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传明
摘 要:作为近些年发展起来的一大火热产业,文化创意产业逐渐成为各国发展自身经济的一个重要部分。基于此,本文将以吉林省高校为例,针对当前吉林省高校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创新培养现存的问题,着重围绕如何深化落实高校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创新培养进行简要分析研究。
关键词:高校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人才创新
0 引言
当前,制约诸多国家和地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因素之一,就在于缺乏大量相关方面的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本文着眼于吉林省高校,虽无法完全代表全国高校文创产业人才创新培养情况,但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目前我国高校在文创产业中的人才创新培养现状与现存问题,对于我国高校有针对性地制定文创产业人才创新培养策略,提高培养成效,具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1 吉林省高校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创新培养现存问题
1.1 文创教育课程设置不当
据不完全统计,当前吉林省共有37所本科学校和25所专科学校,其中共有50余所高校开设了文化创意类专业,包括文化艺术类、广播影视类、新闻出版类等等。在吉林大学与东北师范大学中还专门成立了国家级文化产业研究中心,虽然整体上看吉林省各高校文化创意类专业开设情况良好,专业数量与学生人数众多,但由于绝大多数高校中尚未针对文创教育制定出统一完善的教育体制,使现阶段吉林省各高校在文创产业人才创新培养过程中还存在课程设置随意、不合理等问题。[1]
1.2 缺少文创人才培养平台
文创产业人才创新培养平台的数量相对有限,也是影响高校深化落实文创产业人才创新培养的另一大重要因素。例如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等学校,其本身办学实力有限,且文创产业类专业属于新兴专业,所需的各种教学设施设备以及其他教学资源均具有较高的前卫性,需要花费的资金相对较多。例如3D打印机、金属雕塑材料等,价格较昂贵,使学校中此类材料设备的数量极少,学生可以接触使用此类设备材料的机会相对较少,直接影响了文创产业类专业实践教学成效的提升。而且在当前吉林省各高校中,建立的文创产业工作室屈指可数,在实际人才创新培养过程中,学校教师普遍以班级为单位,对全体学生展开集中教学和统一培训。这样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教师的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管理,但在一对多的培养模式下,教师难以兼顾每一位学生,因此难以有效实现学生在文创产业方面的个性化发展。
1.3 严重缺乏优质教师资源
在当前吉林省各高校的文创产业人才创新培养中,还存在不容忽视的教师资源欠缺问题。作为一项新兴产业,文创产业发展历程相对较短,这也使绝大多数教师缺乏该方面的专业学习,许多教师只能熟练掌握其中某一门学科或领域的专业基础知识技能,如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教师,普遍只了解本专业的相关理论知识与方法技能,对其他相关学科和专业如工业设计、游戏设计等则缺乏相应认知。[2]
2 高校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创新培养有效策略分析
2.1 灵活采用多种培养模式
第一,合理设置相应课程。高校在文创产业人才创新培养中需要根据产业特点及学校实际情况,合理设置相应课程,有意识地促进各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互相渗透,以此有效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技能,全面提高学生素养。例如吉林大学在文创产业方面共开设三个专业,分别为艺术设计、产品设计以及工业设计。以现行的本科培养计划为例,在艺术设计学专业中,要求学生完成一年的通识与基础课学习、两年专业课程学习以及一年毕业考察。其中在必修的通识与基础课程中,主要开设包括思想政治、大学英语等课程。在专业课程中,必修的课程包括艺术设计学概论、美学概论等,而对应的选修课程则主要包括人文、艺术等众多用以培养学生双创能力即创新与创业能力的相关课程。学生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与兴趣爱好,在学校现有选修课程中任意选择相应的课程。且课程面向全体在校学生,其他专业的学生也可以接触学习文创产业相关专业课程。而在完成所有理论课程的学习后,学生还需要依次完成认识实习与专业实习等在内的各种实践课程学习,以此有效保障学生在文创产业专业学习中培养出较高的综合实践能力。
第二,重视理论实践结合。在文创产业相关的课程教学中,高校应当积极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以便更好地完成人才创新培养工作,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3]例如东北师范大学在艺术设计专业中,教师通过使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模式,在课前利用微课教学,运用短小精悍的教学视频使学生快速掌握相关教学内容,明确各项与之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在课上教学时,教师通过向学生布置相应的设计任务,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组成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分析,确定设计主题、设计方式等并完成相应的艺术作品设计。在课下教师可以通过微信建立交流群,鼓励学生沟通交流,互相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讨论在艺术设计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疑惑,以在线指导的方式帮助学生独立完成艺术设计创作,深化艺术设计专业学习。由于教学模式具有较高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在向学生布置设计任务时,教师不对设计主题、设计形式等提出明确限制,有助于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创新创造思维能力,使学生实现个性化全面发展。
2.2 搭建拓展实践创新平台
高校在文创产业人才创新培养中,还需要积极建设各种拓展实践创新平台。例如吉林大学与东北师范大学、长春大学等学校之间建立起協同合作机制,成立相应的教学联盟和学术平台,各学校在文创产业教学及人才创新培养中共享各自的优势教育教学资源、文创产业项目等,彼此之间通过实现优势互补、强强联合,更好地完成文创产业人才的创新培养工作。尤其是吉林大学和东北师范大学间采用学分互认制,两所学校的学生可以任意在对方学校中选修相应的课程,在严格按照学校要求完成相关考核并修满学分后,即可获得双学位学历。吉林动画学院通过主动与长春大学、吉林大学等沟通交流,在积极借助其他学校的优势资源下,主动与长影集团等企业共同建立艺术实践基地,使学生可以有效完成文创产业专业的实践操作与学习。
2.3 发展培养大量优质师资
高校在落实文创产业人才创新培养工作中,应当重视发展和培养更多优质的教师资源。一方面,学校可以在优化整合现有教师资源的基础上,鼓励各专业教师之间积极沟通交流,在教学工作中主动向学生渗透各学科交叉知识。同时定期组织文创产业类专业教师参加相关培训教育,使教师可以熟练掌握更多与文创产业及人才培养有关的先进思想理念与方法技术,为有效提高人才培养实效奠定良好基础。另一方面,学校需要引导教师深入文创产业企业中展开实践学习,成为双师型教师。教师在主动了解文创类企业目前的发展情况、人才需求的同时,可以接触更多实际的文创产业项目并适时将其引入教学课堂中。在有效调整自身教学计划之余,将实际文创产业项目以教学任务的形式布置给学生,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结合以往所学知识技能参与到文创产业项目中,加深学生对文创产业的理解与认知,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使其可以在文创产业学习中实现全面发展。
3 结语
本文以吉林省各高校为例,指出当前高校在文创产业人才创新培养中还存在的课程设置不合理、缺乏实践平台与优质丰富教师资源等问题。提出各高校在深入落实文创产业人才创新培养工作时,需要充分结合自身实际与文创产业特点,科学设置相关专业课程。学校之间、学校与企业之间也需要积极展开合作交流,共同建立多样的文创产业人才创新培养平台,不断发展更多优质教师资源,使高校能够更好地完成文创产业人才创新培养工作。
参考文献:
[1] 徐莉,刘梅英.高校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生态系统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18(11):70-72.
[2] 叶晖.高校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7(12):164-165.
[3] 谢卓华.“文化+”时代下高校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路径思考——以广西财经学院为例[J].教育观察(上),2017,6(09):97-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