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希
【摘 要】在现在这个实行大众创业,不断创新的时代背景下,不断创新创业成为了这个时代的发展潮流。21世纪的大学生必须具备更高的素质,努力提高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才能适应社会的飞速发展。并且通过对“双创”的内涵和现实意义的解释,表明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重要意义,同时为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的提升提出了策略,从而更好的实现大学生就业问题。因为,现阶段大学生就业困难成为了社会非常关注的问题,因此,我们就通过对创业意识的培养、创业教育及体系的构建、创业服务的保障三个方面,來探讨大学生就业观提升策略的分析。
【关键词】双创;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策略
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并逐渐步新常态的时代背景下,现阶段随着就业人员不断增加,就业越来越困难,因此,国家政府提出创业创新的新形势。所以,大学生要学会顺应时代的发展,提升自身的创业创新水平,进而提高自身的能力。要想国家不断平稳的发展,就需要全民的共同努力。随着我国教育越来越面向大众,大学生随着也越来越多,紧接着毕业生就要面对更大的就业压力。因此,我们要增加一定的就业渠道,才可以缓解一部分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问题。而大众创业这个方向,刚好可以为政府部门解决这个就业问题。
一、“双创”的内涵及现实意义
现阶段,是我国改革的关键时期,面对与国际激烈的竞争,我们要如何改变自己国家的经济发展方式,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的重要时期.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如何更好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产业链的结构和方式升级是很重要的。曾在2014年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总理提出:我们要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进转变,要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我国现在新局势。并且在我国的两会工作中我们也重点提出来大众创新。其后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配套措施和政策,激发大众对创新、创业的热情大家对这个转变也非常的重视,这对我国改革起到了很大的推进作用,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平稳的发展。
(一)“双创”的内涵分析
所谓“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下简称“双创"),即鼓励人人参与创业,人人参与创新,是指通过各种相关政策的出台与实施.开展各种相关活动,来激发广大群众的创新、创业热情,继而推动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在全社会营造一种良好的创业创新氛围,进而推动我国经济的持续平稳发展。“双创”一方面要通过万众创新来激发公众进行创新的热情,进而推动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使技术成果尽快的发生转变,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与效率。另外一方面大众创业,还可以激发市场原本的活力。另一方推动新企业的创办、新产品的开发、新市场的开拓,可以使我国的产业结构链升级,使我国的产业竞争力得到提升。大众创业需要万众创新来支撑,如果创业不以创新的产品、理念和方式来进行开展,那么创业将很难取得突破与成功,也很难取得企业的长足发展。创新需求将推动万众创新的发展,为创新提供动力与资金支持,只有将“双创"有机结合,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市场活力,促进我国更好的发展经济。
(二)"双创”的现实意义
“双创”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创新.创业的热情,在全国掀起了一场创新创业新风暴,对社会的方方面面造成巨大的影响。首先,这场创新创业风暴使得更多的求职者通过创业完成了就业,能有效地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减轻社会负担。“双创”可以激发大多数人民的创新能力和积极性,使我国可以不断的创新新的科技技术来促进发展,为经济发展注人新的活力。新的创新发展战略我们必须要坚持,并通过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来转变我们现有的经济发展方向,改变我们现在的产业结构,以提高质量效率来促进经济发展,我国的竞争力在国际地位上得到提升。并且通过创新科技来实现创新产品的需求,能够发挥各种资源在市场上的作用,使得我国社会不断的进步和发展,来更好使我国的经济迈向更好的方向。
二、新形势下大学生创新创业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掀起的“创业热”,各大高校的双创教育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其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高校对双创教育的定位模糊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下,各大高校纷纷位模糊,导致大学生不能在很好的教育中发挥自身的优势,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双创教育,缺乏对创新创业的正确认识,一味的要求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应富有更深层的知识,站在国际视野的角度下教育学生,例如阿里巴巴等各大商业巨头,都是从最基层开始,在知识的沉淀及对社会的探索中才创业成功,以创业结果为导向去教育学生,必然导致学生对双创的理解过于狭隘,效果的有效性不是很好。而创新创业的目的是指导大学生如何通过对市场的理解,挖掘自身潜在的创造力,为国家、企业及人类社会带来较快的发展。
(二)教育模式太过笼统缺乏完整的教育体系
高校开展的创新创业的教育应该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才能形成一个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育模式。现阶段,国家大力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并开设相关的活动及讲座,对高校如何进行双创教育进行详细的说明。完整的教育模式应该涵盖教学体系、教学质量、教学设施等一系列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孵化服务。然而现如今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双创教育一般只停留在开展相关讲座,举办相关活动,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了解创新创业,但太过笼统的教育模式很难全方位的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技能。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重要性分析
