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滨水城市济宁理水策略

2019-07-24 09:37房静思周丹瑶
城乡建设 2019年14期
关键词:济宁市海绵水资源

■ 李 冰 俞 露 房静思 周丹瑶

海绵城市作为一种新型城市发展方式,以雨水管理作为抓手,其目的在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成为应对气候变化、打造韧性城市的一种建设模式。

如何通过海绵城市建设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如何平衡和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态方式;如何在规划方案中全面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等战略性核心策略,是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时重点探讨的问题。

一、济宁市海绵城市建设发展契机

济宁市水系发达,河网密度居山东省之首,水资源保有量占全省的30%以上。全市共有河流200余条,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道91条,总长度1516公里。水库312座,塘坝1500座左右。全市湿地面积达到土地面积的13.6%,中心城区水面率7.85%。河流、湖泊、水库、坑塘、河渠、滩涂等水系形态多样,是典型的北方滨水城市。济宁市生态环境优越,是山东省第一个国家级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也是南水北调东线调水生态敏感区和重要水质保护区,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特别是地下水源和南四湖、梁济运河等,在区域生态系统中占据战略性的核心地位。其中,南四湖是我国北方最大的淡水湖,也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最大的调蓄水库,保障京杭大运河南水北调水源水质是济宁市水环境治理的迫切要求。作为传统的资源型城市,济宁市也面临着水环境污染、采煤塌陷区持续扩大、生态发展转型需求迫切等问题。海绵城市强调对原有水生态系统进行保护、对已破坏的环境进行修复、在开发建设中尽可能维持原有的水文循环,其理念与济宁城市转型和发展的要求不谋而合,为济宁市提供了良好契机。

在流域开发与保护之间寻求最佳平衡点,通过海绵城市系统化构建,将水系优化、水源保护、采煤塌陷区生态修复、绿廊绿环构建、湿地节点营造、雨洪调蓄等工作进行统筹,形成特色鲜明、效果显著的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水资源系统解决方案,打造具有示范性的绿色样本,是济宁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的目标。

二、策略研究实践

在探索城市转型发展路径、协调自然保护与开发利用的过程中,最大化保留特色资源,综合解决水系统问题,建设现代化滨水宜居城市是济宁市海绵城市建设的总体目标。规划在目标和问题导向原则下,制定济宁市海绵城市建设策略。

(一)以宜居建设为导向,优化蓝绿网络格局,促进生态网络与城市生活的融合

新的发展理念认为,与一般强调快节奏、分区明确、模式化发展的城市腹地不同,城市滨水区可产生慢生活、愉悦环境,功能混合与个性化的发展,也为城市提供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空间契机。具有优质景观资源的滨水区是城市最具生态价值的人居环境,是城市所在区域或更大范围共享共建的发展平台,是城市走向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基础。

济宁作为北方滨水城市,水系资源是其不可多得的生态资源,也是全民享有的优质公共开放空间资源。规划以宜居建设为导向,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水生态敏感区,通过梳理河道水系网络,串联周边河滨绿地、郊野湿地等,优化蓝绿网络格局,引导城市功能空间发展演进,促进生态网络与城市生活的融合。

(1)以东泰山余脉等外围山体、南四湖及泗河生态湿地为基质,由水系廊道和区域环状绿地串联湿地、绿地组成“蓝廊绿环”,构建“五廊、两心、三环、多点”的海绵空间格局。

(2)建设南四湖为城市蓝心。南四湖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重要节点,其生态环境质量受到南水北调工程的严格限制;同时,南四湖作为重要的自然湿地,鱼类和鸟类等资源类型多样、数量庞大,对保障流域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3)结合城市绿环,在北部生态用地联通城市主要水系。洙赵新河、梁济运河、洸府河、泗河和白马河作为济宁地区自然山水格局的重要组成要素,也是联系南四湖与都市区绿环的重要廊道,并串联多个规模较大的采煤塌陷地。针对济宁市现状水系呈南北向放射状的结构,以洙赵新河、梁济运河、洸府河、泗河和白马河5条主要水系为轴线构成济宁水系骨架,向东延伸南跃进沟,利用北部杨家河生态公园、泗河生态公园等,联通梁济运河、洸府河、泗河和白马河,形成“点线交汇、连片成网”的都市区环状水系。

