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祉祺
【摘 要】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普及,互联网信息技术与各行业的联系日益紧密。互联网金融作为新时期金融行业的新产品,正逐渐影响着金融行业的整体布局。但是,互联网金融的优势与风险是并存的,如果忽视风险、不能深入分析分析,那么互联网金融很难得到长足发展。本文聚焦于互联网金融风险的实际,探寻有效防范的对策,力求为金融行业做好风险防控、发挥互联网金融的独特优势提供参考。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风险防控;对策探讨
一、互联网金融的基本内涵
互联网金融是信息时代的崭新产物,其打破了传统金融业的固有模式,既不同于商业银行的贷款融资业务,又和第三方融资渠道具有明显差别。互联网金融在提高资本利用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增强市场透明度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分析其实质不难发现,其与传统的金融模式仍具有本质上的同一性,无论其采取何种融资方式,归根结底都是渠道与技术方面的创新,并没有摆脱金融的本质,但是其创新性价值却对于新时期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力。
二、互联网金融的特点分析
(一)以大数据技术为依托
互联网金融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其对于大数据技术的有效利用,这也是其与传统金融模式形成对比的明显不同。其通过对大量非结构化的数据进行分析,及时把握社交状况,分析信贷风险。例如广受欢迎的支付宝花呗业务,其主要时依托阿里云的大数据平台,分析用户的收入水平、消费状况,并对其未来的收入预期既潜在的消费欲望进行预判,在结合真实的水电煤气缴费数据、车辆拥有状况尽可能降低信贷风险。可以说,大数据时互联网金融的强大依托。
(二)创新性明显
互联网技术本身具有更新迭代速度极快的特点,因此,互联网金融具有极强的创新性。例如,在传统金融中实现较为困难的多重货币竞争理论,就可以在近年来活跃在市场的比特币等区块链金融中得到验证。但是,这种极强的创新性与极快的更新效率也为实现金融监管提出了挑战,我国对部分非法集资平台的打击也是源于这一现状。
三、基于互联网金融特点的风险分析及防范对策探讨
(一)技术层面的风险
互联网金融技术层面的风险主要表现为信息安全的威胁及网络安全的威胁。具体来说,由于互联网环境较为开放,因此其中的大量信息存在着泄露的风险。部分不法分子为了谋求利益,通过窃听、截取等方式对信息进行非法获取,或是篡改用户的基本信息。而网络安全风险包括系统漏洞、开放性协议、人为因素等。计算机系统的设计需要依托于人为的设置,因此,很难“无懈可击”的情况,黑客通过破解技术,利用系统漏洞,将严重影响互联网金融的网络安全;而开放性协议方面,由于TCP/IP时我国普遍使用的网络协议,但由于其确实明确的安全交代,因此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而人为因素既可能由于专业人员的工作疏忽造成,也可能来自于针对互联网金融的计算机犯罪。
要想有效应对技术风险,就必须不断完善适用于互联网金融的保护技术。首先,要加强金融信息系统建设,要打破传统的“唯技术论”,建立起完善的信息保护机制,要明确没有任何一项技术是完全安全的,必须配套合理的人工管理,才能将技术的安全性最大化。其次,要构建起医药完整的网络防御体系,通过防火墙技术、病毒防护技术、信息加密技术等多种技术手段,有效抵御针对于互联网金融的计算机犯罪,为用户构建起一道坚固的网络屏障。
(二)金融层面的风险
互联网金融在金融层面的风险集中表现为信用风险与资金风险。由于在互联网金融的背景下,交易方式不再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而主要依托于第三方支付平台,但是这一模式下存在着潜在的安全隐患。例如,在资金托管在第三方平台的基础上,卖家可能通过伪造物流信息骗取钱款、买家也可能在已经收货的情况下以未收到货物的名义要求钱款,同时,第三方交易平台本身在技术防护层面也不是绝对安全的。资金风险主要产生于P2P借贷平台中,这一类型的平台通过提供平台支持,实现个人对个人的资金借贷,虽然多数平台采用了较为严格的审核体系,也提供了托管资金的平台,但是这些资金的使用状况与去向却很难获得,这也为近年来大量打着“P2P”名义的非法平台携款“跑路”提供了温床。
这些金融风险时过去很多传统金融模式很少出现的,因此在防范对策方面也必须坚持创新的观点,进行独特的问题分析。首先要构建起完备的互联网金融信用体系,通过征信黑名单等手段,让互联网金融的参与者认识到失信行为的严重性,引导其树立守法守信的基本认识。其次,要继续加强我国对于互联网金融监管的立法工作,为发展迅猛的互联网金融渠道提供合理的法律支撑,明确监管的“红线”,將互联网金融纳入有效创新、平稳发展的快车道。
四、结束语
互联网金融是我国金融行业的新兴产物,对于创造崭新的金融模式、完善金融格局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其风险性也必须得到从业人员及监管部门的重视,必须通过完善的安全防范手段,为规范互联网金融行为、引导其高效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参考文献】
[1]周莅芝.加强金融业信息安全监管工作的必要性[J].金融科技时代,2015,8:70.
[2]方旭华.新形势下金融业信息安全的挑战与对策[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4,10:233.
[3]谭军.2018年金融信息安全发展趋势[J].计算机与网络,2018,1: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