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今天我国80%的城镇就业人口在民营企业工作,人民生活富裕安康、国泰民安的盛世存在剥削的理论诠释肯定是一种误读,剥削理论是马克思对那个旧年代工人阶级整体赤贫社会现象的理论总结,今天劳动阶层整体赤贫的社会状况已经不复存在,消灭剥削目标已经胜利完成,私有制和剥削问题需要与时俱进的理论阐释,民营企业不仅需要经济和政策支持,也需要政治和道德上的肯定。
【关键词】剥削;剥削理论;消灭剥削;私有制;剩余价值
生逢阳光灿烂的日子,生逢国泰民安的盛世,生逢消灭剥削目标已经完成的新时代。我国有80%的城镇就业人口在民营企业工作,有90%的新增城镇就业人口在民营企业工作,国泰民安的盛世存在剥削的理论诠释肯定是一种误读,以存在剥削现象诠释今天的民营企业是理论对现实的一种误读。剥削理论的诞生距今已经150多年,期间剥削理论不可能没有发挥作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国泰民安新中国背景下剥削和劳资关系等概念的意涵需要用与时俱进的思维来诠释。要得出这个年代消灭剥削目标已经完成的结论,需要从理论上解决两个难题:一是私有制与剥削混为一谈的思维习惯由来已久,在私有制存在的条件下接受消灭剥削目标已经完成的结论需要理论上有所突破;二是对传统经典剥削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本文尝试通过厘清剥削和私有制的实质,把消灭剥削和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两个目标在理论上协调起来,民营企业家不仅需要经济上的支持,更需要政治和道德上的肯定。
一、先有工人阶级整体赤贫社会状况后有马克思剥削理论
马克思剥削理论是适应时代呼唤诞生的科学理论,先有工人阶级整体赤贫的社会状况,就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说的:“因为它甚至不能保证自己的奴隶维持奴隶的生活” [1],后有马克思为改变工人阶级赤贫状况建立的剥削理论体系,剥削理论建立的依据是当时工人阶级整体赤贫的社会状况,剥削理论是马克思对这种赤贫状况的理论总结。如果认识不到这种社会历史背景就认识不到马克思剥削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和对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作用,认识不到马克思创建剥削理论的目的和为工人阶级谋幸福的初心,马克思诞辰200周年,英国广播公司评选千年最伟大的哲学家马克思位居第一绝非偶然。
剥削是马克思对“万恶旧社会”的理论阐释,“万恶的旧社会”有多么“万恶”,恩格斯1845年3月发表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中有非常详尽的描写:“我在那里从来没有遇见过像在拜特纳、格林看到的这种穷得毫无希望的情形。全区在十个当家人当中,很难找到一个除了工作服外还有其他衣服的人,而且工作服也是破破烂烂的;他们中有许多人,除了这些破烂衣服,晚上就没有什么可以盖的,他们的床铺也只是装着麦稭或刨花的麻袋。”[2] “中央委员会的报告说:孩子们开始在工厂里工作间或是从五岁起,有时是从六岁起,更经常地是从七岁起,而大部分是从八九岁起;工作时间常常是长到每天十四小时到十六小时(吃饭时间除外);厂主允许管理人殴打孩子,而且常常自己也动手”; [2] “像曼彻斯特这个地方,根据我们在前面刚提到过的那个报告,工人的孩子有57%以上不到五岁就死掉。” [2] 当年极端案例有的矿厂竟雇用4岁的孩子做童工,这就是剥削理论诞生的社会历史背景,这样“万恶的”剥削社会当然毫无疑问的应该消灭,所以马克思剥削理论的科学性、正确性、进步性是无可置疑的,历史上许多人试图否定剥削理论无一不铩羽而归,因为除了马克思的剥削理论没有其他理论能够令人信服的解释当时社会的赤贫状况。
剥削理论适应了时代的呼唤,一经问世立即被广大劳动者接受并指导了劳动阶级的革命实践,社会发展到今天,不是资产阶级的慈善,而是工人斗争的结果,斗争的重要武器就是剥削理论。马克思对当时造成工人阶级整体赤贫的社会深痛恶绝,带着对劳动者的深厚感情和立场创立了剥削理论,对资产阶级进行了无情的批判,警告了资产阶级必然灭亡的命运,使资产阶级羞愧和警醒,使工人阶级革命运动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世界各国消灭剥削的路径不同,为什么到今天资本主义国家还没有崩溃,近年来就连大规模的工人运动也很罕见了,因为资本主义国家自觉或不自觉的遵循了马克思指明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资产阶级是很聪明的阶级,他们在研究马克思剥削理论过程中,在工人阶级风起云涌革命运动压力下,为避免彻底灭亡的命运,痛改前非,在一定程度上主动消灭了剥削,改变了剩余价值分配方式,比如实施了全民持股计划,建立福利社会,劳资关系上实行政府、工会、资方行业协会共同管理的“三方体制”,如今工人社会地位大为改善,有些国家劳动者一定程度上甚至成为了较强势一方,目前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基本消灭了工人阶级整体赤贫的现象。