(一)有利于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为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我国经济正面临着一次重要的转型时期,要想顺利完成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就要加快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有赖于创新人才的支撑。大学校园是创新创业教育最好的方式,对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企业管理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响应国家推动“双创”的客观要求,是提高我国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客观要求,它将为我国深化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智力支持,激发我国经济发展的活力。
(二)有利于解決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由于产业结构升级调整及高校的不断扩招,毕业生越来越多,就业岗位却增长缓慢,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中突出强调就业的稳定性,加强就业创业,并坚持先优先就业的原则,要使就业政策更加积极,合理完善扶持创业的政策。使大学生不断不断加强自己的创新能力,可以更好的发挥创业带动就业,更好的使就业率加倍提升。要想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就必须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不断加强,使的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与技能的到一定的提升。可以更好的改变原有的就业观念,使更多的大学生愿意投身到发展创新创业的人群中。
四、培养创业意识,提高综合素质
(一)转变传统就业观念
大学生自身的三观以及自身现有的社会经验会影响到自身的就业观。大学生一毕业就就业存在于传统的观念中,而当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不断的变革和我国现阶段正处于转型阶段,面对这些前所未有的机遇,我国和高校都对大学生创业问题非常的重视也无比的支持。所以,要想进行创业我们就要先从原先的传统就业观念中转变出来,并且要认识到创业的优势以及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同时也可以有效的运用我们自身的价值来实现社会发展。进行创业可以更好的带动就业率,也可以使自己的就业能力得到提升[1]。
1.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大学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成长的关键阶段,多方面锻炼可以更好的使大学生适应今后残酷的社会环境。对于创业来说,具备一定的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创新思维是成功创业的先决条件,比如,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专业素养等等,这些素质都应该从早期开始培养,因为综合素质的提高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一个不断渐进的过程,更需要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不断总结和积累。一方面,国家、社会和高校要为大学生综合索质的提高搭建广阔的平台,提供系统专业的指导和培训,另一方面,所有的大学生要学会利用身边的资源和学会结交更多的机会,懂得分析对于自己来说的利弊关系,这要有利于增强自身发展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系统。
2.提升创新实践能力
对于大岁数大学生来说创业不像参加一个社团活动那么简单,它对自身的能力要求更高,尤其在独特的创新思维、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面对压力时的心态。这些在大学生的创业过程中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这些能力都是可以通过在社会中的磨练来不断提升的。所以对于大学生来说,我们要充分利用大学校园中的资源,积极参与学校中举办的各种活动,参与学校中的各种社团活动。然而,我们可以通过这些不同的实践经验来提升自己的知识,培养自己的管理能力,锻炼自己的交流能力以及处理问题时的方式和方法。对于有创业想法等我大学生来说,要抓住每次学校内各种外出学习等我机会,要敢于尝试,不断摸索,例如,创业讲座,创业学习班等等。这些可以培养我们的能力,培养我们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学会更多获取信息的方法以及信息的来源,这可以让我们时刻保持明锐的观察力以及善于在生活中发现商机的能力[2]。
3.加强创业教育体系构建
学校是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的重要地方,所以,学校培养的重点也随之发生了改变。而学校原有的教育方式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而现在社会所需要的是对知识的合理运用。所以,现阶段高校在对学生培养的过程要更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其人才培养的职能。使大学生的就业观得到转变,能够更好的就业[3]。
五、结束语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全国人民,同时,社会的发展更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创业能力的人才。大学生的双创教育适应了国家提出的创新驱动型战略的需求。创新推动创业,创业推动创新。双创教育对大学生就业观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黄慧子.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机制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12):56.
[2] 姚冠新,杨道建,等.大学生创业能力提升的模式研究[J].江苏高教,2012(03):104-106.
[3] 杨金焱,费世淼.新时期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构成与培养[J].教育探索,2010(12):14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