(4)在城市中心区恢复历史内水环,畅通老城区内小洸河、小府河、老运河、越河、任城河的水力联系。

济宁市“五廊、两心、三环、多点”海绵空间格局

(二)以因地制宜为原则,充分利用本底地形条件,营造功能复合、景观多样的绿色基础设施

煤炭开采是济宁市传统支柱产业,而采煤塌陷区面积不断扩大,已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历史遗留问题。2015年,济宁市都市区范围内塌陷矿区总面积达21273公顷。但同时,塌陷区形成的局地下沉盆状构造,为水的积存调蓄提供了条件,也为城市特色发展提供了新空间。

规划以因地制宜为原则,针对采煤塌陷问题,充分利用本地地形条件,统筹城市空间格局、绿色基础设施等影响城市韧性发展的因子,营造功能复合、景观多样的绿色基础设施,统筹解决制约城市发展的难题。

(1)针对数量不断增加、面积不断扩大的采煤塌陷地,建立“塌陷湿地生态建设区”,结合塌陷区改造,联通河湖水系,完善水系网络,改善地质安全和水体环境。针对不同地点的塌陷状况和地质条件,采用不同的生态修复技术,在努力重构健全的生态结构的同时,积极创造全新的区域景观,成为济宁地区湿地绿心的主体。

(2)塌陷区改造重点针对已达到“稳沉条件”的区域,进行连片改造、重点强化。塌陷区改造根据济宁市采煤塌陷地的积水状况,将塌陷程度分为重度塌陷、中度塌陷和轻度塌陷3种类型,并分别以生态公园、调蓄湿地、耕地复垦的方式进行修复改造。

对常年积水的重度塌陷区,采取河岸生态化,丰富塌陷区生态群落,增设创新景观设施,成为集生态、休闲、教育于一体的海绵节点,同时具备雨水调蓄和回用的功能。

对季节性积水的中度塌陷区,在塌陷区积水区域取土填在浅部,打造季节性生态湿地,净化水质。

对于轻度塌陷区,可结合用地需求,恢复农田;结合农田与坑塘进行雨洪调蓄。通过集中连片大规模的采煤塌陷地治理,为土地的集约利用创造了条件,可有效地改善土地质量。

(三)以解决问题为关键,完善基础设施体系,着力于黑臭水体治理、内涝点整治、水资源保障提升等工作

作为滨水城市,济宁同样面临着诸多的水问题。

水环境方面:水体水质堪忧,黑臭水体治理任务重。由于现状城区河道污水收集管网不完善和污水的无序排放,使得生活污水成为城区河道的主要污染源。由于相关治理措施缺乏系统性,导致流域水环境治理见效慢。

水资源方面:水资源紧缺,地下水超采严重。济宁市本地水资源可使用量较低,水资源紧缺形势严峻,人均占有水资源量558立方米,虽然在山东省排名居前列,但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4,也低于联合国确定的人均占有1000立方米的警戒线,属于水资源危机区。供水水源结构方面,济宁市区的城镇公共用水量和居民生活用水量全部来自于地下水。单一的供水结构导致地下水超采严重,地下水平均埋深逐年增加,局部形成地下水漏斗。缺水问题已经成为济宁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水安全方面:缺乏统筹,保障不力。城市下垫面硬质化程度高,导致径流系数急剧变大,增加了排水管网的压力。市区雨水系统不完善,管道淤积堵塞严重,使城市局部低洼地区降雨不能及时排出,造成局部内涝。另外,排水、治涝、防洪缺乏统筹,强降雨时,排水管网出口遭遇南四湖涝水顶托,导致排水不畅。

规划以解决关键问题为导向,坚持把生态环境作为统一的有机整体考虑。重点针对黑臭水体治理、内涝点整治、水资源保障提升等工作,按照系统工程的思路,提出完善基础设施体系,着力扩大环境容量、提供资源承载力,全方位、全过程开展涉水问题的治理策略。

1.灰绿统筹,系统治理水环境,保障水质达标

以济宁市海绵城市建设重点问题为导向,以“黑臭水体系统治理、内涝防洪提标治理”为策略,统筹绿色基础设施与灰色基础设施,治理重点问题。

黑臭水体系统治理:在城市水环境较差的老城区,如存在水体黑臭的任城区、兖州区的中心区域等,以及饮用水源地或者对水功能区要求较高的梁济运河、南四湖等汇水区,侧重于水质的控制,将低影响开发措施作为“控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控制TSS、COD、总氮、总磷等污染指标,并且和截污、清淤等措施结合起来,统筹解决水体黑臭和水环境治理问题。对于雨污合流,且近期分流改造确有困难的任城区、兖州区等老城区,将海绵城市建设作为合流制污水溢流污染控制的重要解决措施,并和管网改造、调蓄等措施相结合,对合流制排水系统进行改造,控制合流制污水年度溢流次数和年度溢流总量,统筹解决合流制污水的溢流污染问题。

