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韵
金屏室位于永平金光寺东南800米处,居于绿荫环抱的半山之上。其独特的山形地貌,远看酷似一只翱翔的凤凰,因此被称为“飞凤下山”。宝台妙境金屏室,就修建在此“凤头”之上。金屏室选址绝妙,环境优美,背靠险山奇岭,面朝茫茫林海,远离尘世喧嚣,是一处修身养性的绝妙之所。
我久闻金屏室声名,很想去瞻仰一番,但因为山高林密,道路崎岖,再加上多数时间行色匆匆,所以好几次到宝台山都无缘得去一见。难得这次时间充裕,同伴也一呼百应,大家便结伴向金屏室出发。
清晨,从金光寺的后门出去,沿着一条弯弯曲曲的小道一路向上,狭窄的山路曲曲折折、弯弯绕绕,在幽深的密林间蜿蜒向上。雨后的土石松软,花草潮润,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淡淡的松香味。山路两旁很多地方的树林太深太密,走在里面有一种天黑了的感觉;有些地方山路比较陡峭,需要手脚并用,踩稳前边人留下的脚印窝,揪住路边看着根扎得比较紧实的草丛爬坡上坎。一路走来真是不容易。好在路旁古木苍苍,草木葳蕤,野花奇草不时会点亮自己的眼睛,所以30分钟左右的路途虽然艰辛,但大家一路欢声笑语,倒也轻松愉快。
爬到半山腰,隐隐听到哗哗的水流声,慢慢看到一座小型寺庙的殿檐飞角、青瓦红墙,掩隐在一片密密的树林间。转过一个拐角,眼前突然出现一股似飞花碎玉的清泉,从庙宇的后山墙边一个大池子旁奔涌而出。向导介绍这是一眼终年长流不断的山泉,当地人传说这是智慧水,喝了这泉水就能让人变得更聪明灵秀。同伴们一时之间兴奋起来,纷纷去取了泉水来喝,有的用水杯接,有的采树叶盛,有的直接用手捧,都说希望自己变得聪明一些。泉边一时我们嬉闹玩笑声不断。不过那泉水异常清冽寒冷,身体不适的人要酌情饮用。
喝完泉水,沿着庙宇的后墙侧边走过去,这时我们看见路边有一丛丛矮矮的柏树枝趴在地上,枝蔓相牵,伏地生长,枝叶翠绿,但树高仅达成人膝盖以上,大家就奇怪这里的柏树怎么会长这么矮?向导笑着说:不认识了吧,也难怪,这叫爬地柏,是目前云南省内最矮的柏树,古代罕见,现代少有,移植难活,天生地就,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和研究价值,是比较少见的品种,但是生长非常缓慢,几百年才长高一点点,属于比较珍稀的物种。”这个导游口才了得,我们一边听一边观赏慨叹,不知不觉就来到了金屏室的正门前。
这是一座看似简单却匠心独运、庄严肃穆而不显奢华的庙宇,为歇山翘角单檐穿斗式建筑,据民国《永平县志稿》载:立禅为明宗室,道行高深,肉身坐化于此。明高僧担当题其墓曰“金屏室”。上有九龙池及普宗塔,称名胜焉”。
传说金光寺建成后,各地信徒与日俱增,面对络绎不绝的香客游人,开山老祖为保持空灵的心境,就上山来想寻一处清幽之所静思悟道。原先占据这一石穴的两只猛虎被开山老祖感化,自动让出石穴,石穴就成了开山老祖的讲经场所。后来老祖安然坐化,当弟子发现祖师圆寂时,正是夕阳西下之时,五彩斑斓的光环围绕着祖师,夕阳映照下佛光闪闪。弟子们将老祖葬入石穴中。世事更替,几经翻修后,成了现在的金屏室。
