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私人收藏的定义、发展脉络及意义

2019-07-22 02:04谢立仪
中国民族博览 2019年6期

【摘要】公共收藏和私人收藏共同组成了当今的收藏体系,其中,私人收藏先于公共收藏出现,并成为部分公共收藏的基础。本文以广东中山石湾陶艺大师何湛泉先生之石湾陶收藏为例,结合私人收藏的定义具体阐释何为私人收藏及私人收藏的意义。能称之为“收藏”的私人收藏必须是非盈利的收藏行为,藏品必须具有价值,而藏品的精品化、系统化和具有学术导向性也是私人收藏的必要条件。私人收藏在弥补公共收藏缺憾的同时推动了人类收藏多样化的发展,并在当代文化艺术品收藏环节为整个艺术生态起到了平衡作用。此外,本文在私人收藏的意义之基础上针对私人收藏的理想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包括何湛泉先生的私人收藏在内,众多私人藏家纷纷将其藏品公共化,使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的文化艺术品之荣光为世人所共享,这也许便是收藏的最高境界。

【关键词】私人收藏;石湾陶;何湛泉

【中图分类号】G89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文化艺术品的收藏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人类传承伟大文明的重要手段。收藏行为发展至今已形成较为成熟的体系,如今的收藏行为可分为公共收藏和私人收藏两类。公共收藏主要指博物馆、美术馆和文化机构等非盈利机构的收藏,这些藏品面向大众开放和展示;私人收藏先于公共收藏出现,被视为如今公共收藏的基础,例如世界上第一座博物馆——意大利乌菲齐美术馆,便是佛罗伦萨美第奇家族的家族收藏公共化之后的结果,如此的例子不胜枚举,例如大英博物馆、大都会博物馆、古根海姆博物馆等,由此可见,私人收藏对文化艺术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华大地在经济改革和社会多元化的浪潮中掀起民间收藏的热潮,收藏家数量骤升。然而,不是每一个个人收集的文化艺术品都可被视作“私人收藏”,在私人收藏重大意义的背后有着严格的定义支撑。由此,本文将以何湛泉先生的石湾陶收藏为例,剖析私人收藏的定义及意义。

一、收藏缘起——出于学艺及爱好的收藏

与大多数收藏家一样,何湛泉先生(以下简称“何先生”)的私人收藏起源于他对石湾陶艺的欣赏及热爱。何先生于1963年生于广东省中山市小榄镇,由于自小喜爱石湾陶,于是在初中毕业后便开始学习陶艺,先后于小榄镇和佛山石湾镇学习。学艺五年后,于1983年在小榄镇创办陶艺工作室“菊城陶屋”,30余年来菊城陶屋一直秉承传统石湾陶烧制技术,在潜心制作石湾陶艺品的同时,何先生还受委托完成了诸多古建筑陶制屋脊的修复工作,例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州陈家祠、佛山祖庙、悦城龙母庙,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胥江祖庙,广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海幢寺、纯阳观以及香港二级历史建筑车公庙等。2016年,何先生因其精湛的制陶技艺被授予“广东省首届传统建筑名匠”称号;2018年1月,“中山市何湛泉陶艺技能大师工作室”于菊城陶屋正式挂牌成立,菊城陶屋和岭南传统制陶技艺由此进入发展的新篇章。

从何先生的个人经历来看,他与石湾陶仿佛已成为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出于从小对陶艺的喜爱而选择学习制陶,为了在制陶技术上精益求精,开始专注于石湾陶艺品收藏。何先生的石湾陶收藏开始于改革开放初期,至今藏品数量已达1000余件,藏品年代跨度从明至当代,类型包括文房用具、器皿、动物造像和人物造像等。

二、如何定义私人收藏

私人收藏主要可从三个方面去定义:其一,是否为非盈利行为;其二,藏品是否具有收藏价值;第三,所藏之藏品是否具有价值、藏品是否成体系并具有学术研究价值。

首先,收藏行为是一种非盈利行为,若持有的文化艺术品是为了经济利益,那只可被视作以盈利为目的的艺术品投资行为,而非收藏。何先生收集石湾陶艺品30余年,几乎没有售卖其藏品,而他收藏的一些精品石湾公仔目前市场价已比购入时翻了十番,何先生也无意出售。此外,对于菊城陶屋烧制出的陶艺精品,何先生都纳入收藏,拒绝出售,因为“‘窑变是石湾陶艺术中最为重要的美学元素之一,而柴窑的窑变是不可复制的,具有非常珍贵的收藏价值。”由此推测,何先生的收藏行为并不是以盈利为目的,符合私人收藏的首要标准。