内涝防洪提标治理:在现状城市内涝严重的区域,侧重于水量的控制,通过场地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减少源头径流量,并和排水管网、泵站、湿地调蓄、城市内河整治等措施结合,确保城市排水防涝能力的达标。

2.开源节流,优化水资源结构,缓解地下水超采问题

调整供水水源结构,充分利用南水北调长江水、黄河水、大汶河水,结合南四湖、西苇水库、尼山水库等大型水库,加强对地表水资源的调蓄和利用,逐步替代并减少地下水资源开采量。合理利用再生水、雨水等非常规水资源,加强节约用水,形成多水源向城区供水的格局。

规划积极开发南四湖及南水北调地表水源,有序减少地下水开采,严格落实南四湖、南水北调京杭运河输水干渠、城区地下水源地等的水源保护区管理要求,。

3.非常规水资源利用与节水措施并举,提高水资源承载力

以再生水、雨水为补充,应用于冷却水等工业用水及洗车、绿化浇洒、生态环境补水等城市杂用,替代传统水资源,减少新鲜水用量。结合采煤塌陷区治理、水系连通方案及绿地系统规划,规划再生水和雨水蓄用空间。在充分利用城市周边的生态空间的基础上,避免在城市建设区建设大量的蓄水设施,减少建设投资,避免蓄水设施在旱季长期空置造成资源浪费的同时,还可缓解海绵城市建设用地紧张的压力。

加强节水,提高用水效率。通过规划引导控制和实施,有效落实循环经济理念,合理再生利用每一滴再生水资源,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再生和可持续利用,实现城市与水的协调发展。

4.恢复良性水文循环,涵养地下水源

结合海绵城市建设,通过恢复良性水文循环,促进雨水入渗,涵养地下水源。除了划定水源保护区,对原有的水系、农田、林地、山体等渗蓄空间进行保护保育之外,城市中的新建项目应严格按照低影响开发模式要求,建设可渗透下垫面。将不透水下垫面径流引入绿地系统,充分利用绿地系统净化下渗雨水径流,涵养地下水源,为中心城区的用水提供保障。

(四)以园区建设和旧城更新为抓手,以点带面推广低影响开发模式,并逐步纳入规划建设管控要求

1.以点带面,集中打造试点区域,引领全市海绵城市建设

按照海绵城市建设要求,最大限度地发挥综合、集中的示范效应,在济宁市中心城区的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区域,全面按国家要求开展工作,在其他重点区域因地制宜同步开展海绵研究、规划和建设工作,“一片多点”同步推进,从而形成“示范突出、全面带动”的海绵城市建设态势。

2.试点区域落实海绵城市建设项目

针对济宁市中心城区海绵城市建设的突出问题以及城市开发建设特点,按照建筑与小区、道路、公园绿地、市政设施、水系、采煤塌陷区共6类建立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库。通过项目库的逐步实施,达到试点区域海绵城市目标,而且为济宁市海绵城市和生态城市建设提供了实践经验和基础。

3.非试点区域同步建立项目库,有序推进

济宁市同步编制中心城区非试点区域的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库,根据济宁市实际建设情况,结合济宁市“十三五”规划,将与实现海绵城市目标相关以及可以与海绵城市结合的项目列入试点区域外项目库,并实行滚动编制制度。按照实施时序将此项目库列入政府近期工作计划,有序推进海绵城市的全面建设工作。

海绵城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因此,在规划层面对海绵城市进行科学合理的统筹部署,对解决城市水系统问题、恢复城市生态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针对滨水城市水网,应以水系作为基础结构,重视生态格局构建,以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基底;同时针对既有问题,如采煤塌陷区,应多目标多角度考虑问题,充分发挥其生态空间,将既有问题转变为可利用的优势条件;针对降雨资源偏少,且降雨季节性显著的北方城市,在开展雨水资源化利用时,应充分利用城市周边的生态空间进行滞蓄,节约城市建设用地的同时,可减少大规模建设灰色蓄水设施造成的资源浪费。

猜你喜欢
济宁市海绵水资源
2021年1—6月日本海绵钛产销数据统计
《水资源开发与管理》征订启事
解读“海绵宝宝”
超级海绵在哪里?
眷 恋
——山东省济宁市老年大学之歌
德州市市场监管局赴济宁市学习观摩
2019年河南省水资源公报(摘录)
山东省济宁市明珠中心小学活动掠影
海绵是植物吗?
加强水文水资源勘测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