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忆梅 唐晓岚 王奕文
摘 要:苔藓植物在传统观念上常被误认为缺乏生态经济价值而被忽略,实际上,正是因为其生理特征的特殊性,它对生态环境的变化反而较为敏感,是一类良好的生物指示植物。本文在研究苔藓植物对城市环境保护与修复方面的生态、景观和经济等有效价值的基础上,结合对《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相关条例的生态内涵解析,分析苔藓植物在生态园林城市评判中的指标意义与可行性。结果发现苔藓的多重价值在生态园林城市的评价指标中具有相似性和指示价值。
关键词:苔藓植物;《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生态园林城市评估;指标意义
0 引言
面对如今各类典型的城市病,世界各国纷纷提出建设生态城市以缓解人类生活问题,虽然目前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但是自20世纪70年代其概念的提出至今,世界各国对此进行了不断的理论探索和项目实践,并总结出适宜本土的生态城市指标体系。欧美国家生态城市指标重视低碳模式,主要从建筑、交通、人口以及植被和土壤等方面降低碳使用量;日本的生态城市建设指标主要关注两个方面,一是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和能源循环设施的配置,二是城市绿地的配置。根据我国现实情况,当前建设生态城市的阶段性目标是在“园林城市”建设基础上大力创建发展“生态园林城市”。
虽然苔藓植物在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的指标参考价值还没有明确说明,但是从部分国家的应用原理中已经可以看出一些体现其价值的迹象。近年来,欧美国家应用苔藓植物进行建园非常流行,而且已经对其有了更深入的价值探索,对于处于不同气候带的城市会采用不同适应能力的苔藓植物种类。另外还有利用苔藓植物作为城市建设的感知标准的活动,例如在伦敦举办的城市步行活动“苔藓视野(moss-eye view)”,从苔藓植物的角度探讨了城市形成,认为城市中的苔藓作为有感知能力的、非人类的城市能量的交换者与参与者,对伦敦城市的形成过程具有意义。[1]而日本对于苔藓植物的应用历史较早,是展现城市绿化特色的重要元素,许多神社、寺庙的庭院内建有各种苔藓专类园。我国目前对苔藓植物的研究主要涉及生态习性、[2]物种多样性、[3]园林造景[4]等方面,在国内的发展与应用还不够标志化、系统化、大众化,其本身潜藏的巨大生态效益也没能被充分利用,在城市中往往是一个被人们遗忘而没有得到科学运用的种群。而苔藓植物生长迅速,易于蔓延到城市绿地的各个角落,若在城市园林中按照适当规模合理应用,不仅可以增加物种多样性,也将会大幅度提高城市绿量的水平和质量。
因此,本文在充分挖掘苔藓植物应用价值的基础上,结合《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各项相关条例,考察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总结苔藓植物在我国生态园林城市评估中的指标意义和参考价值,从苔藓植物的视角促进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设。
1 苔藓植物的应用价值
1.1 生态价值
苔藓植物群落一般因枝叶交错而形成大量毛细空隙,这不仅使其呈现大片丛状的特色,还加速了其吸水、蓄水的能力,以此可以通过调节雨水的径流量和蒸发量以加强土壤对雨水的渗透和减缓雨水对地面冲击、增强水分涵养的作用。[5]如果能够在遭侵蚀的土壤表面快速形成苔藓层覆盖,将有利于从植被更新与恢复层面促进生物群落的重建和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其次,苔藓层可以通过吸收、滞留降水带来的营养物质,以弥补土壤肥力低的情况。在一些人为地表或森林火灾后的表面,苔藓群落能够较早地出现并可迅速覆盖地表。另外,在1968年第一届关于大气污染对动植物影响的国际会议上,苔藓植物因为能在其他植物难以生存的极端生态环境中生长而被推荐用于环境污染的生物指标物。研究发现,特别是大气重金属沉降污染、水体污染等敏感性反应差异能体现出苔藓植物对不同环境因素的指示作用。
1.2 景观价值
苔藓植物独特的光泽、细腻的质感和富于变化的姿态颜色自古以来就受到很多文人雅客的青睐,将其充分运用到园林造景中,可以创造出一种古意盎然、幽静深远的自然情趣和意境美。苔藓植物生长适应性广泛,在林荫下、树干、岩石、水中均能够良好生长,可以作为地被植物或局部点缀,起到烘托和丰富景观的作用。另外,还可集中培植不同种类、形态的苔藓以形成特定主题的专类园,或者以枯山水庭、湿地古朴景观、屋顶花园或盆景园等不同形式的人工造景活动展现其多方面的景观价值。
1.3 经济价值
