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9-07-24 10:33王婧怡
智富时代 2019年6期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误区重点

王婧怡

【摘 要】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表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本文着重讨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概念、误区和实施重点。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误区;重点

一、认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5年11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第一次出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的报告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指从市场供给一端入手,通过产业调整,使经济结构日趋合理,供给水平日益提高,有效供给显著增加,使市场供给灵活、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更好地满足群众需求,从而确保经济健康持续增长,推动生产力水平整体跃升的结构性经济改革。

有观点认为,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降低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包括各种税费、融资成本、社会保障成本等,有利于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提高供给质量与效率、改善供给结构,最终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也有观点认为,供给侧改革本质上是通过过剩产业去产能,调整经济结构,重新配置资源。即使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也是倾向于结构性的,而不是像过往以调整总量为主。所谓供给侧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本质上是一回事,不是什么新内容。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误区

(一)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能照搬美国和英国供给侧改革经验和做法

在供给侧改革的讨论中,一部分人主张吸收美国和英国供给改革中的经验。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都会存在供给问题,但是供给改革的背景、条件和面临的问题是不同的。美国和英国供给改革的前提是明确的滞涨,而不是中国目前所处的通缩和经济结构失衡,同时美国和英国的供给改革的精髓是经济自由主义和私有化。这些都不符合中國的国情和基本经济制度要求。我国的供给侧改革要从中国目前经济发展所面对的通货紧缩和结构失衡来选择行之有效的措施,不能完全照搬西方的做法,但应学习借鉴其有益的方面。

(二)供给侧改革不代表政府要加强经济干预力度

供给侧改革问题提出以后,一部分人认为中国要实行新计划经济,要强化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这其实是一个认识误区。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同时发挥好政府的作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通过发挥市场竞争的优胜劣汰作用,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同时要加快政府简政放权。在供给侧改革中,无论是过剩产能的淘汰,还是新产业的成长,都必须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以市场机制为核心机制进行供给侧改革,政府主要致力于环境创造,解决供给侧改革中的人员安置等相关社会问题及市场失灵问题。

(三)供给侧改革不能否定需求管理政策

供给侧改革问题提出以后,一部分人认为供给侧改革是对需求管理的否定,其实这也是一种认识误区。供给侧改革并不是要否定或者取消需求管理政策。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增长问题是短期波动背离了长期趋势,既涉及供给问题,又涉及需求问题。供给侧的改革不能忽视需求侧,需要把供给侧改革和需求侧的扩大需求相结合。一个国家的经济是否能真正实现良好发展并不是依靠短期的经济刺激,而是取决于它是否有坚实的实体经济支撑和支持长期发展的能力。因此,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增长,需要以供给侧改革为主,同时不能放弃需求侧的扩大需求。在未来的发展中,应依据宏观经济短期平衡发展和中长期发展的要求,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加强供给侧的改革,搭配运用供给管理与需求管理,兼顾经济总量增长中结构的调控和优化,继续发挥投资、消费和外需的作用,使不同的管理政策共同影响和促进经济的增长和发展。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的重点

(一)稳步推进市场化改革,建立低效企业破产退出机制,推进产能优化重组,完成国民经济微观基础的重构,稳步实现市场出清。

逐步打破要素流动壁垒,充分发挥价格机制对资源优化配置的引领作用,使其向能够产生最优产出的领域流动,提高要素使用效率,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坚定淘汰落后产能的决心不动摇。充分发挥市场力量的优胜劣汰之功,尽快建立低效企业破产退出机制,加快对产能过剩、高污染与高能耗等旧业态的淘汰重组,为新业态成长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二)在生产要素、技术进步和制度供给上多管齐下,提升总供给的规模、质量与效益。

一是应完善放开二胎政策后的社会保障,提高我国年轻人口的数量,降低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负面影响。二是应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提升人口质量红利。推动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共同发展,高端研究人才与应用技术人才协同培养,助力产业结构高端化。三是应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土地流转,缓解土地成本上升压力。四是强化创新驱动,实施跨越式自主创新,建立有效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提升全要素生产率,重筑经济增长新动力。五是重视制度供给的作用,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重视人本型城镇化,破除阻碍劳动力流动的制度梗阻。六是强化法治建设,将潜在矛盾化解于制度框架之内,降低微观主体的交易成本,为创新驱动和市场化改革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切实稳定企业家的经营预期。

(三)宏观政策要托底,牢牢守住社会风险底线。

首先,货币政策应适度宽松。有效化解潜在通缩,为新兴行业及时输入新鲜血液,使经济体系规避结构调整阵痛期可能引发的“体克风险”。其次,积极财政政策要精准发力。逐步完善激励相容机制,调动地方政府积极性和主动性,避免“懒政怠政”,有效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加大对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拉动消费和投资,其间亦能使民生得到改善。再次,应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善收入分配结构。要切实为在经济结构调整和微观环境重构过程中失业的劳动力做好社会保障和再就业工作,守住社会风险底线,确保结构优化改革与宏观大局稳定之间能够达到有机平衡。

【参考文献】

[1]赵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J].党的文献.2017年1期

[2]陈莹莹.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观点综述[J].经济研究参考.2016年12期

[3]谷牧青.加强供给侧改革 助推经济转型[J].学习时报.2015年12月7日

[4]郭靖超.略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现代商业.2017年6期

[5]任保平.走出供给侧结构改革的认识误区[N].陕西日报.2016年3月8日

猜你喜欢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误区重点
冬季洗澡的误区
重点推荐
2018年理财,要警惕这些误区
这些是今年要重点做的事
学习习近平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 扎实推进淮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冬病夏治走出误区才有效
重点报道
重点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