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个人的村庄

2019-07-23 01:14吴舒涵
中学生百科·小文艺 2019年3期
关键词:刘亮程刘亮黄沙

吴舒涵

刘亮程

刘亮程,作家,1962年出生于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的一个小村庄。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和“乡村哲学家”。曾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散文杂文奖、“第十六届百花文学奖”散文奖等奖项。著有诗集《晒晒黄沙梁的太阳》,散文集《虚土》《一个人的村庄》《在新疆》《一片叶子下生活》等。

第一次这么想写一个人,他是刘亮程。

初次见到这个名字,是在高中语文练习卷上。我仍记得,那篇阅读文章名为《今生今世的证据》。哎,这标题可文艺了吧。可里头的内容却没有一点小资情调,没有精心修饰过的浪漫词语,也没有引用缠绵悱侧的诗句,而是朴素到了极致。刘亮程的文字太干净了,没有任何赘余,却那么轻易地引起我心里翻涌的共鸣。这种共鸣是轻柔的,它一点也不激烈,可从中能够体会到的韵味却丰富得可怕。

“即使墙皮全脱落光,也在不经意的、风雨冲刷不到的那个墙角上,留下巴掌大的一小块吧,留下泥皮上的烟垢和灰,留下划痕、朽在墙中的木镬和铁钉,这些都是我今生今世的证据啊。”刘亮程在这篇文章里写了这样一段话。我把这段文字读了一遍,忍不住又读了一遍。作者的语气甚至是平淡的,他在恳求,他在低诉,他同样是在自语,企盼今生今世能在此世间留下些微他存在过的痕迹,甚至不需要哪个人记得,只要一株草,一堵土墙,一块破瓦片的证据,就足矣。

忽然地。我想到了自己家里的粉刷墙。一年一年过去,墙角有大片擦不去的水渍,愈发暗淡灰黄,墙皮也斑驳地剥落下来,一时来不及清理,然后在时间的碾轧下,变成细碎的粉末。曾经那面墙还是洁白的,上面贴满了三好学生的奖状,从黄灿灿的一片慢慢陈旧发黄,再后来,因羞于展示炫耀,便一张张全揭下了,只是风干的乳胶依旧斑斑点点地残留在墙上。

还有啊,因为小时候个子蹿得快,母亲便用家里的木头梁柱当作我的身高记录板,每隔半年,她都叫我过去在木柱前站一站,拿手比一比,再拿剪刀尖锐的一头在上面反复刻画出一道横线来。那些横线随年岁增长愈来愈多,从梁柱的下头蔓延到上头,从分隔得稀疏到渐渐密集。再后来,它却突然没了用处。因为我已经长到头了,长得比母亲还要高了。

我很少会想起这些经年累积下来的细节,对待过去的事物,年轻的我们很少给予怜惜,未知是迷人的,新生活是值得期待的。可这一天我突然发现,原来这些,所有我不在意的这些,竟都可以成为我今生今世的证据!我曾担心自己今后人生踽踽,无人记挂,无人想念,可那会儿读到此处,我却有些安心了——起码家中的老墙会记得。刻滿横线的粱柱也记得。

高三那年,我去书城买英语辅导书,却在推荐展位上看到了刘亮程的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觉得挺有缘分,便买下了。坐下来开始读,一发而不可收,整个心神也沉沦进去。

刘亮程的文字里带有一种极为沉静而清澈的吸引力,李陀先生评价他:“刘亮程的才能在于,他好像能把文字放到一条清亮透明的小河里淘洗一番,洗得每个字都千千净净,但洗净铅华的文字里又有一种厚重。捧在手里掂一掂,每个字都重得好像要脱手。”

这或许和他本人在乡野成长的经历有关。1962年,刘亮程出生于新疆沙湾县一个叫黄沙梁的小村庄。正是那片黄沙与绿树交织的乡村土壤,孕育了他的文学梦想。他在黄沙梁的土地上生长了二十余年,在那儿当过农民,种过地,也在劳动之余思考和写点文字,几乎所有的创作灵感都与此有关。这个村庄是他的根,是他命里供养滋生的河流。于是,他为它写诗,他为它作文,他的村庄便永远地活在了他的文字里。