我们常常预言一个干坏事的坏孩子:长大了进监狱;后来这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主动改掉了许多坏毛病,结果是资本主义国家这个坏孩子成长为剥削理论希望的那样坏毛病少了许多的名校研究生,避免了进监狱的命运,这正是剥削理论希望得到的结果,这就是剝削理论创建的目的呀。
剥削已经消灭的结论和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并不矛盾,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剥削,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虽然资本主义通过改良某种程度上消灭了剥削延缓了灭亡时间,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也许资本主义经过长期不断地改良,最后面目全非,自己已经不是自己,这只是资本主义走向消亡的路径不同。
二、资本是投资者过去的劳动
货币不仅是交易的媒介,货币还是劳动者过去劳动的记账单位和权属凭证;当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时候,资本就成为劳动者过去劳动的权属凭证。劳动者甲25岁参加工作,30岁买了一套80平米住房,45岁买了第二套130平米的住房,这两套住房不仅仅是劳动者甲的资产和财富,也是劳动者甲过去20年的劳动的凭证,现在劳动者甲把80平米的房子租赁了出去,那么就是把这80平米的房子代表的过去的劳动租赁了出去,租赁出去的是房子,也是过去的劳动;同理,投资人、股民、资本家这一类人把自己过去的劳动转化为资本,盖了厂房,买了机器,那么厂房机器就是投资人过去的劳动。
劳动者甲工作5小时,挣得500元钱,这500元钱就是劳动者甲劳动5小时的凭证,劳动者甲没有把这500元钱用于吃饭穿衣等消费,而是把这500元钱投入企业,这500元钱就转化为资本,这500元资本就是劳动者甲过去的劳动,此时劳动者甲就有了新的身份——投资人甲,这500元资本购买了劳动工具——机床,那么这个劳动工具——机床就是劳动者甲过去的劳动。劳动者乙使用了这个机床参加生产,就是劳动者乙现在的劳动和劳动者甲过去的劳动相结合。甲乙的劳动在一起共同劳动了5小时生产了10个锅,卖了2000元,甲拿走自己过去的劳动——折旧500元,乙拿走自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500元,剩余劳动1000元怎么分,假如乙占有500元,甲占有500元,那么就是甲乙各自付出5小时劳动,各自创造了剩余价值500元,各自分配得到自己过去的劳动500元。假如甲分配给乙很少只有100元,就是甲占有了乙的剩余劳动,就是甲剥削了乙,假如乙要把1000元全部占有不分配给甲,双方合作就不会成立。假如乙只消费了200元,其余300元货币用于投资转化为资本,这300元资本就是乙过去劳动的凭证,乙的投资表明投资规模就是这样不断扩大促进经济总量的增加从而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上述分析说明两个问题:第一、原始资本积累的资本是投资人过去的劳动,投资人甲和劳动者乙投入生产过程的要素都是劳动,按劳分配,从这个意义上说,甲占有的剩余价值是资本的劳动所得,是因为资本参加了劳动所以资本的所有者应该占有一份剩余价值,不是资本家参加了管理应该占有剩余价值,如股份制企业的股东不是资本家不参加管理,但是因为投入的资本参加了劳动,所以应该占有一份剩余价值;第二,馬繁殖马,老虎繁殖老虎,劳动当然繁殖劳动,投资人甲和劳动者乙投入生产过程的要素都是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依然是劳动的记账单位和权属凭证,所以投资人甲和劳动者乙得到的报酬都是过去劳动的记账凭证。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第一家股份制公司成立,开创了资本原始积累的新篇章,这也是生产关系的新篇章,1694年,第一家股份制银行——英格兰银行成立,标志着现代商业银行制度的建立,现代商业银行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的媒介作用,开创了资本原始积累的另一个渠道,商业银行发放出去的贷款也是存款人过去的劳动。所以资本原始积累完成的主要方式的变化是资本集聚方式的变化,但性质都是是过去劳动的权属凭证这一点不会改变,百度上资本原始积累词条的解释应该更新。
