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晓林 冯先琼 张凤英 邱楚谨
《护理学基础》是对各专科病人及健康人群进行护理所需的最基本的护理知识和技术,既是护理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也是学习其他临床专业课程必备的前期基础,在整个护理学课程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其教学质量和效果直接关系到护生对本门课程的掌握程度和护生的临床实际工作能力[1]。考试是评价教学质量和反馈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科学客观地分析试卷质量,有助于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评价教师教学效果。同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和提高教学质量,可保证考试职能的有效发挥[2]。本文对我院某年级护理本科生《护理学基础2》期末考试试卷进行分析,旨在发现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深化教学改革,促进并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依据。
选取我院某年级护理本科学生《护理学基础2》期末考试试卷共80 份。课程负责人按章节内容、学时比例等分配各章节分值,并参照教学大纲(掌握、熟悉、了解)和认知水平要求(回忆、解释、应用、综合),确定各题型在各章节的分数分布,制定命题双向细目表,完成命题和试卷核对。试卷满分为100 分,分为主观题和客观题两大类型,共66 道题目,包括单选题、 多选题、判断题、汉译英、简答题和案例分析题共6 种题型。采用闭卷考试、流水作业评分、双人复查核分等措施完成评阅工作。试题的大纲及题型分布见表1。
采用医学院购买的徐州医学院卓朗开发的试卷分析软件进行分析和计算[3]。首先录入学生的基本信息、题号、标准分值、章节、教学大纲和认知水平要求等信息,然后录入学生各题目的具体得分,选取正分计分法进行试卷分析。评价指标包括成绩分布情况、试卷的信度、难度和区分度等教育测量学统计指标。
2.1.1 考试总成绩及分布
本次参加期末理论考试的学生共80 名,平均成绩72.04 分,标准差11.18,全距48.50 分,最高90 分,最低47 分,成绩呈正偏态分布,学生的期末成绩及格率为91.20%,多数学生(58.75%)成绩集中在70 分~89 分。其中, 90 分~100 分1名(1. 25%), 80分~89分21名(26.25%),70分~79分26 名(32.50%),60 分~69 分25 名(31.25%),60 分以下7 名(8.75%)。
2.1.2 各类题型得分情况
本次试卷共66 道题,总分100 分,共6 种题型,其中,得分率最高的题型为单选题,得分率最低的题型为简答题。各题型的得分情况见表2。
2.2.1 各章节试题分布
试题覆盖各章节内容,严格按照双向细目表出题。各章节命题数与课时数比例恰当。其中掌握内容占57%,熟悉内容占30%,了解内容占13%,符合命题要求。
2.2.2 试题难度
难度是指试题的难易程度,反映了考生对试题中各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一般用难度指数P 表示[4],难度指数越大,试题难度越小。本分析软件中,试卷难度计算方法为:客观题难度P=答对人数/考生人数;主观题难度P=平均得分/满分值,其中,P<0.75 表示试题较难,P =0.75 ~0.85 表示难度适中,P >0.85 表示试题容易[3]。本次考试中,该试卷客观题的难度为0.69,非客观题0.72,提示试题难度相对较高。各类型试题难度分布情况见表3。
2.2.3 考试区分度
区分度是指试题对学生学业成绩的鉴别程度,用区分度指数D 表示[4]。本分析软件中,区分度D为试题高分组考生(得分最高的27%的考生)和低分组考生(得分最低的27%的考生)难度值之差,D <0.15 表示区分度差;D 在0.15 ~0.30 之间表示区分度较好;D 在0.30 以上表明区分度很好[3]。本试卷客观题的区分度为0.23,非客观题0.27,该结果提示,试题区分度较好,可较好地鉴别学生的学习成绩。各题型区分度分布见表3。
表1 各章节试题分布与命题质量(分)
2.2.4 效度
考试的效度即有效性,反映考试能测量到学生知识和能力的程度,效度越高,反映考试越能真实准确地反映受试者的实际水平[4]。本分析软件中,效度采用效标效度分析,即每一题的得分与总得分的相关系数,结构效度>0.15 表明效度较好[3]。本试卷的结构效度为0.23,可认为该试卷的效度较好,考试成绩能较为真实准确地反映学生的水平。
2.2.5 信度
考试的信度反映测量结果的稳定程度,试卷信度越高,表明考试结果越能稳定地测量受试者的实际水平,即结果越可靠[4]。本分析软件中,信度反应整个数据的变异程度,试卷信度>0.50 表明信度好,信度>0.80 表明信度很好[3]。本次试卷信度为0.71,可认为该试卷的信度较好,考试成绩可较可靠地反映学生的水平。
2.2.6 失分率分析
考试各题型中以单选题、汉译英、判断题失分较少,而多选题、简答题和案例分析题失分较多,其中多选题和简答题失分最多,失分率达50%以上。各题型失分情况见表4。
本次期末考试试题的题型、覆盖面与大纲分布严格按照命题计划要求。试题覆盖各章节内容,各章节命题数与课时数比例恰当。试卷共6 类题型,包括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汉译英、简答题和案例分析题,从回忆、理解应用和综合等不同的认知水平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根据大纲要求,整个试题中掌握内容占57%,熟悉内容占30%,了解内容占13%,符合命题要求。
本次参加考试的学生共80 人,平均成绩72.04 分,标准差11.18,最高分90 分,最低分47 分,成绩呈正偏态分布,学生的期末成绩及格率为91.2%,多数学生(58.75%)成绩集中在70 分~89分。成绩呈正偏态分布,标准差和全距较大,显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分化较大,同时整体成绩偏向并集中于低分端,提示部分学生对该课程要求的知识掌握和理解程度欠佳。此外,根据对试卷难度的分析结果表明,该试卷整体难度偏难,后续还应对部分试题予以修改,适当降低其难度。
表2 各类型题目得分情况(n=80)
表3 各类型题目的难度和区分度分布(n=80)
表4 各类型题目失分情况(n=80,分)
检验试卷质量的主要指标为效度、信度、难度和区分度等。①根据教育测量学,试卷的效度反映了测试的准确性,而信度反映测试的稳定性,本次测试中,试卷的总体结构效度为0.23,总体信度为0.71,可以认为试卷的信、效度较好,能够较为真实、可靠的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②难度是试卷的难易程度,本试卷客观题的难度为0.69,非客观题难度为0.72,提示该试题难度相对较高。此外,结果还显示,多选题、简答题和案例分析题多数(50%及以上)的题目为较难题目,后续应优化试题的配置,适当降低该类型试题的难度,以使试卷的总体难度更加合理。③试题的区分度是反映试题对学生的学业成绩的鉴别程度,本试卷客观题的区分度为0.23,非客观题0.27,提示本试题虽总体区分度较好,但部分题目区分度不佳,区分度差的题目主要集中在单选题和判断题,可能与这两类题多考查对基本知识的识记,其难度较低有关。其中,5 道题单选题和2 道判断题区分度为0,在后续的命题中应考虑修改完善或予以淘汰。
