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洪波 崔艳清
摘 要:装配式建筑的快速发展为建筑装饰工程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为了更好地对接装配式建筑发展的需求,建筑装饰行业不只需要在装饰构造和材料的集成化、部品化研发生产方面做到创新,同时更应大力推行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对接装配式建筑的装饰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研究,制定行之有效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有针对性地培养装配式建筑装饰装修人才,以有效对接装配建筑整体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建筑装饰;课程体系
1 改革的背景和原因
近年来,装配式建筑在国家和各级政府相关政策的指导和激励下快速发展。建筑领域的这一划时代革新,不仅对建筑本身产生了巨大影响,还推动建筑装饰等相关配套工程不断进行技术革新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国务院也在《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在装配式建筑中推行建筑结构、机电设备、装饰装修一体化集成设计、协同施工。积极推广标准化、集成化、模块化的装修模式,提高装配式建筑的装修水平。因此,建筑装饰工程与装配式建筑集成发展的有效对接,是当前装饰行业发展的总体趋势。
虽然,各级主管部门在政策方面,都对装配式建筑的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和指导,但由于建筑与装饰装修工程衔接技术不成熟、产业链及市场不健全,导致其发展进度比较缓慢,集成化、装配化水平不高。根据装配式建筑的特征和要求,符合装配式建筑的建筑装饰也必须符合标准化设计、工业集成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信息化协同四大特征。因此,对接装配式建筑的建筑装饰工程与传统的装饰装修工程在装饰装修介入的时间方面、施工的形式和方法方面、设计的深度、广度和精准度要求方面、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及管理维护模式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
传统装饰装修在设计、构造、材料及人员岗位能力等方面均不能适应装配式建筑的发展需要,装饰装修现状和装配式建筑发展需求严重脱节,阻碍了装配式建筑集成化程度的提高。为配合支撑装配式建筑健康有序发展,建筑装饰行业从行业标准、人才培养、技术支撑、材料革新、管理模式等方面均须做出有效变革和升级。
2 改革的原则和依据
装配式建筑对建筑装饰技术的需求,归根结底是对相应的装饰人才的需求。我们要大力推行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对接装配式建筑的装饰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研究,制定行之有效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合理的课程体系设置,是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基础和前提,在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中处于核心地位,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课程体系改革应遵循实用性与科学性相结合、即时性与前瞻性相结合的原则。
第一,實用性与科学性相结合:课程体系改革的提出是因为教学现状不能满足行业发展的需求,改革的依据和成败都应以是否有利于推动行业和社会发展为标准。因此,课程体系的改革应依据现实,深入行业、企业、岗位,掌握最真实的专业发展需求的一手资料。同时注重调研对象的典型性、广泛性和程序的规范性,以理性的态度、科学的方法,研究出正确的改革发展方向和具体革新内容,重新确定装配式建筑环境下的建筑装饰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调整不适宜的教学内容,补充重要的前沿知识和可持续发展的知识内容,结合实用性与科学性,制定完善的装饰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第二,即时性与前瞻性相结合:课程体系的改革应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既不能忽视传统装饰在当前现实生活中仍将长期存在的实际情况,也不能因循守旧,否认和抵触新的装饰理念和潜在的装配式建筑集成化发展趋势。因此改革既不能搞一刀切,在课程体系中完全否认传统装饰的教学内容,也不能低估装饰集成化的发展态势。我们应该理性地认识伴随装配式建筑改革步伐的深入,装配式装饰将逐步取代传统装饰方式,成为装饰行业的主要发展方向。因此,课程体系的改革既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畏首畏尾,而应该是一个结合现实情况,逐步开展、持续进行的过程。
3 改革的内容与措施
3.1 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契合行业发展需求