三、资本进化为劳动的源泉
科技的进步使劳动工具进化出独立劳动的能力,马克思当年已经意识到这一点:“机器则代替工人而具有技能和力量,它本身就是能工巧匠,它通过在自身中发生作用的力学规律而具有自己的灵魂……科学通过机器的构造驱使那些没有生命的机器肢体有目的地作为自动机来运转,这种科学并不存在于工人的意识中,而是作为异己的力量,作为机器本身的力量,通过机器对工人发生作用。” [3]有时我们的脑海里会浮现这样一个恬静温馨的画面:夕阳西下,劳累了一天的农民伯伯赤脚走在蜿蜒的稻田田埂上,嘴里叼着烟袋,肩上扛着木犁,身后牵着老牛,前方是袅袅的炊烟,后方是浇水风车24小时不知疲倦的工作着,人倦了风车不倦,风车24小时都在劳动,风车的劳动创造出的同样是财富。
劳动是特指人类创造财富的活动还是泛指实践中一切创造财富的活动,是人类劳动创造了价值还是劳动创造了价值,这关系到劳动源泉的理解。人类是劳动的源泉,资本也是劳动的源泉,不承认这一点,商品生产过程中的许多现象就无法解释。一列价值5000万的无人驾驶火车拉着2000吨货物从中国出发奋力行驶15天到达了欧洲,挣了运费200万元,这列火车肯定是在劳动呀。这2000吨货物如果用人驼来运输,人均负重50公斤,需要4万人来劳动。有人说剩余价值是制造火车环节创造的,稍有经济常识的人都知道,每一件商品生产周期创造的剩余价值是在本期实现,制造火车的剩余价值在火车销售的那一刻就实现了,火车的剩余价值和火车智能控制系统的剩余价值已经装进了火车制造商的口袋里。如果生产线上的智能机器人提供的劳动还让我们对资本是劳动的来源存在分歧,那么无人工厂的出现,很好证明了劳动工具是劳动的另一个来源。劳动工具是资本购买或制造的,资本是劳动工具的前身,所以承认劳动工具是劳动的源泉就是承认资本是劳动的源泉。资本也是劳动的源泉并不否认人类是劳动的源泉,只能说明劳动的来源是多元的。
四、资本进化成剩余价值的源泉
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是劳动,劳动工具具备了独立劳动的能力,劳动工具就具备了创造剩余价值的能力,只有具有劳动能力的资本才是剩余价值的源泉,劳动力形态资本和劳动工具形态资本是两种具有劳动能力的资本,其他形态资本如原材料形态、厂房土地形态资本都不具有劳动能力,生产新商品过程中只发生价值转移,不能创造剩余价值。科技及生产力的发展不仅使资本进化出了“劳动”的能力还使资本具备了“劳动力”的属性,劳动力具有创造剩余价值的能力,是因为劳动力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的两重属性,劳动力的价值是一个定量,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劳动是一个变量,劳动力使用价值的变量性质使其可以创造出大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即创造出剩余价值。资本化身为生产工具不仅具备了劳动的能力,同时具备了与劳动力完全相同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两重属性,生产工具的价值是一个定量,就是它的购买价格或者制造成本如100万元,折旧是工具的必要劳动时间,生产工具的使用价值是一个变量,可以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每天可以劳动6小时,也可以每天劳动24小时,生产工具使用价值的变量性质使生产工具具备了创造增值价值即剩余价值的能力,生产工具使用价值和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新商品和新价值,这个新价值既包括生产工具价值的等价,用来补偿生产工具的价值——折旧,还包含超过生产工具价值的价值即剩余价值。
生产力越发达,资本有机构成越高,资本创造剩余价值的比例越高,将来到了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共产主义社会应该已经很少有人直接参加劳动了,资本创造的价值和剩余价值可能占比达99%以上(马克思设想到那时人们上午钓鱼下午打猎),这种现象需要理论合理的解释。传统观念认为是劳动工具放大了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创造了“相对剩余价值”,科技的发展使今天的劳动工具使用价值具备了替代劳动力使用价值的能力,所以资本成为了劳动的源泉,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是劳动,劳动的源泉是劳动力和资本,资本就成为了剩余价值的另一个源泉。论证资本是剩余价值的源泉,没有否定“劳动”是剩余价值“唯一”源泉,没有否定传统剩余价值理论。只有承认资本作为过去的劳动与劳动者现在的劳动都是无差异的劳动,无人工厂剩余价值源泉问题、第三产业剩余价值源泉问题、剩余价值分配问题面临的困惑都能得到理论上的圆满解释。
