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流沙
“知识焦虑”并不是现在才有的,古往今来都有。为了获取知识,什么“凿壁偷光”“头悬梁、锥刺股”等历史典故不计其数。
有一个故事很能说明问题。
过去有一个僧人,与一个书生同宿夜航船。书生高谈阔论,僧人畏慑,蜷足而寝。听着听着,僧人听出了书生话语中有破绽,就说:“请问相公,澹台灭明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书生答:“是两个人。”僧人又说:“这样的话,尧舜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书生答:“自然是一个人。”僧人笑了,说:“这样说起来,且待小僧伸伸脚。”
在这个故事中,知识不仅仅事关这位小僧的睡眠舒适度,还事关一个人的尊严。
小僧在书生面前,本来觉得对方是读书人,学识渊博,他是敬畏的,连脚都不敢伸直。听到书生把澹台灭明说成两个人,又把尧舜说成是一个人时,小僧对这位读书人的敬畏感没有了,内心的自尊升腾起来,于是把蜷曲的脚也伸直了。
你看,有知识是多么地让人心里有底,而没知识又是多么地让人看轻。都说现代人患上了“知识焦虑症”,其实这种病不是现在才有的。在这个信息大爆炸时代,人人面对海量信息,大家遇上了“怎么学习”的问题,因为知识更新太快,自己的生活节奏又那么紧张,学习终端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从书本到了屏幕,学习方式不得要领,知识储备跟不上工作的需要,而产生了一种茫然感。
本质上,这与古代的知识焦虑是一样的。
有一种说法,现在是读屏时代,借助书本学习的方式过时了。读屏时代的学习就是碎片化,文章几百字就可以了,最好还要配上漫画和视频,说这种碎片化、娱乐化的阅读才是现在最好的学习方式。
在我看来,这是对学习的一种逃避和托词。
古往今来,那么多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那么多靠学习功成名就的名人、伟人,不存在碎片化学习成就事业的典例。现在有人在手机上看到好文章马上收藏,看到好知识点就复制下来放入电脑备忘录中,一些网络平台的公开课也时常观看,每天搞得很忙碌,好像学了很多,但事后一想,就像猪八戒摘西瓜,东打一耙,西打一耙,没有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关于学习这件事,很多人的目标是做个“通才”。这个想法非常应景,手机里公众号关注了几百个,每天推送的文章成百上千篇,都浏览一遍,“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算个“通才”了。但事实上,知识焦虑产生的源头,就在于这种“通才思维”。
“通才思维”直接导致自己形成不了知识体系。大家是不是有一种感觉,刷了半天手机,看得头眼昏花,如果问一下自己,学到了什么?第二天、第三天……几天过去了,你还记得这些知识吗?
知识体系就像一个人的护城河,这条河越深越宽,城池就越有安全感。要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其实道路只有一条,就是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做垂直学习,不断深化,形成属于自己的学习目录、学习方式,形成自己的思考场,而不是听着公众号的观点人云亦云。在有选择性地垂直学习中,再慢慢地向水平方面拓展,那么你的“知识护城河”就构建起来了。这也不是什么新奇的学习方法,古往今来要学有所成都是这种办法。
当一个人有了自己的“知识护城河”,那么所谓的焦虑是可以缓解的,你就会像古代那个故事中的小僧一样,有一种可以“伸伸脚”的痛快感和踏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