明朝担当和尚曾题一联曰:青黄紫白之间此屏忽然金色,东西南北之上古刹独占中峰。旧时此处香火旺盛,曾有“金屏流水闪金光,金光流出大藏(经)”之民谚,足见金屏室景观之独特和受佛教文化影响之深远。
此时我们站于室前,只见青石台阶之上,两根粗大的中柱矗立于屋宇前沿,左右柱中各悬一块漆成黑色的木板,上书一联:
此山在猛虎穴中谁能敢伽斧凿
老僧乃神龙嫡嗣领众呼遣人天
穿过前柱,迎面雕花鎏金的屋门正上方亦悬挂一匾,黑底的木制匾儿上书三个鎏金大字“金屏室”。
同行的杨老师告诉我们,此联为明代鸡足山高僧担当和尚所题,开山老祖仙逝后,僧众将其题字制成匾楹,悬于老祖坟园金屏室前。关于这副对联和开山祖师的传说,我们之前也听闻过一些,对金屏室的敬慕、向往之心多少也与此有关,我们也是像很多游客一样慕名而来,想一睹这副对联的真颜,读一读、感受感受联中的意境。
我们驻足观赏这幅匾额和这副对联,听介绍说匾额和对联曾经皆由担当和尚题写,但因为金屏室几经修缮,担当真迹现已由永平县文管所保存,如今悬于柱上的对联为永平县民间艺术大师杨荣品老先生所题写。而正门上方匾额上的“金屏室”三字乃是担当真迹翻刻,相传担当狂草泼墨痛快淋漓,与此地山水相得益彰,是不可多得的珍品。我不懂书法,但觉“金屏室”三个字的字体古拙沉雄,柔中带刚,精气内涵,当是千金难求。
跨过门槛,迎面是一张老式的八仙桌,桌上摆着香案,供着香果,油灯点点,案香袅袅,待眼睛适应了屋里幽暗的光线后,我才发现了案几后面的墓碑——灰色方砖底座,上为橙黄色圆顶,圆顶正面镶嵌一道红色拱门,拱门里安放着青石的墓碑,上有“曹洞正宗第十五世宝台开山祖立禅和尚塔铭”等字样。这就是开山老祖之墓,整座墓碑和周围的环境给人一种庄严肃穆而又神秘的感觉。
香案前一个三十岁左右的寺僧在金屏室中的香案前添油拨灯。有人上前和他攀谈,知道了他是来自远方到此青灯古墓旁独自修行的师傅,他只有每天上午11点下山到寺院斋堂吃一次饭,其余时间都是独自一人守着金屏室修行。没有伴,没有电,只有一池山泉万顷松涛,只有青灯古墓形单影只,生活极其寡淡清苦!白天可能还好,到了夜晚,一般人怕是很难熬过那样的漫漫长夜!这就是我们见到过的真正意义上的苦行僧吧。
定下神来左右看一看,屋子似乎不大,左边有一条通道看过去比较幽深,应该是通到我们刚才路过的山泉那边;右边一道小门进去似乎是一个小屋子,应该是师傅日常的居室吧,那半掩半开的门扉后面,对于我们来说真是一个神秘的世界。我正好奇地左右观看,突然发现同伴们都已经出门去了,师傅也不见了。一个人站在光线幽暗的屋中,莫名的有些紧张和惶恐,我赶紧离开了这个屋子。
跨出门槛,迎面一座雕梁画栋、像一颗彩珠一样镶嵌在满山翠绿屏障中的凉亭,赫然出现在我们眼前。
来前就听说这座凉亭名叫六角亭,相传是老祖为与佛有缘的两只猛虎修建的,所以又叫结缘亭。老虎被开山老祖感化,变为石穴前的两株古松,日夜守护老祖讲经布道。两株古松矗立于亭外敞开的平台两侧,似伏龙对珠,遗世独立;亭前是一块约30平方米的的草坪,可供游人小憩;向西面对木莲花山主峰,视野开阔,可观赏日升日落,可远眺大顶笑弥勒尊容,还可鸟瞰金光寺全景,附近景色可谓尽收眼底,是一个绝佳的观景台。