五、马克思有关自动化机器体系与剩余价值源泉的论述
关于剩余价值源泉问题,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固定资本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一节(国外学者称为“机器论片断”)的论述中清晰的表达了这样的观点:“在这个转变中,表现为生产和财富的宏大基石的,既不是人本身完成的直接勞动,也不是人从事劳动的时间,……现今财富的基础是盗窃他人的劳动时间,这同新发展起来的由大工业本身创造的基础相比,显得太可怜了。一旦直接形式的劳动不再是财富的巨大源泉,劳动时间就不再是,而且必然不再是财富的尺度,因而交换价值也不再是使用价值的尺度。群众的剩余劳动不再是一般财富发展的条件,同样,少数人的非劳动不再是人类头脑的一般能力发展的条件。于是,以交换价值为基础的生产便会崩溃,直接的物质生产过程本身也就摆脱了贫困和对立的形式。” [3]马克思还写下了这样的话:“正如随着大工业的发展,大工业所依据的基础——占有他人的劳动时间——不再构成或创造财富一样,随着大工业的这种发展,直接劳动本身不再是生产的基础…”。 [3]
马克思上述论述虽然是针对“一般智力”(也可以翻译成“普遍智能”)及自动化机器体系在生产中的作用进行的阐释,然而马克思意识到随着自动化机器体系的发展,人类工人的劳动不再是劳动和剩余价值唯一源泉的认识表达的是非常明确和清晰的,这段论述表明马克思认为,随着科技和自动化机器体系的发展,劳动力不再像前期那样直接参加劳动,直接劳动在财富生产中的作用将越来越小,科技和自动化机器体系将成为财富的首要源泉。西方部分学者如奈格里把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解读为马克思关于劳动与生产过程的分离将导致资本主义崩溃的理论。马克思认为劳动力直接劳动与生产过程分离,劳动力不再参加生产过程;逻辑推理一下就是:劳动力不再参加生产过程,剩余价值的创造在没有劳动力参与的情况下并没有停止,剩余价值的源泉就只能是自动化机器体系,那么劳动力也就不再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承认自动化机器体系是剩余价值的源泉,就是承认资本是剩余价值的源泉,一切科技和机器都必须用资本表现出来。当然,有些学者也可以在马克思其他著作中解读出关于活劳动是剩余价值唯一源泉的相关表述,但是用今天生产力发展现状及社会生产实践验证,在“无人工厂”“无人驾驶”已然存在的背景下,在智能机器人普遍存在的情况下,还是把马克思在《(1857-1858)经济学手稿》中的论述理解为马克思意识到自动化机器体系是剩余价值源泉之一更符合马克思的本意。
六、资本积累的资本性质也是投资者过去的劳动
资本原始积累和资本积累是资本的两个来源,在文章的前部论述了货币不仅是交易的媒介,货币还是劳动者过去劳动的记账单位和权属凭证;当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时候,资本就成为劳动者过去劳动的权属凭证,这是原始积累资本的性质。原始积累的资本是投资者过去的劳动,这个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资本积累是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即剩余价值的资本化,从学理上论证资本积累的资本即分红转化来的资本性质也是投资者过去的劳动困难大一些,难点在于资本分取的利润是资本参加劳动挣来的钱,不是劳动者自身直接参加劳动挣来的钱。钱挣的钱、资本挣的资本性质是什么?传统的观念认为资本积累是资本所有者把从劳动者那里赚来的利润的一部分用于个人消费,另一部分转化为资本,而本文观点是钱挣的钱、资本挣的资本都是投资人的过去劳动权属凭证,资本积累的资本也是投资者过去的劳动,理论分析如下:
1、资本自身直接劳动参加了利润的创造
本文前部论述了:资本进化为劳动的源泉即资本具备了独立劳动的能力,资本独立劳动能力使资本进化成剩余价值的源泉。资本进化为剩余价值的源泉即说明资本分取的利润是资本自身创造的,既然分取的利润是资本自身参加劳动创造的,那么资本分取的利润就是资本过去劳动的权属凭证。通俗的说,劳动者汗珠子摔八瓣工作8小时挣500元钱,投资人投资10万元钱,这10万元钱是投资人汗珠子摔八瓣挣来的,这10万元钱化作劳动工具参加劳动8小时挣500元钱,这500元钱就相当于投资人汗珠子摔八瓣挣来的。所以资本把自己过去劳动的权属凭证——利润转化为资本进行资本积累,资本积累的资本的性质也是投资者过去的劳动。
2、新资本与新劳动力都是过去劳动者过去劳动价值的凝聚
