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异地互助养老模式的可行性及探究

2019-07-24 10:33陈沫霏孙宁李海兴陈芳菲金亚浩
智富时代 2019年6期

陈沫霏 孙宁 李海兴 陈芳菲 金亚浩

【摘 要】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自1982年9月起计划生育被定为基本国策,同年12月写入宪法,近三十多年以来我国严格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虽然有效的控制了人口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我国老龄化速度。“未富先老”和“未备先老”的特征日益明显。在未来的二十到三十年,人口老龄化必定是中国未来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这不仅关乎到传统文化,更是关系到民生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而采取何种养老模式养老正是目前人们思考和关心的问题。

【关键词】创新养老模式;异地互助;资源利用最大化

一、异地互助养老模式提出的背景

目前,中国的人口老龄化程度正在加速加深,已经成为我国一个极为严峻的社会问题。相关数据显示,截止至2017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有2.41亿人,占总人口的17.3%,2017年新增老年人口首次超过1000万人,预计到2050年前后,中国老年人口数将达到峰值4.87亿,占总人口的34.9%。当前,我国存在的三种养老模式:家庭养老、社会机构养老和居家养老。然而在这三种模式中,青年人负担重,再加上工作繁忙,不能时刻陪伴,老人由于长期独居,精神上易产生亲情失落感;社会机构养老护理条件差,收费过高等方面限制许多,修建养老院各项硬件服务设施,需巨大的投资建设;每个老人都有自己的住所,进入养老院后造成资源的闲置,会使现有资源浪费。

日本作为我国的邻国,是工业发达国家进入老年型社会最晚的国家,但其人口老龄化增速位于发达国家之首。日本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探索,实现了由传统的“家庭养老”到现代“居家—社会型养老”的成功转型。建设了小型养老护理服务设施的新型服务社区,鼓励社区内的学生利用假期提供志愿者服务;日本也创新性地提出了“时间银行”和“时间货币”的概念,实现了一种“今天我照顾你,明天他照顾我”的循环养老服务模式。

二、异地互助养老模式的概念、理念、模式与可行性

(一)概念

通过建立网站和手机APP互联信息渠道,为愿意提供扶老服务的志愿者和老人之间设置一个安全的帮扶平台,使得远在他乡的志愿者在为身边的老人提供服务的同时,也为自己身处异地的老人赢得其他志愿者的互助服务。

(二)理念

异地互助养老模式旨在通过资源的就近利用,社会成员间互帮互助来解决养老费用及老人的多元化需求等一系列问题,有效的节约资源、实现资源配置,符合当代中国实际养老模式,也是国内外养老实践中颇为有效的方式之一。它既可满足空巢老人各方面的需求,也为在外求学求职的游子提供了一种尽孝的可能,异地互助养老模式将最终实现出在“互联万家空巢老人,我顾万家老,万人助我老”的养老新概念下形成网络一体化全民互助养老的中国新时代。

(三)模式

第一步:地区可以和政府合作建立一个App平台,老人以及志愿者,可通過平台注册个人信息,采取实名认证制,由平台进行审核和记录。

第二步:志愿者自愿报名,平台联系最适合的志愿者为老人进行上门服务。

第三步:志愿者需根据老人的实际情况进行标准化或个性化服务。

第四步:志愿者通过为老人服务积累服务时长,换算成“孝亲值”,可换取其他志愿者为自己的老人服务。

第五步:服务结束之后,志愿者与老人的家庭通过平台进行互评,并生成各自的“孝亲值”,有效保证服务的安全性和优质性。

第六步:平台会定期的对一些地点进行抽样调查,记录使用者的改进建议,分析平台实施效果。

那么我们的做法包括制定相应政策与法律,建立养老服务评价监督体系,建设专业人才培养制度体系,形成满足不同需求的多层次的服务体系,推动非营利组织自身发展,完善非营利组织监督机制。

同时我们的服务可以分为有偿服务和无偿公益服务。

1、有偿服务:项目实行分区服务和就近服务原则,每一区设立总负责人,负责人主要工作为统筹调配服务者,为老年人提供必要服务。还可以联合当地医院,以便解决老人突发状况及生理安全。

2、抵偿服务:志愿者通过报名,进行志愿服务,通过积累服务时长,进行公式运算得到积分,志愿者可以用得到的积分为自己或家人换取免费的帮助和服务。

3、标准化服务分为:

1)生活照料类:志愿者会给一些单独居住,生活自理能力不强的老人提供各种服务,改善其生活环境。

2)文化休闲类:志愿者可选择性的进行老年教学,帮助老人们了解新时代特色。平台定期普及医疗保健知识,帮助老人解答疑问,提高老人自我预防和疾病控制的能力。

3)体育健身类:可以给老人教授一些简单老年体操,或者带老人去公园健身,保持老人的身体健康。

4)精神关怀类:志愿者定期陪伴老人。

5)政策法律类:适当给老人普及法律常识,避免老人上当受骗。

4、个性化服务:根据老人或者家人的特殊要求进行特别服务。

(四)理论的可行性

在中国人均家庭收入普遍不高现状下,异地互助养老模式通过互帮互助的形式,解决了许多限制性问题。在平台运作下,通过资源共享和信息及时传递系统,避免发生服务资源浪费现象,异地老人也能及时收到志愿者的帮助,实现服务资源最大利用化。既增强了服务管理效率,又解决了人员欠缺的问题。

三、新型模式发展的困难与弊端

异地互助养老模式初期,规模较小,不具有全国性,当地的志愿者在给予当地老人服务的同时,很难及时的将这种服务通过该模式转达给自己的老人,容易出现招募志愿者时积极性不高导致人力资源的缺乏和不稳定性会影响服务质量,继而难以维系服务初期向社会大众宣传的互助模式。而且每个老人的需求不同,但初期服务时,多数是无经验的志愿者,很难真正实现提供个性化服务。

当规模扩充到一定范围后,发展至不同地区在具体实施中需要不同主体提供不同支持,此过程会有较大的成本,如管理相关人员的集合与调配,培训费用以及连带成本,如何缩减成本就值得我们思考。

我国相关法律法规设置不健全,法律体系不完善,存在盲区,缺乏实施细则和相关政策,一旦发生情况可能导致责任主体不明确。

四、解决方案

1、为消除因地域差异而导致的人力资源匮乏和不稳定服务,最有效的办法是以某一单位为载体,设立养老服务机构,然后将其区域化分块,再由这些分块机构调派当地人员进行服务,同时还要将养老服务工作分类细化。

2、若独居老人通讯工具方面上受限制,可以通过联系机构相关人员,提出所需服务,由相关人员安排志愿者进行上门服务。

3、对于初期志愿者没有经验的问题,我们可以组织当地养老院等组织对有条件的志愿者进行集中培训,首批接收培训的志愿者又可以传授经验给下一批,以此循环。还可以对不同志愿者的服务项目进行分类,进行不同的培训。

4、减少成本可以通过政府进行调控,如制定统一政策在平台实施过程中吸引各界人士积极参与并提供相应的技术和经济支持,同时也对公众进行鼓励。

5、向政府提议,尽快完善我国相应法律法规,出台相关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