间叙事发生点并探索针对性设计优化的适应性策略;将树山村虎巢里的特色之处、田园景观、乡村特性进行了整理。(表4)
首先,从道路规划起始,保留原本村庄的交通格局,顺应村庄道路自我生长模式并借助乡村特色景观元素加以调整,如铺装镶嵌着梨花瓣的乡土碎石、增设人性化局部灯光渲染,增加乡村道路此时此地的场所感(图7);其次,考察聚落、梨田、茶田交汇点的现状,优化空间节点的可视可达体验度(图8):比如,虎巢里入口处一方池塘废弃多时,通过节点设计可将其改造为休闲垂钓及滨水性休闲景观,促发空间诗意;又如,虎巢里中部聚落空间散落凌乱,但与田园景观联系较为紧密,因此在设计中应注重生活空间氛围的营造,有针对性设置激发居民休闲娱乐活动的集群类公共空间;[8]再有,虎巢里茶林区片主要为农业类生产空间,通过功能重置、旅游管理来提升乡村产业价值。采取开放式结合半开放式的发展模式吸引游客,达到提升景观和经济效益的双重目标。[9]
表4 特色田园乡村景观类型分析表
2.1.3 形态优化——体验升级
体验是强调空间主体在具体空间氛围下的切身感受;是深度体会空间特质、场所精神的沉浸式活动;是产生情感共鸣的途径之一。[10]体验式景观的提升依托乡村景观元素的维优补缺及整体空间形态的优化,原乡民在聚落空间、生产空间、休闲空间的积极参与是实现其目的的关键助力。这是一种由内而外、由“体验式”叠加“内生式”空间优化的转变,为乡村景观空间提升的持久性注入更多的新鲜血液。[11]以虎巢里三个片区作为体验升级的重要发生点具体分析:
形态优化之一——聚落空间(居民片区):树山村虎巢里聚落空间呈L型分布,其民房现状分布是村落形态优化设计的重要内容,为适应乡村发展需求及不同空间主体的体验需求,选取具有当地特色的乡土材料来设计建筑的外立面,试图打造具有树山村地方特色和身份认同感的民宿酒店、农家乐、商店餐饮等建筑空间。
形态优化之二——田园空间(生产片区):以不破坏农业生产为前提,针对不同人群的体验需求进行微设计,提高空间主体的整体审美愉悦度。田园空间微设计的体验不仅能让人感受到景观带来的时效性、偶发性,同时也能让活动主体体会到整个生产片区建构过程中景观形式的多样性、亲和力和柔性特征。[12]设计中可在田园空间中植入咖啡店、书院等功能空间带动区域活力,营造空间氛围。窗外是远处的山影密林,闻到的是茶叶和梨花的芬芳,留下的是轻松休闲宁静的意境。
形态优化之三——生态空间(休闲片区):虎巢里北临鸡笼山,南至大石山中间偏北有一条花溪经过。鉴于树山村周边山体是大阳山的余脉且受到20世纪九十年代采矿业的严重破坏,因此设计中以生态修复为主,并植入特色景观元素,如设置生态健身步道、种植适应不同季节生长的植物、观赏性文化平台,既体现了改善自然山体的生态意义也激发了整合多元旅游资源的可能性。[13]
体验式旅游是乡村发展中活力再生的重要途径;而市场需求、活动定位及产业创新是内生式乡村发展的核心要素,现代化乡村更新发展迫切需要外生式与内生式②的理念融合,进而实现体验升级和空间优化的双重目标。[14]本文通过对树山村虎巢里的具体研究提出现代化特色田园乡村实现景观提升的相关改造途径,并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维度进行策略归纳:
其一是空间结构一体化:借鉴特色田园乡村的空间模式分析树山村的基础条件,将“特色、田园、乡村”三个部分的研究作为落实树山村体验升级的建设前提,并对树山村三大空间:聚落空间、田园空间、生产空间进行一体化设计。体现在:空间统筹——树山村三大空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功能复合——形式多样,整体化设计;元素整合——特色元素提取进行产业链一体化升级;乡村面貌一体化改善是乡村景观空间提升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实现空间主体在乡村环境中体验方式和体验深度的重要目标。
其二是田园景观的体验升级:特色田园乡村的“田园”即其镇域内发展的“源动力”,借助乡村的源动力实现乡村功能的改造升级。此外,农业生产模式与居民活动类型关系紧密,农业转型的同时也伴随着乡村建筑的转型,故乡村农业向景观化农业、居民房向精品民宿的转变是乡村功能置换的重要研究内容。引入品牌民宿,打造虎窠里精品民宿区,并在片区内配套生态园地、书院、咖啡吧、农事体验馆等休闲娱乐设施,将绿色与休闲双重概念引入村庄内部,进而优化乡村产业链的整体性实现田园空间向树山生态旅游空间、农商品展示空间及文娱活动等空间的转译及达到乡村田园的体验升级的目的。(图9)
其三是乡村聚落修缮与空间营造:将体验作为影响整体空间形态优化的重要因素,对乡村局部空间进行微介入设计促进聚落优化。依据聚落现状,将建筑分为建筑质量较好、建筑质量一般及建筑质量较差三类,并采用不同的修缮方式来营造聚落空间。首先针对质量较好的建筑可运用景观氛围营造的策略将室外田园、山水等元素通过借景、对景及透景的方式与乡村室内建筑相呼应,进而提升整体空间体验感;其次对建筑质量一般的建筑进行二次修葺,采用地方特色材料营造乡土环境,其过程还包括局部建造方式的改变;而对于建筑质量较差的建筑可适当进行拆除或进行全面修整。在此基础上,比较改善前后不同空间主体的停留时间、休闲方式、空间利用度、活动类型等的体验差异,进一步总结乡村聚落更新和空间优化的关键策略,为乡村聚落景观空间提升提供反馈与建议。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急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乡村景观空间提升成为乡村转型发展的重要环节。如何引领乡村走向科学化、合理化的建设道路,无疑需要更丰富的实践探索,尤其是对于地方特色显著的村落。现今,关于乡村肌理、建筑格局及景观优化的研究等层出不穷,但面对乡村环境何以提出更具适应性的提升方法一直是值得探讨的话题。从某种意义上看,从以人为本、“三生三产”的角度出发,将空间主体参与性、关联性、复合性落到实处,形成“体验+优化+反馈”的长效机制,并在此过程中利用乡村优势来建构特色田园乡村变得尤为重要。体验视角下的乡村营造意在提升人的主观感受与客观现实条件的“结合度”,即探讨体验导向下的景观模式、空间序列和体验深度;这种结合度正是乡村建设成功与否的重要体现,也是引发未来关于探讨乡村建设走向的关键。
注释:
①2017年6月20号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印发《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行动计划》的通知。
②“复合式”乡村发展理念是经过不断的实践从“内生式”和“外生式”乡村建设中提炼总结的新型发展模式,真正意义上从乡村本身出发挖掘内在潜力活化乡村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