新资本与新劳动力都是过去劳动力过去劳动价值的体现,性质相同。劳动者甲工作18年,劳动所得存款100万,买了一台挖掘机,凝结在挖掘机身上的价值就是100万元,“挖掘机”就相当于劳动者甲用过去劳动养成“儿子”。劳动者乙工作18年,养了一个儿子花费100万,劳动者乙凝结在儿子身上过去劳动的价值就是100万元,儿子能够参加劳动的时候就叫劳动力商品,儿子花费的这100万哲学上有名字叫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者乙的儿子操作劳动者甲买的挖掘机劳动挣了2万元钱,假如挖掘机的寿命是5年,劳动者乙的儿子劳动寿命40年,甲乙各自应该分取多少哪?以商品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标准分配,劳动者的劳动寿命是挖掘机的8倍,甲应该分取8/9即1.78万元,乙应该分取1/9即0.22万元,这是一个公平合理的分配比例,虽然甲占有了绝大部分,但是甲并没有剥削乙。甲乙分取的钱都是各自过去劳动的凭证,劳动繁殖劳动,商品的价值除了必要劳动就是剩余劳动,除了劳动也没有别的,所以劳动者和投资者得到报酬的也只能是劳动凭证,劳动者甲投资分取的报酬的性质仍然是过去劳动的凭证,学术的语言就是资本积累的资本也是投资者过去的劳动。
3、资本积累的资本是投资人“过去劳动凭证的消费权益的节约”
投资人甲投资分红500元,那么劳动者甲找理发员丙用这500元分红去做了一个“美发”,这500元就成为了理发员丙过去劳动的凭证,理发员丙用这500元投资,就是理发员丙用自己的劳动在投资;假设理发员丙用这500元为自己做了家具,那么这500元就成为木匠的劳动凭证,木匠用这500元投资就是木匠用自己的过去劳动在投资。通过这500元的周转变身轨迹不难看出,无论这500元在那个环节,无论在谁手里,无论是处于货币形态还是资本形态,这500元都是“过去劳动的凭证”。我们想象劳动者甲没有去找理发员理发,没有找木匠做家具,自己给自己理了发,自己给自己做了家具,多了一个“虚拟消费”环节,劳动者甲就把这500元钱转化为与理发员同等性质的直接劳动,所以这500元资本积累的资本也是投资者过去的劳动。
七、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逻辑缜密的科学理论
虽然科技的发展使劳动工具进化出劳动的能力,进而使劳动工具进化为剩余价值源泉之一,人类劳动不再是劳动和剩余价值唯一的源泉,但劳动创造价值的本质没有改变,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出人类劳动的替代品,这个替代品能够从事和人类一般无二的劳动,使劳动的来源由一个变为二个,人类和智能机器都是劳动的来源,“劳动”仍然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的科学性没有丝毫憾动。把机器劳动时间划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把机器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嵌入劳动价值论学说,有关剩余价值领域遇到的新问题都能得到完善的解释,劳动来源二元论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这不能作为试图否定劳动价值论的借口,劳动创造价值作为劳动价值论学说的基础稳如磐石,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学说的基本观点劳动创造价值、劳动力的两重性、剩余价值规律、等价交换原则的正确性没有丝毫动摇,劳动时间及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仍然是价值的尺度,甚至“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观点都能够得到完善的解释。“资本是投资者过去的劳动”的观点是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学说理论进一步挖掘,使劳动价值论学说论证链条更为清晰。有部分学者囿于人类劳动是劳动唯一来源的观念,已经难于做到完善解读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仍拒绝成长,这是不愿意承认生产力发生质促使生产关系发生变化的客观事实。生产工具进化带来的劳资关系变化再次验证了马克思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性,生产力发展促进了生产关系改变,生产力发展改变了人与资本的关系,资本不再是剥削的工具,资本成为工人的合作伙伴,这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八、资本是生产力构成核心要素