其次,私人收藏品类五花八门,但不是每一类藏品都具有客观的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所以收藏品的价值是判定能否成为私人收藏的另一标准。石湾陶历史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成熟于唐宋,鼎盛于明清,其古法技艺经历民国后传承至今,因此,被视作岭南历史、艺术和文化的代表之一,不仅历史悠久,石湾陶也以其艺术价值被各大博物馆珍藏,故宫博物馆馆藏石湾陶艺品约200件、大英博物馆馆藏石湾陶艺品约70件。悠久的历史和被列入世界级公共博物馆典藏都显示着石湾陶艺品举足轻重的艺术价值、工艺美术价值以及在艺术工艺史中的学术价值。所以,石湾陶必然是具有普世意义的藏品。

第三,藏品类别具有价值不代表藏品本身就一定有价值,所以藏品是否具有价值、收藏是否成体系、收藏系列是否有学术价值成为私人收藏的第三个判定标准。何先生的石湾陶收藏数量多达一千余件,每一件都经过何先生的专业鉴别,其中不乏顶级精品,例如,明代祖唐居烧制之玳瑁釉壁瓶(详见图1)、清代石湾泥塑大师陈渭岩所制之仿哥釉造像“铁拐李内有乾坤”(详见图2)、民国石湾窑工艺大师霍津所制之动物泥塑“素胎瑞兽”(详見图3)、现代石湾泥塑艺术家刘传所制之人物泥塑“芭蕉罗汉”(详见图4)以及与故宫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馆“同款”之清代翠毛釉文房用品“秋叶洗”(详见图5)等,藏品时间跨度从明代至现当代、类别几乎囊括石湾陶艺品的所有类别,可见何先生的收藏已然自成体系,这样的精品系列收藏足以支持石湾窑历史工艺演变、岭南风俗历史、社会审美演变和石湾陶技艺发展等诸多方面的学术研究和探讨。

三、私人收藏有何意义

笔者在上文提及私人收藏是推动公共收藏形成的要素之一,公共收藏很大成度上依赖于私人收藏。政府机构的公共收藏资金来源于财政拨款,因此收藏资金有限,行政体制的约束也导致公共机构的收藏更为谨慎;私人藏家的收藏行为更为灵活,且不乏财力雄厚之人士,例如刘益谦、王薇夫妇以及青年藏家林瀚、晚晚等。而历史上的大部分顶级私人收藏最终都转为了公共收藏,所以这为资金不足的公共收藏承担了一部分社会收藏责任。

何先生的收藏品虽然单价算不上极高,但其收藏也肩负起了一定的社会收藏责任。陶艺界有一个说法——石湾陶过不了长江,因为石湾陶地处岭南,其艺术趣味以岭南生活文化为主,因为地域文化的差异,岭南及东南亚成为石湾陶的主要收藏区域,长江以北甚至广东以北的石湾陶藏家数量较少,何先生数量庞大的石湾陶收藏或许能称得上“世界级”,这对石湾陶的文化技艺传承以及中国陶瓷收藏的多样性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此外,具有公信力的公共机构一般不收藏当代艺术作品,尤其是还未在艺术史中占有一席之地的当代艺术家,不仅因为当代艺术品的艺术价值具有不确定性,还因为公共机构收藏的权威性也许会影响甚至破坏收藏的生态环境。前美国大都会美术馆现当代艺术收藏部主席盖瑞·丁特罗也曾表示:“我觉得像大都会博物馆这样的公共机构,如果积极主动地去收购当代艺术作品的话,是有点奇怪的,不合逻辑的。”