苔藓植物因其茎叶具有很强的吸水保水能力,可用做苗木生产和运输过程中的保湿材料或播种后的覆盖物,减少水分蒸发。且苔藓植物体积小,易于广泛培植,在城市绿地建设中方便使用,有利于减少相应的人力、物力。
2 我国生态园林城市的内涵
2016年10月28日,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为全国生态园林城市的创建活动提供了操作依据和考核标准。《标准》整体由7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综合管理共8条,是对城市绿化的各个相关管理层提出的要求;第二、三、四、五、六部分分别从绿地建设、建设管控、生态环境、市政设施、节能减排五个方面、38条指标阐述相应的定性与定量考核要求;第七部分是综合否决项,对不符合要求的申请城市实行一票否决。从《标准》的各项考核指标与要求来看,生态园林城市的“生态”要求从城市绿地系统到城市的功能定位、发展目标、布局结构都要结合生态学和系统学的原理来规划,要制定完整的城市生态发展战略、措施和行动计划,所以生态园林城市所强调的生态不是狭义的生物学上的生态,而是包含了自然、经济、社会三方面的生态。[6]因此,从广义的生态内涵来看,《标准》中核心的前六个部分正是从自然生态、经济生态和社会生态三个方面体现了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科学内涵(图1)。
3 苔藓在我国生态园林城市评估中的指标意义
根据对《标准》各部分的充分解读,结合苔藓植物的自身特点以及生态、景观、经济价值,分析发现其在《标准》中的绿地建设、生態环境、建设管控、节能减排和市政设施五部分的考核指标中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与指标意义,充分彰显了苔藓植物的生态服务价值。
3.1 绿地建设
《标准》在绿地建设一栏中提到了城市中不同类型区域的绿化占比要求,主要利用绿化率、绿化覆盖率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三项指标值的大小,结合对绿化覆盖面积中乔、灌木所占比率的要求来衡量城市绿地空间结构的绿化水平和绿化建设质量。但是在实践操作中常常会因为种植结构的复杂和机器勘测对重叠绿化的错误识别而存在一定误差。此外,陈自新提出以叶面积为主要标准的绿量是决定园林绿地生态效益大小的最具实质性的因素,改善植物的空间分布状况,增加城市绿量是提高现代城市园林绿化水平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标准。因此,笔者认为用绿量这一概念作为“绿地建设”三项主要指标的补充和象征说明,可以完善对于不同复杂程度的绿地空间的绿化水平和生态效益计算。而苔藓植物在增加绿量方面具有明显作用,在如今城市绿地空间十分受限的情况下,它仍然可以让许多被人忽略的绿化“死角”“活”起来,将高等植物无法落脚的岩石、墙壁、建筑物角落、灌丛下、假山、巨石、树皮等被充分利用起来,[7]最大限度地增加城市绿量,营造多层次、多形式的生态环境。
3.2 生态环境
在国家建设部新发行的《标准》中,对生态环境一类做了更为全面和系统的指标说明。对生态修复、生态网络、生物多样性、湿地资源的保护更为重视,特别是对城市生态修复部分(包括山体、废弃地、水体修复)强调要求建立生态修复项目库,确保城市原有山水格局及自然生态系统的原貌性、完整性和功能完好性。《标准》提到,对于山体生态修复,要做到恢复山体自然形态,重建山体植被群落;对于废弃地生态修复,要运用生物、物理、化学等技术改良土壤,消除场地安全隐患。选择种植具有吸收降解功能、抗逆性强的植物,恢复植被群落,重建生态系统;对于城市水体修复,要求结合海绵城市建设开展以控源截污为基础的城市水体生态修复和质量改善。另外,生态环境一类对城市空气质量和热岛效应均做出了“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92天”“城市热岛效应强度≤2.5℃”的要求。
苔藓植物的生态特征和生态价值可以看出其对“生态环境”下的多处指标评估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例如,苔藓对特定生态条件的适应,使之能够成为特定区域内显著的群落类型,所以它是城市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8]这有助于区域环境达到《标准》中生物多样性保护指标下“综合物种指数≥0.6”的要求;另外,苔藓植物本身的吸水性和保水性使其对山体、废弃地、水体的生态修复指标和要求来说是有效的修复类植物;最后,苔藓植物对重金属的富集作用,除了微观反映环境质量之外,也具有生态修复功能,苔藓植物配子体表面粗糙并长有大量绒毛,其表面能够吸附一定的金属离子,这在山体土壤和植被的修复评估方面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因此,城市绿地建设者应充分认识到苔藓植物是自然界重要组成部分,是生物多样性的体现,在城市绿化中具有重要功能,尽早将其列为城市规划植物,在评定生态园林城市中作为主要参考指标。