资本就是生产力,资本是生产力的血和肉,资本的前身是货币,生产工具的前身是资本,这就像蝌蚪变成青蛙,消灭蝌蚪就等同于消灭青蛙,没有蝌蚪就没有青蛙。生产工具可以和资本划等号,所以生产资本是生产力构成核心要素,否定资本就是否定生产力,肯定生产力就意味着肯定了资本。生产力三大要素:劳动者、生产工具、生产对象;劳动力是可变资本形态,劳动对象即生产资料是不变资本形态,劳动工具是可变资本形态,劳动工具是资本的肉身,生产力三大要素无一不是资本的化身。资本的作用可以概括为“四个起点”:一是资本是科技转化为生产能力的起點;二是资本是生产能力扩大的起点;三是资本扩大是社会经济总量增加的起点;四是资本是劳动力使用价值提高的起点。
九、私有制和剥削是两个相互独立的社会现象不能划等号
长期以来我们把允许私有制存在和允许剥削存在混为一谈,把消灭私有制和消灭剥削混为一谈,把资本和资本家混为一谈,部分学者为了论证今天资本主义国家的私有制存在剥削,迫不得已就把自己今天的私有制也穿上剥削的衣裳,还有的学者为了给私有制穿上剥削的衣裳不惜给公有制也穿上剥削的衣裳,这是理论界的懒惰和缺乏担当。应该给生产资料私有制确定一个意涵客观清晰的定义:生产资料私有制是商品价值生产创造的一种组织形式,即生产资料由私人投资和归私人占有为首要特征,私人以生产资料所有权为凭据支配使用生产资料和依法参加剩余价值占有分配的一种社会生产管理组织形式。有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定义,就可以为生产资料公有制下定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商品价值生产创造的一种组织形式,即生产资料由国家代表全体人民投资和归全体人民占有为首要特征,生产资料支配使用由国家指派人代表人民管理,剩余价值占有分配归全体人民共有的一种社会生产管理组织形式。集体所有制不能叫公有制,因为有几千个上万个股东组成的股份制公司没有叫公有制,几十个村民组成的合作公社也不能叫公有制。传统私有制定义忽略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资本筹集的源头是私人行为,这是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前提,不允许私有制存在首先堵住的是资本筹集的源头,商品生产就成了干枯的河床。效率低下不是公有制的基因,因为全国有许多公有制企业效率很高,计划性是公有制的基因,市场有万亿种商品需求,不在官方计划表内的需求就不会有公有制的投资和生产,而官方的计划表不可能涵盖所有商品品种,所以公有制的计划性结果必然是一种短缺经济,私有制有它天然的弱点,但是私有制亿万个投资人就是深入市场的亿万个触角,对市场需求有天然的勤奋和敏感,可以满足市场对投资复杂多样的需求,这是经济发展离不开私有制投资的根本原因,所以多种所有制共存是一项非常睿智的伟大创举。
剥削定义的是一种剩余价值分配方式,剥削的特征是资本家以生产资料所有权为根据拿走了全部剩余价值和部分必要劳动价值,剥削涉及的是私有制组织形式四个环节中末端剩余价值占有分配的一个环节,剩余价值有许多种分配方式,剥削是多种剩余价值分配方式其中的一种,还有许多不是剥削的分配方式,比如 “按劳分配”、“按需分配”、“承包制”、“股份制”都是不同的剩余价值分配方式。生产资料私有制是商品价值生产创造的一种组织形式,组织内容包括资本的筹集形式,生产资料占有支配权力的形式(投资方向及决策权力分配等),生产过程管理形式,剩余价值占有分配形式四个方面,私有制是四个环节串联起来四位一体的一种生产管理组织形式,消灭私有制是消灭私人投资、消灭私人对生产资料的支配权,消灭私人管理生产过程、消灭私人以生产资料所有权为凭据参与剩余价值分配。消灭剥削是消灭私人以生产资料所有权参与剩余价值的不公平分配这种方式。所有不能把剥削和私有制混为一谈,更不能把私有制和剥削划等号。私有制和剥削是二个独立的社会行为,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关系三大要素: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产品的分配形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经典理论中私有制对应的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剥削对应的是产品的分配形式,私有制和剥削虽然都在社会制度的范畴之内,但是都有自己独立的运行变化轨迹。