本套护理学基础试卷共66 道题目,覆盖面广,涉及所有教学章节内容, 6 种题型之中,多选题、简答题和案例分析题失分较多,尤其是多选题失分最多。该结果与本试卷中多选题、简答题和案例分析题的难度相对较高有关,后续需进一步优化试题,适当降低其难度。此外,本试题设计中,多选题虽以客观题呈现,但题目多与临床实际相结合,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学生在答题时多出现漏选、错选和多选等现象,提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欠牢固,对部分知识点存在相互混淆和似是而非的现象,后续还需加强基本理论及知识点部分细节的掌握,并加强对知识的应用和拓展。部分简答和案例分析题主要考查学生应用知识分析并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学生在简答和案例分析题失分较多,一方面提示简答题的难度需要易化,另一方面表明学生理论与临床实际联系能力及临床思维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通过试卷分析发现,本套考试的命题是以教学大纲为依据,内容比例合理,试卷效度、信度较好,区分度较好,但试卷的难度整体偏大,需适当易化,同时个别试题的区分度欠佳,需进一步完善和修订。其次,虽然学生对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较好,但综合分析、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评判性思维能力等方面还不足。针对以上问题,可从以下方面来加以改进。
本次试卷分析提示,部分试题的质量欠佳,题库有待进一步完善。因此,首先要分析总结本次试卷分析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优化和更新试题,包括完善试题的难度和区分度,合理设置试题难度,对部分区分度不佳的试题予以修正,使试题的难度和区分度更加合理,同时完善和更新题库,增加学科新知识和进展的相关试题,优化试题质量,使试题更加全面、规范和科学。
强化课程教学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更加明确地学习和复习重要、易错内容。加强授课老师的培训和交流机会,增加交叉听课,定期进行师生教学反馈,通过及时反馈和分析,查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有的放矢进行改进,以提高试题质量,完善考试设计。
通过试卷分析显示,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较好,但是对临床综合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欠缺。在后续教学过程中,还需积极推进教学方法改革和教学评价改进,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临床思维能力。具体举措包括:①营造小班化探究式教学环境。积极开展“探究式-小班化”课堂教学改革[5],通过分班授课和小组学习,控制课堂授课人数,同时通过加强集体备课,保证各小班间教学内容和教学质量的一致性,并提供师生互动的环境和条件,为互动式和探究式教学提供环境和基础。②加强互动式教学方法改革。目前护理学基础的教学方法仍然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学生参与机会较少,对学生的启发式教育和创造性培养尚有不足,导致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欠缺。需进一步精简讲授内容,减少课堂讲授时间,增加教学问题讨论时数,提供学生更多参与教学的机会。同时积极进行互动式教学改革,促进互动式教学方法和教育技术进课堂,如积极探索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基于团队的学习方法、情境模拟、案例教学、角色扮演等互动教学方法,使学生将基础知识和临床实践有机结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评判性思维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另外,结合互动教学技术,积极利用慕课等形式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探索与实践,通过“线上教学”和“线下讨论课”相结合,有效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③积极发挥教学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加强考试改革,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护理学基础课程不仅要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技能,更对学生能力和素质培养具有重要意义,要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及职业素养,且具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其后续的护理实践打下坚实的知识、情感和能力基础[6]。虽然我国医学教育体制改革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7],如以往教学评价重视终结性评价,即在课程结束后进行理论考试,评价内容重知识、轻能力,缺乏对学生综合素质、临床思维及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未来有必要进一步改革考试评价体系,加大形成性评价的比例,将形成性评价应用于《护理学基础》教学全过程中[8],重视学生学习和教学过程的参与和表现,如将见习表现、临床综合能力评价、随堂测试、阶段操作考核等考评方式与理论考试有机结合,对学生学习全过程进行考评,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利用教育信息技术提高形成性评价的可及性、科学性和公平性,真正做到以考促教、以考促学,实现学生知识、素质和能力同步提高。④本次试卷分析显示,教育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科发展补充新知识、新进展尚显不足。在后续教学工作中,应注意多查阅最新文献,积极更新和补充护理学基础新动态和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