金屏室观景台 段成仁/摄
这里是上山拜佛的善男信女必到的地方,据说参拜的人们只要到上面摸一摸、站一站、看一看,就能得到佛祖的保佑,还能给人带来缘份和好运。
我快步奔下台阶,穿过山门,走进这座精美的小亭中,站在两棵高大的古松旁四处眺望,可是因为细雨刚过,此时大雾弥漫,除了近前的一坡绿色,一两百米外全被棉花一样的大雾包围着,扯天扯地的雾气把不远处的天地连成一片,恍惚间好像来到了天庭灵霄殿外。有人就笑说会不会有衣裙飘飘的七仙女从雾气中穿行而来,给我们一个惊喜的邂逅。大家就开玩笑叫他别回去了,留下给仙女守着衣服,到时候守着仙女老婆过神仙日子。大家的欢声笑语一时惊飞了树上的两只小鸟,它们一路鸣叫着朝远处飞去。
雾气实在太大了,远处什么也看不见。回过头来看我们身边的景物,才发现亭前的两棵大树根上,被人对称拴上了两根红绸带,在周围的一片绿色中十分醒目,颇有一种画龙点睛的感觉。两棵大树分别站在亭子的两边,枝干挺拔、高耸云天。那两两相对,枝叶相牵的姿势,真的很像两只猛虎并肩站立,威武忠实地守卫着他们令人尊敬的主人。我不由得伸出手去摸摸近旁那棵树的树干,那触手可及的地方可能是摸的人多了,本来粗糙的树皮,竟有一种滑溜溜的手感。
此时,正好是太阳将升未升的那一时刻,随着光线的逐渐增强,只见远处的莲花峰顶在阳光的照耀下雾气翻涌、霞光蒸腾。慢慢地,山峰绿色隐隐,天边霁色初现,呈现出一派仙乡渺渺的景象,仿佛真有美丽的仙女将要驾着祥云飘飘而来。远方浓浓的雾气随着太阳的光线翻涌、升腾,慢慢分离开来,慢慢变成天上一团一团的白云,慢慢化成山间一条一条的飘带。白云飘在越来越清朗的天幕上,衬得天幕越发碧蓝;飘带缠在越来越清晰的山腰上,衬得森林越发翠亮。一瞬间,我好像忘却世事置身仙境,整个人身轻心悦,思潮涌动。激动之时不由得胡诌小诗一首:“雨后宝台翠,金屏碧色新。遥看弥勒顶,霁色雾中现”,惹得同伴笑谈:莫非真的是佛光有灵引动了诗情,我却暗暗遗憾自己的语言描绘不出眼前美景的十分之一。
当弥勒大顶的霁色越来越明亮的时候,东边金屏室上方,层层绿海之上,一个金色的小球正从群山顶上缓缓升起,水墨画一样的树尖上托着一个白得透亮的圆球,一点一点往上抛,突然树尖似乎是借助了风力,顺势一顶,圆球一下升到树梢顶上,脱离了树群的枝枝牵绊,像一个顽皮的孩子挣脱束缚跳进澄宇之中,兴奋得满脸放光。此时置身其中,只觉天色清明,万山碧透,朗朗乾坤,祥和明净,天地一片光明美好。转向西边,一时间宝台风光尽收眼底。雨过天晴,天远地阔,目之所及,大地一片清新爽朗;飒飒的山风吹过密林,一片哗哗的喧响,犹如一日之晨曲,传送着夏日的清朗和蓬勃。
面对初升的太阳,有人平平地伸出双手拍照,从另一个视角上看,这个金色的小球刚好被捧在手掌心上,造成一种神奇的视觉效果,一个人仿佛伸手就能掌控整个日月运行,就能转动世间朗朗乾坤。同行的人纷纷效仿拍照,都想留住这一生命中奇特的相遇。大自然的神奇景观,真是让人神清气爽,身心愉悦!