在剩余价值占有和剥削的关系问题上可以有这样几种理解:一是无偿占有,即剩余价值是工人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垄断权无偿占有了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这是传统诠释的剥削;二是不等价交换,即剩余价值是工人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因为资本家提供了劳动工具等资本,资本家占有的剩余价值是劳动力使用劳动工具等资本应该付出的交换价格,按照价值规律要求,劳资交换的价值应该相等,在150多年前的资本主义制度下,没有做到劳资交换的价值相等,工人得到的价格远远小于必要价值,资本家占有了全部的剩余价值和部分必要劳动价值,因为交换的价值不相等所以是剥削;三是劳动力与资本各取应得,资本本身具有劳动的能力和创造剩余价值的能力,当然劳动力也有劳动的能力和创造剩余价值的能力,劳动力和资本在生产过程中都创造了必要劳动价值和剩余价值,劳动力创造的价值是必要价值(生活费)+剩余价值,资本创造的价值是必要价值(折旧)+剩余价值,劳动力和资本各自占有各自创造的价值是合理的占有,如果资本占有了劳动力创造的必要价值和剩余价值就是剥削。
剥削是私有制经济的负产品,比如汽车是人类迄今为止最高效便捷的一种出行工具,废气是汽车行驶的负产品,我们可以通过砸烂汽车达到消灭废气的目的,但我们没有通过砸烂汽车来消灭废气,而是通过技术创新来消灭废气,如新能源汽车。同理,私有制经济是迄今为止最高效创造剩余价值的一种生产方式,剥削就像汽车行驶排放的废气一样是私有制经济的负产品,我们可以通过消灭私有制干净彻底消灭剥削,但是同时我们也消灭了一种无可替代的高效创造剩余价值的工具,今天我们通过创新剩余价值的分配方式同样达到了消灭剥削的目标。剥削是私有制身体上的疥疮,也不是不治之症,有疥疮治疥疮,为了治疗疥疮就消灭私有制这么有用的物种,成本太高影响了经济发展。有学者认为罗墨的“一般剥削理论”是认为不剥削使被剥削者的情况更糟就应该存在剥削,罗默也把私有制和剥削混为了一谈,罗默实质想表达的是消灭私有制使劳动者的情况更糟就应该存在私有制。
十、解读“从这个意义上说,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这段话的原文多摘录几句就是:“但是,现代的资产阶级私有制是建立在阶级对立上面、建立在一些人对另一些人的剥削上面的产品生产和占有的最后而又完备的表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 [1]马克思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这句话的“这个”指的是“那一个”?这句话非常重要绝对不能忽视,它承上启下限定了下一句话的含义范围,把马克思整段话作为整体分析就非常清晰的表明了此处原文的私有制特指:一是“建立在阶级对立上面”的私有制,二是“建立在一些人对另一些人的剥削上面的”的私有制,不是一切私有制。有的学者把马克思的这段话缩减成:“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 [1]这样就把消灭“这样的私有制”扩大成“消灭一切私有制”,减少七个字,造成严重的理论误读。再多摘录一些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这段话的原文能够更加深刻理解马克思的原义:“一切所有制关系都经历了经常的历史更替、经常的历史变更。例如,法国革命废除了封建的所有制,代之以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共产主义的特征并不是要废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但是,现代的资产阶级私有制是建立在阶级对立上面、建立在一些人对另一些人的剥削上面的产品生产和占有的最后而又完备的表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 [1]解读马克思这段论述至少表达了三方面含义:一是一切所有制关系都是发展变化的,所以公有制也是发展变化的。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不是要废除一般的所有制;资产阶级的私有制就是资产阶级的私有制,消灭资产阶级的私有制不是消灭所有的私有制;“一般的所有制”是什么样的所有制是后人需要探寻的内容。三是要消灭的是“建立在阶级对立上面”,“建立在一些人对另一些人的剥削上面的”这样的私有制,不是消灭一切私有制。私有制不是只有建立在“阶级对立”“剥削上面”的唯一一种私有制,如前文分析那样剥削定义的是一种剩余价值分配方式,剥削是许多种剩余价值分配方式中的一种,私有制和剥削、阶级对立不能划等号。马克思认为一切所有制关系都是发展变化的,所以公有制也是发展变化的,消灭了私有制,私有制的前方还有既不是公有制也不是私有制的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等等许多形式的所有制可以选择。细思马克思这段话的实质含义还是消灭剥削是目的,消灭建立在“阶级对立”“剥削上面”这样的私有制是马克思设计的消灭剥削的路径。
十一、生逢消灭剥削目标胜利完成的时代
