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贞仪:外国明信片上的清朝女科学家

2019-07-24 06:29:22冰山
恋爱婚姻家庭 2019年21期
关键词:月食数学

◎文/冰山

在遥远的18 世纪,这样的姑娘,全世界也只有一个。

世界上第一份完备的日月食成因的解释

最近,一张国外的老明信片中,一位举着望远镜“仰望星空”的古代女子引起了网友的好奇。看着装,应该是中国人,但她姓甚名谁,知道的人却寥寥无几。这是一个被国人遗忘的人物,只因她是女性。

“地球是圆的,但为什么我们看到的却是天圆地方呢?地面也没有什么倾斜的痕迹。”到现在都有很多人想不明白这个问题。

200多年前的王贞仪却用一句话轻易回答,“人居地上,各以所居之方为正,遥观异地皆斜立,其人立处皆当倾斜,而今不然,岂非首戴皆天,足履皆地。”

简单来说就是我们地球上的人,看东西都是以自己为主,所以自己待的地方自然都是平的,反而是远处的天,看起来是倒扣着的。

王贞仪的这个解释很新奇,通俗易懂,而且还表达了一个观点,那就是对于宇宙而言,并无所谓的上下侧正的区别,跳脱出地球。她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解释了天圆地方,而且是从宇宙宏观与微观结合理解的。西方虽然提出了万有引力,但是却没有人解释清楚“天圆地方”。

除此之外,王贞仪对于日月食的解释更是让西方科学家佩服。

那是乾隆戊申年(公元1788年)正月的一天晚上,王家老宅德风亭的宴会厅灯火通明,好不热闹。但有一个人例外,那就是王家的小姐贞仪。她静静立在灯下,看着头顶悬着的水晶灯,又看了看立在东西窗边长桌上的两面大圆镜,困扰她十多天的问题突然有了答案。

是什么问题呢?

这还要从王贞仪看张衡的《灵宪》说起,《灵宪》里记载了月食成因的理论,但也就是一个说法,而且与现实相悖,早就无人在意。而王贞仪却冥思苦想:“月食发生在夜里,那时候太阳早已不见,如果说地球和月亮之间隔着一个太阳的话,太阳光是怎么到达月球的呢?”

宴会厅的灯光和镜面给了她灵感,她立马开始试验,器材也很简单,就是灯和镜子。

谁能想到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第一次关于月食研究的实验开展了,而且非常成功。

王贞仪一边移动灯和镜子反复试验,一边不断观察太阳、月亮和地球的位置以及相互间的关系,成功模拟了月食的形成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她也发现了先人们虽然理论详备,却也实在难懂。所以她就特意撰写了一篇《月食解》,不仅语言直白,还有配图,一目了然。同时还对月亮的阴晴圆缺、日食进行说明,和现代的天文学阐述的日月食原理一致。这也是世界上第一份完备的日月食成因的解释,那时她才20岁。

现在我们说起她的地圆说和日月食解释,很简单,也就一两句话的事情,但对于当时的王贞仪来说,却是比登天还难。

这样的姑娘全世界也只有一个

王贞仪可谓是清朝女性中的奇葩,身在清朝乾隆和嘉庆年间,虽说是盛世,才女之风也在世家大族兴起,但“女子无才便是德”仍是主流。那是一个没有科学的时代,皇帝为了自己不可置疑的皇权,推行的是“愚民政策”,天文学更是禁区。王贞仪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研究,而且皆为自学,因为几乎没有可问之人。

除了天文,她还精通数学。17~18世纪,安徽数学学派在国内数一数二,王贞仪是学派中重要的女将。她还是当时有名的医学家,20多岁的年纪就被称为“女中华佗”。

她所处的时代,正值西方科学涌入。当时的中国对于西方的科学技术要么盲目崇拜,要么一味鄙夷,王贞仪却主张兼容并包,认为应当抛弃门户之见,以真理为先。对待封建迷信,王贞仪更是不畏世俗,勇敢地向宗教、迷信宣战。

王贞仪有一位闺中好友方夫人,准备出版一本《心经》,邀请她为这本书作序。遇到这种情况你我会如何处理呢?毕竟是违背本意的事情,大概就找几个借口推脱了事。王贞仪却一丝情面都不留,不仅拒绝了,还指责方夫人不惜用大量金钱修庙做功德,九百万钱一把火烧掉,用老百姓的血汗钱供奉泥木之体。

别人用宗教的观点来批判她,王贞仪言辞犀利,并提出对于古人的文化需要批判地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说出这一番理论的时候,她才19岁。在遥远的18世纪,这样的小姑娘,全世界也只有一个。

请记住她的名字:王贞仪

王贞仪有所成就,与成长环境分不开,她的父亲是清代学者王锡琛,祖父是宣化太守王者辅。有这样的条件,有人觉得王贞仪是幸运的,能够在一个开明的书香之家,广为涉猎,还跟着祖父走南闯北,像男子一般领略大好河山。但在那个年代,这份幸运却也带着悲凉的底色,毕竟一无所知的才女反而过得更轻松自在。

清嘉庆戊午年 (1797年)中秋,这本是一个家人团聚的日子,但在宣城詹家却是一片压抑气氛,因为才过门4年的儿媳王贞仪病重。

这一日王贞仪为自己将要出版的《德风亭初集》作序,她的丈夫詹枚则在给她整理书稿,已经装满了好几大箱子了。虽然很想将毕生的心血都留存下来,但是除却周围人的非议,王贞仪还担心自己涉猎了男子都不允许学习的天文历法,恐给家人带来不幸。而且有很多观点只是她自己的个人见解,未曾与人探究,她又是一个对待学问极其认真的人,所以她的很多著作要么被删了,要么烧了,要么藏起来,只留了一部分刊印。

她将准备私藏的文稿托付给自己的好友蒯夫人,一切打点妥当之后,年仅29岁的王贞仪离开了人世。后来,她托付于人的大量手稿几经辗转也随她而去,令人扼腕。200年之后,她在科学领域上的卓越贡献,虽深受西方学术界和社会的推崇,但在国内却无任何声响。

在世界最权威的科学学术期刊《自然》(Nature)中,王贞仪曾入选“为科学发展奠定基础的女性科学家”。

2000年2月8号,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计划发现了一颗小行星,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把这颗小行星命名为Wangzhenyi。2016 年,美国畅销书《勇往直前:50位杰出女科学家改变世界的故事》中,王贞仪榜上有名。2018年,美国数学教授Talithia Williams出版了《数学的力量:数学的反叛女性》一书,里面专门介绍了王贞仪在数学上的贡献。

在封建社会,她冲出了自己的一条路,她的名字却被湮没在我国历史的星河,今天我们反而是从国外的明信片中了解到这个名字背后的光芒。

如此重视自身价值的人,又怎可遗忘?所以请记住,在清朝,有一位学贯中西、博览古今、通晓天文地理的女科学家,200年前的无数个夜晚,她曾坚定地抬头仰望星空。她的一生犹如流星般短暂,留下的却是永恒的璀璨。她的名字叫王贞仪。

猜你喜欢
月食数学
天狗食月
日食和月食
太空探索(2020年4期)2020-04-15 08:15:50
看月食
我们爱数学
为什么会发生月食?
半影月食
我为什么怕数学
新民周刊(2016年15期)2016-04-19 18:12:04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新民周刊(2016年15期)2016-04-19 15:47:52
可怕的数学
日食和月食出现机会多少的比较
地理教学(2010年13期)2010-02-08 08:5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