你或许会说,朝出夕归的乡村生活,每天都是一个模样,有什么好写的。可刘亮程就写了,年年岁岁,写了一篇又一篇,然后一篇篇摞起来,印成了一本本的书。在这个村子里,房子被风吹旧,太阳将人晒老,所有树木都按自然的意志生叶展枝。他在不慌不忙中,努力地去接近一种自然生存的状态。他的文字里有村庄豢养的牲畜,有野地上的麦子,也有一只虫、一棵草、一溜炊烟和一阵风。

他会以为一只仰面朝天的虫子正在舒服地晒太阳,也跟着扔下铁锨,并排躺下。他曾耐心地守候过一只小虫子的临终时光,他说不会为一只虫子的死去而悲伤,他最小的悲哀大于一只虫子的悲哀,可是他也说:“别的虫子在叫。别的鸟在飞。大地一片片明媚复苏时,在一只小虫子的全部感知里,大地暗淡下去。”他也曾在凛冽的冬天被寒风吹彻,掖紧羊皮大衣,节俭地想把温暖给藏起来,又袒露出一些真心:“我的亲人们说我是个很冷的人,不是的,我把仅有的温暖全给了你们。”

很寂寞啊。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心想。可是在这种荒芜滋长的寂寞中,却蕴含了刘亮程对自然对生命极为深刻的体悟。这种体悟是简单而纯粹的。它用朴实亲切的语言表述出来,独有一股博大的真理的曙光,在寂静中从容闪烁,如甘澧,似佳酿,余味悠长。

刘亮程的比喻十分简单和老到,他不常用,可一旦用了,必定能抓到人心。在《炊烟是村庄的根》一文中有这么一句:“这个镰刀状的村子冒出的烟,在空中形成一把巨大无比的镰刀,这把镰刀刃朝西,缓匿而有力地收割过去。几百个秋天的庄稼齐刷刷倒了。”初读只觉得句子极妙,妙在语言结构。妙在其浩荡的场面与壮观的联想。再读,却能在这沉着优雅的叙述中,隐约窥探到名为哲学的微芒,愈品愈有味道,它穿透了时间和空间上的界限,将象征丰收的镰刀与村人作息产生的炊烟,若无其事地联系到一起,毫无突兀感。

“写作是一件真正可怕的事情。”刘亮程曾在他的日记里写道,“最后这段生活将隐去,我的文字留下来,包括我写的村庄、田野、牲畜、草木,都在我的文字背后消隐。”我不知道一个被文字记住的村庄是否不幸,可我觉得,相对于那些人走村空、湮没在时间洪流中的无名村庄,黄沙粱能以文字的方式被记住,也算是此世它存在的证据了。

黄沙梁的世界,也是刘亮程心里头的哲学世界。它是他一个人的村庄。它一成不变。它气象万千。

人的一天,乃至一只狗、一只虫的一天,都只有二十四个小时。在这二十四个小时里,我们睡觉、吃饭、工作或者学习,只恨时间过得太快,一眨眼,又是一天过去。快节奏生活带来的心灵上的浮华和喧嚣,无法在日益丰富的手机游戏里得到消弭,不如寻一个安静的日子,不慌不忙地坐下来,读一读刘亮程的文章,寻一片心灵的绿洲,来抚平躁动的灵魂。

编辑/胡雅琳

猜你喜欢
刘亮程刘亮黄沙
万里黄沙处,一座正在消失的古城
一面短旗退万军
黄沙梁
黄沙覆身(节选)
生态美学视域下的故乡意象
刘亮、杨光设计作品
对比分析朱自清和刘亮程笔下的父亲形象
赶不走的“小耐克”
最后的饭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