3.3 建设管控
《标准》中增加了对节约型园林绿化建设和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的指标要求,推广海绵型公园绿地建设,重视城市雨洪管理和建成区内水体的有效收集、存储和利用。所以具有吸水快、蓄水量大等特点的苔藓植物对于该项要求将大有益处,应该得到大面积使用。研究表明,在相同环境下,苔藓植物的吸水率比草皮高,有苔藓处的土壤含水率高于裸土1.79倍。另外,对于“建设管控”类别下“城市绿道规划建设”指标中的“串联城乡绿色资源”“为市民提供亲近自然、游憩健身、绿色出行的场所和途径”等要求,苔藓植物对自然生境的保护作用和本身独特的景观价值使其在生态园林城市评估中更具可行性。由于在城市人工绿地上鲜有苔藓植物踪迹,建议加强城市自然生境的保护,并积极营造适宜的生存环境,可适当建立苔藓植物专类园,为苔藓植物多留一点生存空间,多一点天然野趣,少一点人工雕饰,充分展示其独特的自然美。
3.4 节能减排
该类别下可以体现出苔藓植物的服务价值和参考价值的有“城市再生水利用率≥30%”“林荫路推广率≥85%”等,苔藓植物对水污染的指示作用、绿量特点以及其景观美化价值在城市水检测和城市道路绿化乃至整体城市形象的构建上都有很好作用。在生态型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应当构建起以苔藓、草本为地被植物,乔灌木为上层的立体空间种植系统,苔藓植物体积小、使用经济方便,其保湿作用既可保持水土,又可节约人工绿地的护养成本。[9]充分符合了城市对经济生态的要求。这种近自然界的植物群落分布情况,保护了植物的多样性,提高生态型城市的品位。
3.5 市政设施
在《标准》的市政设施要求中,有对城市容貌评价值、城市污水处理和城市垃圾处理的评估,而后两项作为否决项更应得到大力重视。可运用苔藓植物对生态环境的指示作用,在城市街心花园、公园、校园和居民生活小区营造“监测点”,充分发挥其对环境质量、空气污染、水污染和重金属污染的指示监测功能。
4 结语
我国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评估标准也在不断更新与完善,所以在稳固步伐的基础上还需要有新的理论和思维的输入。苔藓植物是一类具有高度生态服务价值、景观价值和经济价值但极易被忽视的高等植物,这些价值与现行《标准》中的某些指标要求的性质相似,它在生态园林城市评估的相关指标中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和可行性。所以,笔者认为应将苔藓植物尽早列为城市规划植物并大力推广到生态园林城市的评估工作中,提升它的应用地位,加强宣传教育,充分体现并发挥出其多重价值,减少有效资源的浪费。
参考文献:
[1] Gabry J,Yusoff,K . Arts,sciences and dimate change:practices and politics at threshold[J]. Science as Culture,2011,21(1):1-24.
[2] 刘艳,郑越月,敖艳艳.不同生长基质的苔藓植物优势种生态位與种间联结[J].生态学报,2019(01):1-7.
[3] 景蕾,芦建国,夏雯.南京市主城区苔藓植物多样性及其与环境的关系[J].应用生态学报,2018,29(06):1797-1804.
[4] 丁水龙,张璐,沈笑.苔藓植物的园林造景应用[J].中国园林,2016(12):12-15.
[5] 艾应伟,刘浩,李伟,等.苔藓植物资源保护利用中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进展[J]. 生态环境学报,2010(01):227-232.
[6] 王洁宁.生态园林城市解析[D].南京林业大学,2006.
[7] 焦云红,叶嘉.苔藓植物在园林城市建设中的应用现状分析[J].生物学杂志,2006(02):48-49+34.
[8] 曹同,高谦,付星,等.苔藓植物的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J].生态学杂志,1997(02):48-53+73.
[9] 陈云辉.苔藓植物景观资源及其应用案例[D].上海师范大学,2017.
作者简介:王忆梅(1995—),女,安徽蚌埠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风景资源及保护地研究。
通讯作者:唐晓岚(1968—),女,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风景资源及保护地研究,国家公园、风景名胜区规划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