当然,公共机构收藏当代艺术品的案例也并非没有,例如法国有其著名的公共收藏组织——法国行政大区当代艺术基金协会FRAC(Les Fonds régionaux dart contemporain),这个创办于1982年的组织在时任文化部长的倡议下创建,文化部将其中央权力下放到23大区,大区各自成立当代艺术基金协会,国家政府和大区政府各承担一半运作资金,23个大区基金会都有各自专门的收藏类别和方向,所收藏艺术品的创作者40%来自国外,这样的公共收藏机构有效地扶持了当代艺术的发展。但相比西方,国内的当代公共收藏几乎为空白,虽说国内除了博物馆、美术馆等,也有一些特别财政支出用于收藏,例如,2002年财政部设立了“国家重点珍贵文物征集专项经费”,支持国家文物局开展国家重点珍贵文物征集工作,但此经费旨在收藏文物,非当代艺术品,当代艺术作品在中国的公共收藏形势不容乐观。私人收藏则不受公共收藏的此类限制,在艺术生态圈里,私人藏家和画廊成为购买当代艺术品的主力,有效地维持了艺术生态环境的平衡。

何先生也将纳当代石湾陶艺品纳入其收藏,其中以菊城陶屋所制居多。何先生的当代石湾陶艺收藏除了弥补公共收藏在当代作品收藏领域的缺憾以外,也鼓励着当代新兴陶艺师的探索和发展。

此外,作为石湾陶艺专家的何先生深知石湾陶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艰难,因为烧制石湾陶的泥土和纯天然釉料都是不可再生资源,传统石湾陶技艺传承人才稀缺,而传统柴窑因其环保指数低目前正面临着受到政府环保部门管控的局面,这都导致石湾陶艺品愈加显得珍贵。所以,私人收藏也许常常在世人未知之时提早为人类文化艺术的瑰宝撑起了保护伞。

四、思考:私人收藏的理想发展方向

从私人收藏的发展历史来看,私人收藏很大一部分最终都转化成了公共行为,私人收藏者能否被称为收藏家,就是看他的藏品是否有公共行为发生,私人收藏的公共行为一般来说有两种:其一是将藏品捐给博物馆;其二是以自己的藏品为资源建一个博物馆,将其所藏开放给公众。传世的文化艺术品属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定义的人类“文化遗产”,作为属于全人类的文化资源和艺术财产,理应让世人享受其荣光,所以,私人藏品的公共化是让藏品价值最大化的方式,也是私人收藏最理想的发展方向。

何先生的石湾陶收藏也并无例外地正走向公共化的道路。2004年,何先生将其数件藏品免费提供给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举办之“窑仙庆聚:国际石湾陶艺石湾雕塑”展;2016年6月将其所藏之“手塑菊花版画”和“日月神”泥塑造像捐赠给粤剧艺术博物馆。此外,何先生早在2000年便购置土地筹划建立以其石湾陶收藏为主题的私人博物馆,但因为土地办证难题一直未能启动。虽然何先生的博物馆项目被暂时搁置,但其努力将藏品转化为公众可享之资源的精神,是每一位具有社会责任感的藏家所努力的发展方向。

五、结论

私人收藏是人类文化艺术品收藏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准入门槛低,但私人收藏有其严格的定义,收藏行为是否为非盈利、藏品类别的价值、藏品的价值、收藏藏品是否成体系、藏品是否具有学术研究的价值等,都是判定私人收藏能否被称之为“收藏”的标准。早期的私人收藏被视为公共收藏的基础,如今也在补足公共收藏收藏机制僵化和资金缺乏的短板,其灵活的收藏机制也有效发展了人类社会收藏的多样性,并积极收藏当代作品,成为平衡艺术生态链的重要环节。作为人类共同遗产的文化艺术品,私人藏家为将其藏品的价值最大化都积极地投身公共事业,以社会责任为动力,让世人共同享受人类文化艺术的荣光。

與所有私人收藏一样,何湛泉先生的石湾陶收藏作为收藏宇宙众多星辰中的一颗,在执着于热爱的同时肩负了保护人类文化艺术遗产的社会责任,其私人收藏的公共化发展也表现出公共收藏和私人收藏理应并驾齐驱、合作传承和传播人类文明。

作者简介:谢立仪(1988-),女,汉族,贵州贵阳人,英国爱丁堡大学环境与发展硕士,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艺术学理论专业在读研究生,贵州师范大学国际旅游文化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城市景观、公共艺术、艺术策展、文化产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