照完相,一伙人嚷嚷着想为眼前的美景取个名字,有说“灵山日出”的,有说“林上奇观”的,有说“金屏画卷”的,这时同行者中对宝台山有诸多研究的张老师开口了,说曾在一篇相关古籍中看到过“木莲晓雾”这个词,说的好像就是我们对面木莲花峰的美景。大家一时之间赞叹不已:“木莲晓雾”,多么美好的意境,多么切合眼前的美景啊!还是这个名字厉害!
张老师接着介绍说:其实金屏室还有一个更著名的景观叫“金屏夕照”,随着张老师的描述,我的脑海中出现了这样一幅景象:日落西下,一个涌动的“火球”缓慢向山峰下坠落。顿时,群山万壑肃静,异兽归穴,百鸟入巢,夜幕徐徐降临,笼罩宝台。日落西边,硕大的夕阳挂在林海边缘,山风吹过,一片片林海就像湖水涟漪悠悠荡漾,鳞光闪闪,美妙异常。
张老师说,明朝末年,江山易主,开山鼻祖立禅大师朱铸成担心自己皇室嫡后的身世会给金光寺招来浩劫,为了不连累众生,老祖在他83岁的时候决意自行圆寂西归。他端坐于一个泰缅玉莲花盆中,40余天不进水米,坐化于金屏室。当弟子发现老祖圆寂时,正是夕阳西下之时,五彩斑斓的光环围绕着老祖,夕阳映照下佛光闪闪。弟子们将老祖葬于室中,日夜有人添油守候。由此,当地的老百姓口口相传:一个人如果沐浴到金屏室夕阳的佛光,福气就会大增;看到金屏室夕阳在林海中的灿烂,激情就会涌动,灵气就会提升;假若在结缘亭被夕阳的佛照光环笼照多次,寿数也会增添。虽说有些迷信,但也正好折射出了人们对崇高精神和美好事物的敬佩和向往。开山老祖舍己为人的精神,就像这温暖的阳光给金屏室凃上了一层光辉,似乎我刚才在室内感受到的那一种压力和紧张,也随之消散殆尽了。
因为我们来到金屏室的时间是早上八九点钟,一天的行程安排紧凑,是无缘得见“金屏夕照”的美景了,心中不免有些遗憾,但一想我们已经看到了另一个同样迷人的景观——木莲晓雾,所以也算是不虚此行吧。
静坐亭前,面对千山万壑,苍茫林海,我们一时之间沉默了。我突然发现到这里来游览休闲的一个最好的方式,就是要在这亭边静坐观览。清晨八、九点钟的阳光洒满山林,刚才的一层层浓雾悄悄退场,远处有大片大片木莲花生长着的大顶二顶(木莲花山),山腰上有如一颗耀眼明珠的金光寺建筑群,近前的山坡有密密匝匝翠绿无边的原始森林,身后有闪耀着佛光禅意的老祖坟茔金屏室,这一切,足以供我们发呆,供我们畅想,供我们饱览山色,供我们濡养心灵。一些平日里积郁于心的纠结烦恼,一些俗世中化解不开的纷纷扰扰,或许会在瞬间被开解,被点化,被升华!这或许才是我们走进金屏室的最大收获吧!
导游大声呼唤大家走了,我竟有点依依不舍,也说不清是留恋眼前的环境,还是留恋心中的感觉,总之就是觉得在这待的时间太短。
担当语录里说:“全不管青山苍老,但消受白日虚闲”。放开俗世烦扰,走进清净宝台,端坐结缘台上,放松身心,吐旧纳新之时,虽然不能做到超凡脱俗,但至少,心灵的世界会变得更加空灵、洒脱,就像金屏室前那一片经历过四五百年风风雨雨的的爬地柏:寂静生长,却依旧历久弥新;历经风雨,却更加安静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