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雪梅,肖志强
(河源市源城区第二人民医院,广东河源 517025)
外科手术作为目前可以有效根治疾病的方法之一,虽然其应用范围较广,但外科手术毕竟是一种有创的治疗手段,在术中以及术后常会造成患者心理和生理上的伤害[1]。其中围术期的有效护理对于降低这些损伤的发生率至关重要。然而,常规的护理模式在围术期效果不明显[2]。快速康复外科作为目前新兴的护理模式,在多个领域都已取得较好效果[3]。本研究探讨在围术期护理时采用快速康复外科的方法,观察并分析护理后患者的恢复情况以及对护理的满意程度。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9月-2018年9月我院收治的130例进行外科手术的病人,按照随机分组的原则将其分为实验组(n=65)和对照组(n=65),其中对照组男52例,女13例,平均年龄为(45.37±6.14)岁,包括骨科手术患者34例和普外科手术患者31例;实验组男32例,女33例,平均年龄为(47.85±7.11)岁,包括骨科手术患者21例和普外科手术患者44例。排除标准[4]:(1)肝肾功能衰竭者;(2)恶性肿瘤且伴有远处转移者;(3)有精神病病史者;(4)凝血功能异常者;(5)本次手术前30天进行过重大外科手术者。所有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疾病类型等临床资料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开始前告知全部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并让其亲自签署同意书,且该方案被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应用常规方案进行护理,包括:(1)抗感染、补液、吸痰以及预防长期卧床的病人出现压疮等;(2)密切注意患者的生命体征情况,出现异常及时向上级医生报告;(3)进行术前讨论为术前以及术中做好充分准备。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快速康复外科的方案进行护理,包括:(1)医务护理人员应积极主动地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增强其对医务护理人员的依赖感和信任度,进而建立合作互信的医患关系;(2)术前24 h,医生应为患者本人及家属对即将进行的手术做详细且通俗的讲解,尽量消除患者的疑虑。对过于焦虑的患者,医务护理人员应进行适当的心理指导,达到缓解患者心理负担的目的;(3)严肃告知患者本人及家属术前6 h不可进食以及术前4 h禁水的同时,还需按时监督患者,以免因患者擅自进食(水)而影响手术的进度。对于身体虚弱的患者,术前1 h可以采用口服葡萄糖制剂为患者补充能量,避免术中出现意外情况;(4)在手术过程中,提前将需要输注的液体加热到与人正常体温(37oC-38oC)一致,控制输液量使其小于1,000 mL,确保患者在术中的体温维持在稳定的状态;(5)术后尽量避免使用阿片类药物[5],可以通过指导患者深呼吸或转移注意力来缓解术后的应激反应。观察患者的肠鸣音情况,对出现肠鸣音者,应给予流食。同时也应在患者身体允许的情况下,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恢复运动。
1.3 观察指标 (1)护理后的恢复情况:严格记录所有患者的住院时间、排便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2)对护理的满意程度:采用问卷方式进行调查,总共为100分。满意:>90分;基本满意:60分-90分;不满意:<60分,满意度=(满意+基本满意)/总样本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以上数据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均数±标准差(Mean±SD)代表计量资料,运用t检验,%代表计数资料,运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护理后的恢复情况比较 实验组患者在护理后的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 实验组患者在护理后对护理的满意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外科手术虽然可以有效治疗多种疾病或损伤,但它毕竟是一种有创的方法,难免在术后会引起患者机体自发产生应激反应[6],给患者康复造成一定障碍,而且患者的精神因素(紧张、焦虑等)也会加剧这种应激反应,进一步导致患者术后不良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因此,尽量缓解应激反应是护理的关键所在[7]。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后的恢复情况比较(Mean±SD)
表2 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n(%)]
随着医疗水平的日趋提高,人们对术后患者康复情况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常规的护理方案虽然有一定效果,但已渐渐不能满足人们目前的需求。快速康复外科作为目前新兴的护理模式,通过加强围术期的护理,缓解患者术后的应激反应,促进患者的康复,在多个领域都已取得较好效果[8]。本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患者在护理后的恢复情况以及对护理的满意程度均优于对照组,以上数据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对围术期护理的患者采用快速康复外科的方法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恢复情况并且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