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5种圈养野生哺乳动物寄生虫调查研究

2019-07-22 01:48何李红张军宁潘广林
陕西林业科技 2019年3期
关键词:斑羚吸虫球虫

何李红,张军宁,潘广林*

(1.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抢救饲养研究中心,陕西 周至 710402;2.陕西省林业调查规划院,西安 710021)

圈养野生动物寄生虫病的调查研究,是圈养野生动物疾病防治的一项基础工作。为进一步了解寄生虫病对野生动物的危害,摸清其寄生虫的寄生种类,掌握其寄生虫病流行情况,为这些动物的寄生虫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资料,我们对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抢救饲养研究中心从野外救护的部分野生哺乳动物进行了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结果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动物来源

本研究对象为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抢救饲养研究中心饲养的羚牛、金丝猴、小熊猫、大熊猫、斑羚及从野外救回经抢救无效死亡的1只斑羚和1头羚牛。

1.2 粪便检查

1.2.1 材料采集 采集动物排出的新鲜粪便,逐一编号后带回实验室,保存于4 ℃。

1.2.2 检查方法 用饱和盐水漂浮法、沉淀—漂浮法、粪便培养法[1]等查虫卵等感染虫种及数量。

1.2.3 感染强度的判定 漂浮法每份样本检查 3 张规格为 20 mm×20 mm的漂浮涂片;沉淀-漂浮法每份样本检查全部沾取液膜的盖玻片。凡查出 1~5 个虫卵(或卵囊)者记为“+”;6~10 个虫卵(或卵囊)者记为“++”;11~20 个虫卵(或卵囊)者记为“+++”;21 个以上虫卵(或卵囊)者记为“++++”[2]。

1.3 尸体剖检

首先检查死亡动物体表有外寄生虫,然后进行蠕虫完全剖检法[1],检查有无成虫并确定感染虫种及数量。

2 结果

2.1 寄生虫种类

本次共调查 43 头(只)动物,都有不同程度的寄生虫感染,总感染率为 100%,检出的寄生虫体、虫卵及卵囊经鉴定隶属于14 科19 属 22 种。

2.2 粪检虫卵统计

2.2.1 羚牛粪检出的虫卵 羚牛粪检结果为21头羚牛均发现了寄生虫感染(表1),其线虫、球虫和吸虫的感染率分别为81.0%、81.0%和4.8%,线虫和球虫的感染普遍,并且感染强度大,而吸虫仅在1头羚牛体内发现。

表1 羚牛粪检结果统计表

注:21#为野外救回因抢救无效死亡的羚牛。

2.2.2 金丝猴粪检出的虫卵 所调查的12只金丝猴均发现了寄生虫的感染(表2),感染种类主要为线虫和球虫,感染率分别为83.3%和58.3%,其中线虫的感染强度较大。

2.2.3 大熊猫粪检出的虫卵 所调查的2只大熊猫均发现了寄生虫感染(表3),寄生种类主要为线虫、球虫和吸虫,感染率分别为50.0%、100.0%和50.0%,其中球虫的感染强度最大。

2.2.4 小熊猫粪检出的虫卵 所调查的4只小熊猫均发现了寄生虫感染(表4),寄生虫类主要为线虫和球虫,其感染率分别为50.0%和100.0%,其中球虫的感染强度较大。

2.2.5 斑羚粪检出的虫卵 所调查的4只斑羚均发现了寄生虫感染(表5),寄生种类包括线虫、球虫、吸虫和绦虫,其感染率分别为100.0%、50.0%、25.0%和25.0%。

表2 金丝猴粪检结果统计

表3 大熊猫粪检结果统计

注:1#大熊猫为从野外救回 35 d左右、未驱过虫的。

表4 小熊猫粪检结果统计

表5 斑羚粪便检查结果

注:4#为野外救回因抢救无效死亡的斑羚。

研究发现,所调查的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抢救饲养研究中心的野生动物寄生虫感染率为100%,感染率较高,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由于中心大多数动物均由野外救回,自繁自养的动物较少,故感染寄生虫的可能性更大;二是由于进出动物频繁,无检疫场地,新来动物隔离时间不足,与原有动物造成互相感染。为此,务必采取定期检查和每年春秋两季进行驱虫,特别注意笼舍地面、食具、用具消毒工作,防止重复感染,确保动物的健康[2]。

虽然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抢救饲养研究中心的野生动物寄生虫感染率为100%,但其感染强度除新近从野外抢救回来的动物较高外,其余均较低。其原因可能也有两个:一是由于中心内动物虽多为野生动物,但饲养于中心多年,在良好的生活环境及饲养管理条件下,寄生虫感染逐渐减少,基本上不会有寄生虫疾病的大流行;二是由于中心内动物分圈饲养,很少有自由放养的情况,故减少了不同圈动物间相互感染的可能。

