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四感
2019年第19期明星报道《 曹方诗句里的一个符号》
高一時,我对唱片销量和歌手得奖没有概念,也不知《遇见我》和曹方曾风光一时。那时身边爱听民谣或独立音乐的几个朋友,都知道曹方。但我们对她的印象也只停留在高中。
得知我要采访曹方,一位90后同行甚至对我说:“曹方不是高中听的么?”
曹方“消失”太久了。
《遇见我》后,曹方出新作越来越慢。关注她的人,注意力自然会分散。我也不例外。今年偶然得知她在做全国巡演,找她的新歌《3170》来听,与高中听《遇见我》时感受到的“小女生”大不一样。作为文字工作者,我首先留意到歌词的诗意:语言更凝练,情感更蕴藉,从中读出的阅历也更丰富了。她现在先写歌词再写曲,且采用更“高级”的交响乐编曲方式,是我后来琢磨她的旋律才知道的事。
要了解她的大致经历不难,太多生活方式和文艺类的媒体写过她的故事:20岁,在最青春、叛逆的年龄,从大学退学,去北京追求音乐梦想——关于退学的励志故事我们听得太多;25岁,出的第二张唱片卖了10万张,势头最好时远离喧嚣的名利场,卖掉北京的房子定居故乡西双版纳,大部分精力花在自己感兴趣的事上,旅行、阅读、绘画、缝纫、烹饪、做咖啡、种植物、做陶艺、做金工——坚持自我不慕名利,还是俗套的励志故事。她的生活是大部分现代都市人渴望但不会真正践行的“生活在别处”的典范,太适合用来书写peace & love(和平与爱)。我把对“鸡汤”的警惕写进了报道里,“在主流话语中,‘生活方式这个词早已成一类概念的代表,具有商业价值。现代人消费这些概念,获得短暂的栖息与宁静。”
当然,一个人的故事有鸡汤的版本,不等于这个人活成了鸡汤。
曹方清楚自己的与众不同,这是她十几年前从自己的倔强和周遭环境的格格不入中辨认出来的。现在,她在财务和工作安排上更自由,少了理想与现实的紧张,但仍能从别人对她的讲述与书写中辨认出这种与众不同。不少报道提到《Lens》视频中的一件关于曹方的事:一位电台主持人说看曹方的微博最近都没做跟音乐有关的事,怀疑她是市场不好放弃音乐做陶艺了。曹方当时听到这番话的感受是,“好疏离,好梦幻,好抽象。”这种疏离,也许加深了她对自己的辨认。
爱情、友情与亲情,往往是人物故事中最吸引人的部分。这部分内容,在这位采访对象的歌里有很好的表达。曹方对自己爱好的投入,反倒是在她的音乐中潜藏得更深的部分。采访中,我都没足够耐心听完她讲手头一件自己做的手工艺品的制作过程。那些繁复的工艺,只有在《我在故宫修文物》这类影像作品里,才变成仿佛人人都可亲近的美。
许多人关掉视频后,继续过一种没有美感的生活。说到底,对他们来说,这是可供消费的文化产品。他们只是在精神甚至情绪上路过了这些生活,而对故宫修复者来说,这就是生活本身。
还是“生活不易”这样的“毒鸡汤”更打动我,毕竟我不再是当年那个高中生了。《遇见我》是曹方10分钟就写出来的歌,也是她最不看重的作品之一。说它们来之不易是因为青春与天赋难得,说它们来得太轻易,也是因为它们太仰仗青春与天赋。
现在的我更喜欢《3170》,也更喜欢现在的曹方。或许我也在自觉地洗去才气,越来越看重一些或艰难得来、或需要用心经营,却更能对抗时间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