装配式建筑对装饰装修人才的要求虽与传统装饰装修的要求有密切的联系,但又有较大差距。根据装配式建筑发展实际情况的要求,调整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目标,是目前课程体系改革的当务之急。
比较装配式装饰和传统装饰的差异,我们可以获得较为准确的人才培养目标的改革方向,即将传统装饰单一的私人定制式设计、现场湿式工法施工、传统施工管理模式的装饰人才培养目标,调整为既掌握传统装饰能力,又具有装配式建筑装饰深入设计能力、多工程协调工作、信息协同与管理、材料结构设计与研发、综合装配式施工等能力的现代化、科技型、具有较高形式美创造能力的综合型专业技术人才。专业应为装配式建筑的生产建设培养既具备独立的学习、处理信息、评估和解决问题的个人能力,又具有良好的与人沟通、组织人力资源的社会能力的装饰装修专业人才,为装配式建筑的装饰构件与其他工程构件的集成化设计、生产、组装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持,减少装配式建筑在装饰集成化技术方面受到的制约。
3.2 优化课程结构,调整课程内容
装配式建筑的集成化装配化特征导致其从业人员能力素质要求与传统装饰要求差异较大。装配式建筑的最大特征是综合性,整个过程由多个相关工程人员协同工作:从多工程协同设计、工厂集成化生产、现场同时组装到信息化综合管理。它要求不同工程设计师和其他从业人员相互了解对方工程基本专业常识,注重知识的交叉性和综合性,这样更有利于相互配合提高效率。同时应该认识到,目前我国装配式建筑并未完全占据主导地位,传统装饰装修方式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仍然存在较大需求。因此课程体系的改革不能完全抛弃传统,而应逐步探索,在传统教学内容中逐渐融入装配式装饰相关知识,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既符合当前就业现状,又顺应装饰行业发展整体趋势。知识的渗透和融入是教学内容改革的主要方法和手段。因此应在传统装饰设计中融入集成化设计思维,在传统装饰构造、材料、施工、管理中融入装配式装饰内容,在原有专业基础课中加入建筑结构、电气、安装、管道等相关工程基本知识,同时在专业基础课中重点增加能够实现多工程联动模拟实训的模型深化软件BIM的应用学习。以行业实际需求和实践操作流程为导向,课程的前后衔接和课时比例分配至关重要,达到厚基础、宽口径、促发展的课程体系改革目标。
3.3 创新课程标准,完善实训课程方案和评价体系
学生的履职能力要求主要由课程标准决定,课程标准相关内容均应源于行业实践的需要。装配式建筑装饰从业人员的能力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且侧重点与传统装饰也有较大不同,因此调整每门课程的课程标准显得尤为重要。在技术发展不成熟,行业发展不健全的情况下,制定相关课程标准具有相当大的难度。为使课程标准符合岗位能力需求,首先应将由高校教师主导的课程标准编制形式,调整为由行业主导的构建模式,从而保证课程标准与行业最新动态需求保持密切互动。高校应组织行业专家、企业技术骨干负责课程标准的制定与深化,教师作为主要参与者和执行者从教学实践方面予以辅助,课程标准的制定应与岗位实践能力保持一致。弱化单一课程的独立性和边界线,构建旨在培养综合能力的实践能力模块体系,能力模块化划分应典型实用、定位准确、深浅得当且便于评价考核。
在实训和教学评价方面,应加强校企合作,深度打造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不能只是施工企业的装饰现场,更应包括构件研发和生产企业及装配式建筑装饰设计企业,使学生掌握装配式建筑装饰全过程。校内实训基地应坚持功能化、职业化和高科技的开发研究性能,全面提升学生的技术掌握和研究开发能力,同时实训项目设置应做到模块化、体系化。集成化建筑装饰实训从设计开始就与传统装饰不同,由于其集成化、部品化和综合性强等因素,导致其设计模块比传统装饰更深入,图纸更细致准确,考虑问题更综合全面,影响因素更复杂。其综合性导致设计施工等重要阶段均为多工种协调工作,难以独立开展。所以无论是课堂模拟实训还是现场施工实训,都应打破单一专业独立实训模式,实行不同专业学生分组融合,共同实践,构建多专业联动实训模式是其改革的方式和方向。
装配式建筑装饰,理论口径更宽、实践能力要求高、专业发展针对性强、教学实训综合性更大,所以其教学评价不能以单一学科知识掌握情况为标准,而应包含协同合作能力,相关专业知识综合掌握运用能力,个人信息处理和问题解决的能力,形成以实践教学考核为主的过程性能力模块考核的综合能力评价体系。
3.4 创新培养模式、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培养模式创新首先需要人才培养的观念创新。开放式办学,校企合作是比较有效的途径。因为装配式建筑这一新生产物,对其了解最深的莫过于企业本身。因此高等院校要想在装配式建筑人才培养方面有所建树,培养实用性人才,企业的需求和建议具有重要参考意义。校企合作培养可以将企业对人才的能力需求和培养目标直接反映到人才培养方案,将企业的先进技术和实际项目直接融入教学内容,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其次,装饰在装配式建筑中不再是独立的存在,而是作为综合体中的若干构成元素中的一员,之前的任何一种封闭的、单一的、既定内容完整知识结构的教学模式均不适宜于其当前的发展阶段。集成建筑的特征导致其设计、生产、施工均带有强烈的多专业融通性特征,建筑产业化及集成装配化的实现,是多种行业跨领域合作的产物,所以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也应当打破传统培养模式,通过建设专业群的方式来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同时,装配式建筑装饰正处于发展和探索阶段,装配式装饰相关知识还未形成统一的、公认的、成熟的知识体系,其知识发展周期短、技能更新快。因此,在培养模式方面应实行通才教育,以适应装配式装饰发展现状,让学生具有较强适应能力,以便于不断吸收创新装配式装饰发展的新技术新知识。将知识本位的职业性教育,转换为能力本位,培養具有开拓精神、善于合作的人。实践教学是消化基础理论、提高能力的重要环节,应强调教学方法模式的实践性、实验性、启发性,以及专业融合模式教学。同时,无论是工学结合还是任务驱动,都需要达到综合性、开放性、多专业联动性的实训特征,让原本单一的实训过程变为多工程融会贯通的能力试炼场。