一个人丙花了500万买了一套房子,进行了装修,租给了另一个人丁住了进来了,每个月租金5000元,没有人会说丙剥削了丁。那么,资本家用5000万买了机器,盖了厂房,然后工人来了开始劳动,就说资本家剥削了工人,这样的理论逻辑不仅劳动者阶级包括资产阶级很大一部分人都接受了,为什么?因为有工人阶级整体陷入赤贫的社会状况客观存在,有很坏的结果存在,就必然有造成坏结果的原因存在,这个原因就是资本家不仅拿走了全部剩余劳动還拿走了大部分必要劳动,资本家仅仅拿走剩余价值不会使工人阶级整体陷入赤贫状况,因为资本家拿走了大部分必要劳动才使工人阶级整体陷入赤贫状况之中。赤贫社会状况的原因是剥削,剥削的实质是资本家以生产资料所有权为根据拿走了全部剩余价值和大部分必要价值使得劳动者在雇用关系存在并且努力劳动的情况下仍然处于绝对赤贫状态,剥削理论建立的目的是消灭剥削,消灭剥削胜利的标志是改变了这种赤贫状况,“消灭私有制、消灭雇佣劳动制度”都是为改变赤贫状况寻找的方法路径。工人阶级整体赤贫的社会状况存在的时候马克思总结出剥削理论,这是对坏结果的总结,赤贫的社会状况不存在了,剥削的标志就不存在了,剥削就消灭了,剥削理论的目标就实现了,剥削理论的目的就达到了,剥削理论就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关系就进入到了新的历史阶段。坏的结果不存在了,国泰民安的好日子就需要新的理论阐释,不能赤贫的日子用剥削理论阐释,富足的日子也用剥削理论,这不合逻辑。
马克思主义认为,旧剥削基于资本主义社会有三个结构性特点:一是生产资料由社会上的少数人群占有;二是生产资料非所有者除了出卖劳动力以外无法生存;三是国家利用权力保障财产和利益的不平等分配。所以消灭剥削就是要做到:一是不仅仅要消灭劳动阶层贫困状况,还要保障劳动阶级整体生活状况富裕幸福;二是法律和社会制度要保证劳动阶级占有全部必要劳动价值和部分剩余价值,即保障利益分配公平;三是避免贫富严重两极分化,发展公有制、混合所有制、股份制经济,以多种所有制共存保证社会公平。前述三点我国目前都做到了,上述三个结构性特点的旧剥削已经不复存在,我国目前不仅不存在劳动阶层整体赤贫状况,也不存在劳动阶层整体贫困状况,劳动者有存款、有投资说明劳动者占有了部分剩余价值,我国目前是剩余价值分配存在不公平,不存在剥削。消灭剥削有消灭私有制和消灭旧剩余价值分配方式两种方法,两条路都可以消灭剥削,我们选择过消灭私有制,执行中发现消灭私有制的同时也消灭了资本的源头,如因就业岗位不足迫不得已让二千多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就是例子,如今我们选择了以公平为标准分配剩余价值从而消灭了旧的剩余价值分配方式,达到了消灭剥削的目的,目前我国剩余价值分配标准有资本所有权因素,但不是主要因素,最低工资法规和税收制度最终保障劳动阶级占有了剩余价值的绝大部分。我国建立了多种所有制共存社会制度,发展公有制保障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允许私有制存在,在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同时法律制度优先保障的是劳动阶级的利益,如增值税、个人所得税、遗产税、失业救济金、医保等等措施都是优先保障劳动阶级利益的有效法规。我们已经完成了消灭剥削任务目标,我国劳动阶层富裕起来、人民安居乐业的事实证明了道路的正确。
十二、结束语
“民营企业离场论”之所以能形成较大负面影响,证明它有一定的市场,原因之一就是长期以来缺乏理论上对民营企业的肯定,政策鼓励民营资本发展,理论谴责民营资本剥削,现实和理论的分裂造成一定程度认知的混乱。实践证明我国多种所有制共存社会制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民营经济功不可没,理论界面对“民营企业离场论”要保证理论优势,保证民营企业发展占领道德制高点,发展民营企业,有理论做基础,有民众认知做基础,就会有的良好的生态环境。经过150多年的发展,劳动阶级整体赤贫的社会状况已经不复存在,“生逢消灭剥削胜利完成的时代”的结论更符合社会现实。
【参考文献】
[1]马克思,《共产党宣言》[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
[2]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
[3]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一卷),经济学手稿(1857-1858)》,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
[4]孙乐强,《超越“机器论片断”:《资本论》哲学意义的再审视》[J],学术月刊,2017(05).
[5]张霄,剩余价值公平分配之日消灭剥削目标完成之时[J].法制与社会, 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