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志勋
呼吸窘迫综合征为早产儿常见病, 为肺表缺少活性物质、结构发育不良造成[1]。呼吸窘迫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发绀、呼吸困难、呻吟等症状, 可引发胸廓塌陷、呼吸衰竭, 甚至危及生命。肺表面物质+机械通气为临床治疗本病的有效手段, 但可增加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等并发症的风险[2]。因此对呼吸窘迫综合征撤机后如何有效避免再次上机、缩短呼吸支持时间成为临床研究重点。本研究将NHFOV、NCPAP两种通气模式用于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撤机后, 旨在比较其应用效果。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2月~2018年11月本院收治的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71例, 以双盲法将其分成甲组(36例)与乙组 (35 例 )。甲组男 22 例 , 女 14 例 ;日龄 2.5~5.0 d, 平均日龄 (3.52±0.58)d。乙组男 23 例 , 女 12 例;日龄 2.0~5.5 d,平均日龄(3.55±0.71)d。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均符合《新生儿科学》中呼吸窘迫综合征诊断标准, 胸片显示Ⅲ~Ⅴ级;患儿家长对本研究知情。
1.2.2 排除标准 感染、胎粪等原因引发的呼吸窘迫;入院24 h内死亡者;合并先天畸形、心脏病者;临床资料丢失者;不符合机械通气指征、适应证者;中途退出研究者。
1.3 方法 两组均行气管插管, 给予猪肺磷脂注射液200 mg/kg经气管滴入, 行机械通气, 选择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或SIMV+容量保证通气(VG)机械通气模式, 根据患儿血气分析结果、临床症状适当调节呼吸机参数, 待其症
状缓解, 血气分析结果显示正常后可撤机。改为NHFOV或
NCPAP模式, 两种模式不交叉应用, 若无法维持, 则对患儿再次上机, 若可稳定维持, 可降级为高流量吸氧逐渐停止。
甲组行NHFOV, 参数设置:吸入氧浓度(FiO2)增加5%~10%, 平均动脉压(MAP)增加2~4 cm H2O (1 cm H2O=0.098 kPa),频率设置为6~12 Hz, 振幅设置为MAP的2~3倍。以看见胸廓振荡为准, 胸片显示肺容量于8~9肋间。撤机指征:待患儿血氧饱和度 (SpO2)>90%、FiO2<0.3、MAP<6 cm H2O 时 , 可改成高流量鼻导管, 或行空氧混合仪。
乙组行NCPAP, 参数设置:FiO2、PEEP、流速(Flow)分别为 0.3~0.4、4~6 cm H2O、8~10 L/min。撤机指征 :待 SpO2>90%、FiO2<0.3、呼气末正压 (PEEP) 2 cm H2O, 患儿无呼吸困难症状后可撤机。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无创呼吸时间、有创呼吸时间、总用氧时间。对两组撤机成功率、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撤机失败标准[3]:撤机72 h内, 患儿反复出现呼吸暂停现象, 且撤机24 h内呼吸暂停>4次, 或行无创呼吸支持时, 患儿SpO2未达85%~95%, 动脉血氧分压(PaO2)<50 mm Hg(1 mm Hg=0.133 kPa)。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无创呼吸时间、有创呼吸时间、总用氧时间比较两组无创呼吸时间、有创呼吸时间、总用氧时间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撤机成功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甲组撤机成功率高于乙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无创呼吸时间、有创呼吸时间、总用氧时间比较( ±s, d)
表1 两组无创呼吸时间、有创呼吸时间、总用氧时间比较( ±s, d)
注:与乙组比较, aP>0.05
组别 例数 无创呼吸时间 有创呼吸时间 总用氧时间甲组 36 4.32±0.59a 4.19±0.64a 10.12±1.95a乙组 35 4.51±0.63 4.25±0.69 10.36±1.89 t 1.312 0.380 0.526 P 0.194 0.705 0.600
表2 两组撤机成功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n]
高频振荡通气(HFOV) 、常频通气近年来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中应用广泛, 但当前临床对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管理更青睐无创正压通气(NIPPV)、NCPAP等无创通气。NHFOV为近年逐渐兴起的一种新型无创通气模式, 其具有HFOV、NCPAP两种通气模式的优点, 张涛等[4]研究表明,此通气模式在机械通气撤机后呼吸支持过度中具有一定应用效果。目前国外关于NHFOV的报道逐渐增加, 而国内相关研究报道较少。
本次研究中, 对两组患儿撤机后使用不同通气模式后,甲组撤机成功率为86.11%, 高于乙组的62.86%,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分析原因为NHFOV利用无创连接设备, 由偏向气流所产生的持续膨胀压力, 利用振荡叠加在患儿自主呼吸上, 其具有恒定频率及主动呼气相, NHFOV相比 NCPAP, 可增加 MAP, 促使气体交换有效改善[5]。高频通过借助呼吸器, 而不是借助水压阀, 其叠加振荡可起到增强CO2清除能力的作用[6]。本次研究中, 甲组患儿出现5例撤机失败, 分析原因与患儿出现呼吸暂停、低氧血症等因素相关。高翔羽等[7]研究表示, 对撤机困难的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撤机后实施NHFOV可行有效, 可有效改善早产儿肺功能, 可作为新生儿时期的有效呼吸管理模式, 可积极尝试。
综上所述, 对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机械通气撤机后应用NHFOV、NCPAP两种通气模式均有一定效果, 但NHFOV可行性更高, 可提升撤机成功率, 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