3.5 整合教材,开发教学资源
装配式装修弱化了现场施工环节,将重心放置于前期的设计、生产及施工组织管理和后期的信息化维护上。而原来最繁杂的装饰施工变成了简单的组装施工。对接装配式建筑的装饰装修与传统装修在构造施工、装饰材料、组织管理以及设计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而目前人才培养采用的教材内容仍然沿用传统装饰内容,无法有针对性地培养出装配式建筑所需的装饰装修专业性人才。教材是改变学生知识结构的主要载体,特别是有关设计师设计程序和设计思维培养方面的教材。装配式建筑由于采用结构与装饰构件集成化、部品化生产,同步组装施工,这就要求设计师在建筑模块设计初期便与结构、管道、电气、安装等相关工程设计师协同设计,形成融合多工程为一体的建筑构件生产施工图,以利于工厂集成化生产。同时由于模块化生产,同一批次相同构件的艺术效果相同,不同房间拥有相同的装饰效果,无法满足人们的审美个性和差异化需求,这就要求设计师具备加工组合单一元素形成不同美感的形式美的应用能力。这两点在传统装饰中设计较少,传统教材中培养以上能力的内容也比较少。施工与材料相对于传统装修而言也有较大革新。因此,根据装配式建筑发展的要求,编制符合建筑与装修集成化生产、施工流程和知识能力结构的教材,成为课程开展的重要前提。
3.6 重点提高师资力量,专项培养双师素质
教师是教学环节的实践者,也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辅助者,教师专业水平的高低,将在极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发展方向。装配式装饰专业因处于发展初期,其技术理论体系尚不完备、不成熟,专业教师对其核心概念及专业技术的掌握和研究不够透彻,实践经验不足,整体认识不全,对装饰工程与其他衔接工程知识的掌握有限,导致教学效果不甚理想,甚至无法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因此,教师能力的提升势在必行,提升包括三个层面。
第一,理论能力的提升。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自主研读国家相关政策、规范、标准及专业学术论文,在装配式装饰概念和技术方面实现自我提升。另一方面,学校应该提供更多优惠政策和激励机制,创造更多机会,让教师参与不同层次的学术交流会议、行业协会专业技术研讨会,使教师厘清概念,掌握行业发展整体脉络及前沿关键技术。
第二,实践能力的提升。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邀请企业专家、技术人员进校讲座,答疑解难;走出学校深入企业工地,通过教师深入企业挂职锻炼以及对不同相关企业生产施工管理全程参观学习,讨论分析整体流程、节点技术难题、重点发展趋势目标,从而获得实践经验,培养双师型教育人才。
第三,综合知识能力的提升。装配式装饰专业涉及的相关专业知识比传统装饰专业更广泛,综合性更强。通过组织多学科教师交叉培训,改变装饰类教师单一学科专业知识结构,培养熟练掌握结构、安装、管道、电器基本知识的具有较强综合能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4 结语
装配式建筑的特征对建筑装饰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在装饰人才培养过程中,我们必须以行业的现实需求为依据,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对人才培养的理念、模式、内容等方面加快改革创新力度,为有效对接装配式建筑的快速发展培养集成化、工业化装饰的创新型、高技能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国新网.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J].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16(11):18-19.
[2] 全国装配式建筑相关政策及发展动态[J].中国勘察设计,2017(09):54-56.
[3] 修龙.对装配式建筑发展的思考[J].建设科技,2017(15):11-13.
[4] 蔡敏华.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及优化探讨[J].住宅与房地产,2017(15):211.
[5] 刘东卫.推进装配式装修促进装配式建筑发展[J].建筑,2016(22):11-15.
[6] 杨晶.我国高职课程标准改革的关键问题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6(01):204-205.
[7] 彭典勇,赵春婷,刘刚,娄霓.装配式内装修体系实践[J].城市住宅,2018,25(01):42-47.
作者简介:夏洪波(1979—),男,重庆人,硕士研究生,讲师,从事建筑装饰、油画创作研究。
崔艳清(1985—),男,山东人,本科,讲师,建筑城规学院党支部书记,研究方向: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