从本研究调查可知,陕西省野生动物救护饲养研究中心的5种野生动物主要以线虫感染为主,但大熊猫、小熊猫以感染球虫为主,且感染强度极高,可能会危害到动物的健康。羚牛、斑羚等草食兽主要感染捻转血矛线虫、粗纹食道口线虫、奥斯特他线虫,但危害不大,另外,羚牛、斑羚还感染有球虫,感染强度较低。金丝猴以感染1种线虫—毛首线虫为主,除1只金丝猴感染强度较高外,其它均较低。此次调查中园养动物未发现吸虫及绦虫,可能与较好的管理和环境干燥,不适宜中间宿主生存有关[4]。

Mcintosh和孔繁瑶等报告了动物园内大熊猫体内的蛔虫后,四川省珍贵动物资源调查队于1977年在山区随机检查大熊猫粪便,蛔虫卵阳性率为69.2%,在死亡大熊猫尸体内发现感染蛔虫数最高达2 236条;胡锦矗[5]报告大熊猫感染蛔虫数最高达3 204 条;冯文和等报告13 只死亡大熊猫蛔虫感染率达100%,强度为37~1 605条;薛克明等报告秦岭大熊猫蛔虫感染率为91.7%(11/12),感染强度为1~619条;叶志勇报告大熊猫蛔虫感染率为100%(50/50);赖从龙等[6]对四川、甘肃两省的28个县、市和9个自然保护区内的野外大熊猫粪便作了调查,发现粪便蛔虫卵阳性率为56.2%(1 505/2 680)。此次调查中,两只大熊猫均未发现蛔虫,与以上所报道的大熊猫感染蛔虫严重情况不符,其原因可能是试验所用漂浮法、沉淀-漂浮法对蛔虫卵检出的效果不好,也可能是中心饲养的大熊猫因卫生条件及饮食条件具佳,且每只大熊猫单独饲养,切断了寄生虫感染的来源及传播途经[7]。

从大熊猫和小熊猫粪便中检出多量等孢球虫卵囊,直径大小为7.364 ~11.042 μm,呈球形,淡粉色,含两个孢子囊,每个孢子囊内有四个子孢子,该卵囊是否为肉孢子虫卵囊,由于至今尚未见到有关小熊猫及大熊猫为肉孢子虫终末宿主,需进一步研究[10-12]。

对羚牛、大熊猫、斑羚的调查发现,野生动物寄生虫感染情况远比园养野生动物严重。这可能因为外界环境及生存条件是影响寄生虫感染的重要因素,改变野生动物的生活条件及净化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可有效降低寄生虫的感染强度。

金丝猴的线虫感染均为毛首线虫,可认为毛首线虫为其寄生线虫的一优势种,李培英等[8]报道合肥市动物园灵长类动物以感染毛首线虫为主,杨明海等[9]报道北京动物园灵长类动物多感染毛首线虫。

本研究所发现的野生斑羚的内外寄生虫中,矛形双腔吸虫的大小(3.279~4.479)mm×(0.648~0.857)mm及中华双腔吸虫的大小(2.841~4.069)mm×(0.573~0.853)mm均比已报道的(6.67~8.34)mm×(1.61~2.14)mm及(3.54~8.96)mm×(2.03~2.09)mm小很多[3],但长宽比与报道一致,这种情况是否表明寄生于野生斑羚的双腔吸虫与家畜体内的双腔吸虫同源而又因生存条件的差异及种属差异而发生变化,还需进一步实验验证。中华双腔吸虫虽具有虫体较宽扁,两睾丸平列,卵黄腺粗颗粒状等中华双腔吸虫的特征,但其前方体部头锥形与其后两侧肩样突均不明显,是否为寄生于野生斑羚体内中华双腔吸虫的普遍形态,也有待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斑羚吸虫球虫
渝西地区兔球虫病流行情况调查及虫种鉴定
肉鸡球虫疾病药物防治效果的分析
犬体内两种人兽共患棘口吸虫的分子鉴定
鸡球虫病的症状与防治措施
枝睾阔盘吸虫凉山分离株18S rRNA基因部分序列测定与种系发育分析
斑羚飞渡
骆驼感染肝片吸虫的病例报告
爱是永恒的主题——读《斑羚飞渡》有感
新疆南疆规模羊场片形吸虫的基因鉴定及分析
毒害与巨型及毒害与柔嫩艾美耳球虫间在免疫方面的相互影响